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伊朗在敘利亞發橫財?搞走私賣天然氣 每年或賺100億美元

伊朗在敘利亞發橫財?搞走私賣天然氣 每年或賺100億美元

每當說起伊朗在敘利亞獲得哪些利益時,坊間大多聚焦於「抗衡美國」「打通波斯灣-地中海陸上走廊」「維持教派聯盟」等戰略層面,卻很少談及伊朗通過援助巴沙爾政權和參與敘戰事從中獲取的「真金白銀」。換言之,伊朗力挺敘當局也是為了保住「搖錢樹」。

但實際上,伊朗在經濟領域的雄心絲毫不遜於軍事層面,早在2016年6月《金融時報》就刊文指出,伊朗高層將本國及其周邊地區視作一個超過3億人的巨大市場,並以成為前者「中樞」而不懈努力。

當然,沒有投入哪來產出,伊朗為保住巴沙爾政權也真是「下了血本」。據英國《金融時報》2018年2月統計,2012至2017年,伊朗累計向巴沙爾政權提供超過150億美元援助,其中貸款46億美元(連本付息需要償還至少60億美元)。

而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網站2018年6月刊文稱,伊朗投入敘戰場的總開支(包括援助資金、武器裝備和人力成本)迄今已超過300億美元。中東學者、美國塔夫茨大學副研究員納迪姆·謝哈德更是語出驚人,稱按照他的估算,過去7年里伊朗在敘利亞「已砸進去約1050億美元(年均150億美元)」。

或許大家會問,現在的敘利亞一窮二白、滿目瘡痍,怎麼給伊朗創造價值呢?然而,後者可不是這麼看。按照伊朗革命衛隊一位退役將領的說法,「敘利亞的重要性超過胡澤斯坦省」。須知,該省可是伊朗的「聚寶盆」,不僅石油儲量佔全國75%、水資源佔全國三分之一,還擁有伊朗最大的煉油廠、港口和鋼鐵生產基地

伊朗高層如此高度評價敘利亞這個「貧油國」的經濟價值,顯然有他們的「小算盤」。而其評判標準之一,就是橫貫伊朗、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的「波斯灣-地中海走廊」

一直以來,主流媒體多聚焦於這條走廊的戰略意義,卻很少提及其所蘊含的巨大經濟價值。殊不知,伊朗及其僕從武裝通過控制這條橫貫的戰略通道,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壟斷了沿線地區的建材、能源等賺錢行業,而且還有向其他經濟領域「伸手」的趨勢。

土耳其智庫「奧姆蘭戰略研究中心」的軍事專家納瓦爾·奧利弗就一針見血地指出:「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如果沒有伊朗方面點頭同意並參與分紅,任何人都別想在這條走廊沿線做生意。

最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1年7月,伊朗就與敘利亞、伊拉克達成協議,計劃投資約100億美元鋪設一條途經兩國,最終抵達歐洲的天然氣管道,起點則是位於波斯灣、由伊朗與卡達共享的南帕爾斯氣田。

按照計劃,這條管道投入運營後,每晝夜最多輸送1.1億立方米(約合0.038億MBtu)天然氣,不僅可有效緩解敘利亞的能源短缺難題(優惠價購買),還能以前者為中轉站,一路分銷輸往黎巴嫩、約旦等國,一路經地中海東岸的敘利亞港口向歐洲出口

雖然後來愈演愈烈的敘戰事讓該項目被迫「擱淺」,但並未夭折。而今隨著戰火漸息,這個大工程有可能重新上馬,而鋪設所經路線就是伊朗苦心經營的「波斯灣-地中海走廊」

而以天然氣國際市場價3.6美元/MBtu、伊朗開採成本約1美元/MBtu粗略估算,理想狀態下這條管道投產後,每年能給伊朗帶來36億美元凈利潤。如此美好「錢景」,伊朗當然不會棄之不顧。有消息稱,前者在伊拉克境內的管道修建工程已於2015年7月啟動,向西延伸到敘當局控制區估計只是時間問題

2018年初以來隨著敘當局節節勝利,戰後重建啟動也給伊朗對敘出口注入一針強心劑,僅上半年前者就從巴沙爾政權手中拿到了訂購拖拉機、開採磷酸鹽礦、修複電力設施、興建糖廠等多項商業合同。

