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吉林省博物館有一幅畫,距今800多年,卻有一個誤區,至今被忽視

吉林省博物館有一幅畫,距今800多年,卻有一個誤區,至今被忽視

中國的每一個博物館其實都有自己的相應的鎮館之寶,這些鎮館之寶自然是歷史價值非常高的,同時也是含金量很高的,因為它們的存在,才會讓遊客源源不斷的過來參觀。

吉林省博物館有一幅畫,距今800多年,卻有一個誤區,至今被忽視

但是吉林省博物館有一鎮館之寶卻很是奇怪,為什麼這麼說呢?這是一副距今800多年的畫,價值可以說非常的珍貴,它的名字叫做《文姬歸漢圖》,聽這名字就覺得此畫不簡單,確實是不簡單的,它可是被乾隆蓋公章的,乾隆這個人有個特點,就是遇到好的東西,就會喜歡蓋上自己的章,這樣自己的名字就會跟著文物一起流芳百世了。

吉林省博物館有一幅畫,距今800多年,卻有一個誤區,至今被忽視

但是這幅《文姬歸漢圖》其實並不叫做《文姬歸漢圖》,而是叫做《昭君出塞圖》,說起《昭君出塞圖》,我們其實就會更加熟悉了,昭君可是中國歷史非常有名的人物,但是為什麼《昭君出塞圖》被稱為是《文姬歸漢圖》呢?

吉林省博物館有一幅畫,距今800多年,卻有一個誤區,至今被忽視

首先這幅《文姬歸漢圖》畫的是什麼呢?很簡單,畫的就是東漢文姬騎著馬從匈奴回到了大漢的事情,因為當年由於戰亂,所以東漢文學家蔡邕的女兒文姬被拐到了匈奴,後來被曹操給救了回來。而作這幅畫的畫家就是金朝的張瑀。

但其實這幅畫《文姬歸漢圖》更像《昭君出塞圖》,《昭君出塞圖》說的是漢朝時期,昭君為了維護匈奴和大漢的穩定,而自願嫁到了匈奴。

吉林省博物館有一幅畫,距今800多年,卻有一個誤區,至今被忽視

那麼為什麼乾隆會取名為《文姬歸漢圖》呢?其實這是乾隆的問題,乾隆皇帝看到了這幅《文姬歸漢圖》之後感到非常的喜歡,於是趕緊的蓋上了列印,可是此畫明明是金人畫家繪畫的,可是為何乾隆取名為「宋人文姬歸漢圖」?

原因很簡單,因為乾隆覺得這幅《文姬歸漢圖》的風格,金朝人是不可能完成的,只有宋代的畫家才有能力作出。直到最後頂級文物專家郭沫若發現了錯誤,錯誤其實很明顯,那就是從這幅畫中能看得出當時是在冬天寒冷的時候,而且從人物的行走來看是逆風而行的,從而斷定了這個非常符合當地昭君出塞的情形。

吉林省博物館有一幅畫,距今800多年,卻有一個誤區,至今被忽視

當時如今這幅畫還是被叫做《文姬歸漢圖》,畢竟這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認可,也不想去打乾隆的臉面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韋小寶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2006年,陝西藍天縣北宋大臣墓被盜,盜墓賊竟是後世子孫,不孝!
北邙山風水這麼好?墓葬幾十萬,就連外國國王都有,其實就是盲從

TAG:韋小寶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