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中國家庭 | 生育困難夫婦的「眼淚」

中國家庭 | 生育困難夫婦的「眼淚」

原標題:中國家庭 | 生育困難夫婦的「眼淚」


碩士畢業後,小張入職國企,和相戀多年的男朋友辦了婚禮。結婚之後,兩家老人紛紛表態可以幫忙帶孫子,希望二人早日組建三口之家。但小張考慮到老公讀博士還沒畢業,自己也想要趁年輕儘快爭取升職加薪。商量之後,兩人決定先沖事業,過幾年再要孩子。三年後,小兩口均人到中年,事業小成。看到朋友圈曬孩子的同學朋友,兩人羨慕不已,也將生寶寶的事兒提上日程。但試了很久,都沒懷孕。去醫院做了檢查,才發現不孕不育的事實。由於年紀偏大,二人輔助生殖治療成功的概率大打折扣。治療之餘,悔不當初。小兩口十分懊惱幾年前「先拼事業,再要孩子」的決定。看著年邁的父母燒香拜佛,幫自己求醫問葯,兩人心中也愧疚萬分…


在許多國產家庭倫理劇中,「不孕不育」幾乎成為了幸福家庭、美滿婚姻或人生贏家的頭號殺手。現實中,很多夫妻飽受不孕不育的困擾。西方的研究發現,不孕不育夫婦的抑鬱和焦慮水平都顯著高於正常生育的夫婦,尤其是女性。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和社會人士開始關注不孕不育給女性帶來的社會心理壓力。2015年,我們先後與15位被診斷患不孕不育的女性進行了深度訪談,試圖了解她們是如何看待生育的重要性,進而探尋不孕不育為其生活世界帶來的影響。就這15位不孕不育女性而言,生育的意義非凡,不孕不育更是讓她們身心俱疲。具體來說,不孕不育成為她們實現身份認同路上的絆腳石,更摧毀了她們通過生育實現和諧家庭的美好願景。


生養過孩子的女人才完整?


訪談中,不孕不育女性經常用母職(motherhood)和女性身份(femininity)來說明生育的重要性。在她們心中,生育是一種天性,更是作為一名女性「身心完整」的標誌。這份追求子嗣的內在動力,使得她們將自己的命運和「母親」這個身份緊緊聯繫在一起。不孕不育可能會令她們失去「母親」和「女性」的身份,進而否定個人價值和存在意義。


事實上,不孕不育更可能成為一段給身心帶來極深影響的人生體驗,尤其是對女性。古往今來,幾乎所有人類文明都將女性和生育捆綁在一起。因為女性是新生命的孕育者,在日常生活中也承擔著孩子的主要照護者的角色。然而,當一個女人無法孕育生命的時候,她的人生似乎就會落下污點。

另外,不孕不育還威脅到她們在社交網路中的「形象」。當同學們都結婚生子了,美好生活讓人羨慕不已。但自己雖然結婚了,卻遲遲沒有懷孕的好消息,不免惹得別人閑言碎語,懷疑自己和愛人是不是「有毛病」。這些留言的殺傷力極強,會讓患有不孕不育的女性本就敏感的內心更加脆弱。


悠悠的父權文化傳統中,男性的生殖能力或性能力被看重,女性更有讓男性歡愉且為他生育兒女的責任。當不孕不育發生時,人們習慣性地歸因於女方,使得社會越來越迴避男性在生育過程中的重要角色。這也就解釋了,一些健康的妻子會為了保護自己老公的顏面,聲稱是自己的問題才導致了不孕不育。雖然,這一定程度上保全了丈夫和家族的顏面,但自己內心的掙扎和苦楚又應與何人說。


諮詢室里,小李夫婦紅著眼眶。小李的弱精症令二人一直懷不上孩子。妻子訴說著求醫問葯的經歷,說到不孕不育的病情,幾度哽咽。小李一手撫摸著妻子的背,另一隻手擦拭著自己的眼淚,不斷喃道:「是我對不起她」。


小李二人本是大學同學。婚前,女方家長曾介意男方的經濟實力。後來,二人最終說服了女方父母,喜結連理。婚後,兩家人也都期盼著二人的愛情結晶早日到來。然而,幾年下來,毫無音訊。去檢查後,方才曉得男方患有弱精症。為了不讓父母過多指責丈夫,妻子一直聲稱自己的問題。


面對不能順利孕育生命的事實,妻子要處理自己失落、缺失、傷心等情緒,可能還要應對來自外界的譴責和責備。雖然,小李夫婦很愛對方,妻子也不介意當「替罪羊」。但這樣的局面並不利於解決問題,反而會讓妻子承擔過重壓力,而丈夫也因內疚和羞愧而痛苦不堪。

孕育新生命本是一件美好的事,但不孕不育帶來的波折會讓這對夫婦終生都難以忘懷。所以,每對患不孕不育的夫妻都應被溫柔對待。然而,我們的社會對不孕不育存在太多誤解與偏見,對不孕不育夫妻存在太多歧視或忽視,經常逼得夫婦採取自我隔離來保護自己免受外界壓力。如果人人都多一點同理心,也許不孕不育就真的只是一種病,治了就會好。就算治不好,夫婦也能擁有美滿的婚姻與家庭生活!