伊朗是中東地區最重要的水泥、鋼鐵生產國之一,2018年粗鋼產量預計突破1800萬噸大關,水泥年產量則穩定在8000萬噸左右。美國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發布報告認為,面對敘利亞戰後重建的巨大市場需求,伊朗顯然準備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

另據官方數據顯示,伊朗自2012年起獲得對敘出口商品免稅特權,雙方貿易額則從戰前(2010年)約3億美元增至2015年的20億美元,2018年伊朗對敘出口更是猛增150%,達到1.5億美元。

不容忽視的還有伊朗革命衛隊把持的「黑市經濟」,前者不僅掌控著本國最賺錢的行業——能源、建築、汽車製造和電信,還利用西方制裁造就的特殊市場大搞跨國走私,每年貨物走私金額最高可達300億美元(約佔伊朗進出口總額三分之一),而毗鄰地中海、面向歐非2大洲的敘利亞、黎巴嫩正是其轉銷商品、賺取硬通貨的重要對外窗口

據外媒稱,目前在敘境內的阿勒頗省南部、霍姆斯省和代爾祖爾省,伊朗革命衛隊及其支持的民兵武裝佔有11處基地。同時在敘利亞-黎巴嫩邊境,伊朗軍方還與真主黨共享後者所擁有的15處基地/觀察哨中的9處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基地實為「國中之國」,連敘當局都沒法過問和干涉。可以肯定除了承擔軍事任務外,這些基地遲早(甚至已經)變成伊朗軍方囤積、走私貨物(石油及其製品、武器裝備、麻醉品、日用百貨)的倉庫與中轉站,產生的「油水」之大難以估量,但每年掙個幾十億美元是妥妥的

而說到伊朗組建的僕從武裝,同樣有了新出路、新用場。據中東媒體Al-Monitor網站披露,隨著敘利亞戰後重建開始,同時也為掩人耳目,活動在敘境內活動的數萬親伊朗民兵(來自伊拉克、阿富汗等國)搖身一變,紛紛成為伊朗軍方控制下的眾多「安保公司」僱員

有消息稱,像這樣後台老板其實是伊朗革命衛隊的在敘註冊「民營安保企業」,已從2013年的3家增至2018年的18家。他們從敘當局手中獲得商業合同,負責保衛油氣田、幹線公路等重要基礎設施,甚至擁有在公路沿線「設卡收費」的特權。

綜上可見,一旦敘局勢穩定下來且戰後重建順利展開,通過轉銷天然氣、出口商品、走私貨物和其他經濟特權,伊朗每年少說能從敘利亞獲利上百億美元,其用「無數金錢和鮮血」換來的豐厚回報也將進入「長期分紅階段」。

伊朗眼下的真正問題(或曰弱點)是缺錢,導致其即使在敘利亞拿下了有利可圖的商業合同,卻因資金遲遲不到位而無法獲得好處。比如2017年初伊朗就與敘當局簽署了有關「共同運營移動通信業務」的諒解備忘錄,但時至今日這筆生意還停留在紙面上。

不過從以往情況來看,伊朗善於「放長線釣大魚」。比如經過多年苦心經營(尤其是扶植親伊朗勢力),伊朗在敘利亞的鄰國伊拉克已進入「戰略紅利收割期」——雙方貿易額在2008年僅為23億美元,到2017年就增至100億美元。而據伊朗駐伊拉克大使館2018年12月16日公告稱,兩國貿易額將在未來幾年裡突破200億美元大關

當然,伊朗高層也意識到「貧油國」敘利亞跟能源豐富「不差錢」的伊拉克沒法比,認為必須花費更長時間和更多前期投入才能在當地「站穩腳跟」。按照《金融時報》的說法,伊朗在敘利亞的經濟目標是成為後者「最大貿易夥伴」。

而據美國中情局網站最新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敘利亞主要貿易對象仍是黎巴嫩、伊拉克、約旦、土耳其等鄰國,伊朗佔比微不足道。因此,未來伊朗是否會運用軟硬實力「搶佔市場」還有待觀察,畢竟數萬伊朗駐軍及僕從武裝可不是吃素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情突擊手 的精彩文章:

乾隆有2000特種兵?山地戰痛擊廓爾喀 渡海遠征寶島

TAG:軍情突擊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