生育關乎家庭和諧


生育不僅是人生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婚姻生活中的必要組成部分。觥籌交錯的喜宴上,「早生貴子」是最應景的口頭語,被當作是對新人最美好的祝福。新人締結婚約時,家庭中所有人對新生命的期待彷彿都順理成章,新婚不久就懷孕似乎也是大家默認的社會規範。然而,不孕不育像是一道烏雲給本該幸福的婚姻生活蒙上了陰影。


生育的重要性還體現在生兒育女對於家庭建設的特殊意義。在科研經歷中,我和很多飽受不孕不育問題困擾的女性聊天,了解她們的生活經驗。一次一次的採訪過後,我慢慢發現,比起那些因輔助生殖治療引起的身體疼痛,來自丈夫或者家人的冷漠、責備、排斥、抱怨更讓人寒心。所以,不孕不育之所以傷人,不是因為她們的身體出了或大或小的問題,真正困擾她們的是無法生養的事實可能會令丈夫疏遠自己,公婆嫌棄自己,社會歧視自己。


很多不孕不育夫婦認為,生育是盡孝。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傳統的生育觀念認為生孩子是延續香火,當代中國人越來越看重生養子女所帶來的快樂與滿足。但不可否認,很多不孕不育夫婦,尤其是女性認為生孩子不僅是個人訴求,也涉及父母的心愿。甚至有些不孕女性會將父母對子嗣的需求凌駕於自己的需求之上,讓人心疼。

小花是一名公務員,和丈夫結婚七年,一直因為內分泌紊亂無法受孕。她和公婆感情很好,婆媳之間也從未紅過臉。公公婆婆在得知小花的病情後,並沒有多加指責,反而在金錢上和情感上支援小兩口的輔助生殖治療。


比起其他不孕不育女性,小花多次表示自己是幸運的,因為她的公婆是溫暖體貼的。然而,小花還是背負著很重的思想壓力。因為小花的丈夫是三代單傳,她知道公婆內心還是非常渴望一個孫兒的。一直不能順利懷孕令小花覺得自己對不起公婆的疼愛和關心,不配擁有美好的家庭關係。


在訪談中,不孕不育女性往往很內疚與羞愧,認為是自己令父母也陷入不孕不育所帶來的痛苦中。對於這些「無辜」的父母和家人,她們愧疚於無法實現父母為人「祖父母」的心愿。正因為不孕不育,她們無法懷孕,無法成為一個好妻子、好女兒、好兒媳。為此,痛苦不堪。


對不孕不育的誤解

公交車椅背上治療不孕不育的小廣告,讓人們誤認為不孕不育是一種病。有病治病就好。然而,患上不孕不育並不僅僅是身體疾病這麼簡單,它還有可能重新給當事人的家庭關係、婚姻感情和個人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


社會上很多人對不孕不育存在誤解,患上不孕不育並不代表終生無法孕育生命。事實上,不孕不育的醫學定義是在一年內無避孕且有規律性行為的情況下無法受孕的情況。即便個體患有生殖系統問題,但通過臨床治療和輔助生殖技術,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可以實現為人父母的心愿。


如果不孕不育是單方面的原因,不是所有的夫妻都能一切克服這次考驗。有的時候,正常的一方會因為暫時未有子嗣就放棄當初與另一半相守到老的承諾,留對方一人在冷風中,攜手下一位伴侶共譜生兒育女的人生篇章。


當然,更多的夫妻選擇共同面對不孕不育。這裡涉及到另一個誤解,很多夫婦錯認輔助生殖治療是救命稻草,一定會為他們帶來寶寶。在一個體外受精-胚胎移植(試管嬰兒)周期內成功的概率大致為30%-40%。所以,很多夫妻會在某次治療失敗後情緒沮喪且失去信心,或者「奮不顧身」地進入下一個周期。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夫婦都有可能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嚴重影響其治療效果。


「不能說的秘密」


大多數夫婦都將不孕不育看作是一個「不能說的秘密」。這樣做也許可以免受外界的干擾和議論,但卻也將那些真正關心自己的親朋好友支持拒之門外。由於無法接觸到有效的家庭支持和社會支持,夫婦只能獨自承擔不孕不育造成的經濟壓力和心理痛苦,使得通過輔助生殖求子的這條路更加荊棘難行。


其實,夫妻之所以不願意透露自己的不孕不育,主要是因為社會對不孕不育存在太多誤解,少了些許寬容。當一個人被診斷患上不孕不育,也許他/她不會被口誅筆伐,但卻免不了被人議論紛紛。另外,社會上普遍將生育和性能力混淆,認為不孕不育就是性能力差。如此,不孕不育夫婦不願公開自己的病情,也就容易理解了。沒有人願意被親朋好友背後議論其夫妻生活。


面對是否向親朋好友透露不孕不育,夫妻往往容易達成一致,有明確的態度。然而,面對是否向雙方父母坦白二人的不孕不育,很多夫妻都犯了難。一方面,他們很怕這件事會害得父母跟著一起著急,另一方面,他們又疲於應對父母的不理解和催促。所以,不孕不育夫婦在治療之餘,還要處理不孕不育給家庭關係帶來的嚴峻挑戰。


小麗和丈夫結婚已經三年了。自從結婚後,雙方父母一直催促他們早點生孩子,小兩口一直以「再玩兩年」為由拖延著。最近,周圍同學朋友都紛紛生了孩子,小麗夫婦也琢磨著備孕。取消避孕很長時間後,小麗也沒有懷孕。到醫院一檢查,才發現小麗的子宮有問題,不易懷孕。傷心之餘,小兩口決定聽從醫囑,積極治療。


一開始,雙方家人並不知情,總是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地催促著他們快點生育。情急之時,父母還會埋怨他們不孝順,指責他們不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和盼孫心切。後來,雙方父母發現了他們的醫療診斷書,知道了兩個孩子患不孕不育。


兩代人沒有就此事進行溝通,雙方都怕說錯話傷到彼此本來就脆弱的神經。後來,小麗發現雙方父母嘴上不再嘮叨,但他們的情緒變得十分低迷,行事變得小心謹慎,兩代人都背著各自的精神負擔艱難度日。


一個孩子的誕生,可能會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會決定一對夫妻的幸福,更會影響一個家庭的和諧。反之,不孕不育所帶來的影響也絕不局限於個人生活中。也許,這些夫婦將不孕不育視為夫妻倆的秘密。但家人的關心與問訊不會就此消弭,甚至可能會越演越烈,最終弄巧成拙。在家庭生活中,要不要向父母親朋透露不孕不育,如何告訴他們,如何處理來自親朋好友卻不被自己欣賞的「幫助」和「關心」,都是不孕不育夫婦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很多不孕不育夫婦都認為沒有必要和父母溝通這件事,只要積極治療後就會順利懷孕,一切也就迎刃而解。當然,幸運的夫婦可能會在接受治療後不久就如願以償懷孕。但我們應該了解更多夫妻的輔助生殖治療之旅,極有可能是一條十分漫長的路。在這期間,如果一直瞞著父母,極有可能造成家庭矛盾和衝突。上一輩人由於不了解小兩口的處境而嚴加苛責,小兩口也為了隱瞞病情而精神緊張。


這裡,我們並不鼓勵所有的夫婦都百分之百向家人「坦白」,至少不是沒頭沒腦地「坦白」。在這個決策過程中,夫妻倆應該充分溝通和協商,因為小兩口是最了解這個大家庭的人。「說」與「不說」、如何「說」和怎樣「說」本身並沒有對錯,關鍵是能否讓夫妻及家人都能心安。如果夫妻二人對此沒有頭緒,可以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例如社會工作者或婚姻諮詢師等。


涉及到代際關係時,兩代人可以先坐下來,聊聊彼此的情緒,為彼此創建一個親眼看到愛、溫暖和關懷的溝通場域。再來,評估一下父母是否能夠理解當下的狀況,準備一點耐心和他們解釋不孕不育以及後續的輔助生殖治療。一個和諧且溫暖的家庭環境是需要兩代人共同構建的。尤其是在不孕不育的場景下,因為所有牽涉其中的人都有眼淚。


生育困難夫婦需要更多支持


在中國,《婦女權益保護法》、《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和《婚姻法》均有相關條文規定公民有生育的權利。每個人有生育子女的權利,也有不生育的自由。對於生育困難的夫婦而言,生育再也不是自主權利,因為孕育子女的自由被不孕不育剝奪了,這份「求而不得」的掙扎與痛苦似乎無法被他人理解。


面對生育困難,夫婦倆不需要同情,確需要共情;不需要逼迫,確需要空間;不需要議論,確需要支持。當家庭成員能以夫妻欣喜的方式提供支持,理解生育並不是家庭和睦的充要條件時,才真正實踐了家庭和諧。當社會大眾都對自己的生育觀念行為都足夠的思考,對別人的生育選擇有足夠的尊重時,才真正實現了生育自由。


如果你對自己的生育選擇仍猶豫不決,不妨問自己一個問題-是否能接受自己的人生中沒有孩子。深思熟慮後,如果你能接受終生沒有親生骨肉這一後果,且能夠對自己的人生負責,那麼即便未來真的會遇上不孕不育,它也傷害不了你。如果現在或將來的你都無法接受無孩的人生,那麼建議你早點去實踐母親/父親的身份,早點體驗為人父母的生活。如若人生會無奈地遇上生育困難,我們至少可以選擇一個更年輕的自己去應對生育困難及相關治療所帶來的身體疼痛、心理壓力和家庭關係緊張。即便沒有孩子,只要夫婦同心,也可以拭乾眼淚浪漫到老;只要家庭和睦,也可以歡聲笑語繼續前行。


(文中的案例經改編,已隱去可識別被訪者身份的信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我讀︱《大英帝國衰亡史》:英帝國衰落的他國之鑒
十字街頭|睡不著:凌晨五點的城市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