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深挖的一段設計史:小米的設計師去哪兒了?

我們深挖的一段設計史:小米的設計師去哪兒了?

為什麼鍵盤上的「數字鍵」布局與電話撥號界面不一樣?

一種通行的解答方法是,電腦鍵盤的數字按鍵來源於早期的計算器,而電話的數字按鍵布局來源於早期座機的撥號盤:

對於座機來說,從撥號盤到數字按鍵是一種設計上的變化,為了服從於處在這種變遷交點上的用戶的習慣,其布局方式要盡量沿用「舊的」設計。在撥號盤上,數字1處於最頂端,那麼在數字按鍵上,數字1也就理所應當地處在第一位,撥號盤的排列方式符合人的視覺習慣——數字按照從上到下逐級增加,這種設計允許已經習慣的用戶僅憑觸覺識別任何他們需要撥打的號碼。至於計算器(鍵盤)上的布局,就需要另外在歷史中考察一番了。

鍵盤上的數字鍵與電話撥號界面之間的布局差異來自於所沿革的歷史的不同,儘管在今天它們的形式已經非常接近了——兩者都採用了3*3的布局方式;數字0都被安排在最下方;都以橫向的由左及右的方式排列而沒有像英語鍵盤一樣打亂順序——在大體相近的形式下掩藏的細小差別,只是由於兩者沿革了不同的歷史進程。或許我們可以從這一點切入去發現這樣一個問題:

我們從何設計和為何設計?

▌數字鍵盤的歷史

目前最主流的理論認為,小鍵盤上的數字布局方式來源於計算器,而計算器的布局方式來源於收銀機,這種理論的立足點基於「收銀員需要用計算器」這種觀點。事實上在某一個關鍵的時間點之前,計算器(數字處理設備)與收銀機仍然沿革了不同的歷史。

有據可考的最早的「數字處理設備」是由 Dorr Felt 發明的 Comptometer :

我們能看到它採用了由上到下遞減的,8列的鍵盤布局,每一列代表了不同的數位:

由於有了不同的數位,就不必在其中加入數字0按鍵了。那麼為什麼 Comptometer 會採用從上到下遞減的排列方式呢?這是它的機械結構決定的:

Comptometer 通過不同的槓桿臂長來區別不同的數字,這也就解釋了為何數字9要在最上端——這樣才能讓鍵盤的斜面「面對」使用者。儘管用不同的列可以輸入不同的數位,但沒有數字0仍然是一件麻煩事,或者說,如果加入了數字0,整個鍵盤布局的尺寸將會大大減小。於是 Dalton 發明了一種新的鍵盤布局:

之所以 Dalton 鍵盤的布局非常奇怪,是為了能讓用戶更方便地輸入一些位於「鍵盤邊緣」的數字。雙排布局的橫向太長,讓使用者難以單手兼顧鍵盤兩端,於是 Dalton 鍵盤就允許用戶如下操作:當你想輸入數字9的時候,可以輸入臨近的「4+5」;當你想輸入數字6時,可以「2+4」;當你想輸入8時,可以輸入「1+3+4」;當你想輸入7時,可以輸入「3+4」。這樣就可以讓所有數字的輸入都在鍵盤左側完成。但它的缺點是,這種鍵盤布局方式太過反直覺,於是 Sundstrand 發明了一種在 Dalton 鍵盤基礎上改良後的數字鍵盤:

這種鍵盤發明於1914年,並沿用至今。

有理論認為收銀機的鍵盤布局與計算器的由來相同,因為「收銀員」似乎非常需要機器來輔助計算,但事實上,收銀員真正使用數學計算的場景非常少,他們常用的算術也大多相同,於是早期的收銀機鍵盤其實是這樣的:

James Ritty 是這種收銀機的發明者,他也是一個超市老闆。這台收銀機要解決的問題並不是「如何讓收銀員更快速地算出找零」,而是「如何讓老闆知道收銀員打開了收銀機」。是的,這台收音機的靈感來源,其實是 James 發現了他手下的收銀員正在偷竊收銀機中的現金,於是它在原有基礎上加入了一個鬧鐘上才有的「撞錘」,每當收銀機被打開時,這個撞錘就會發出鬧鐘一樣的聲音——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台現代收銀機。當然,這種「傳統」也被沿用至今。

計算器的布局(也就是小鍵盤布局)有著一個逐步改進的歷史,與之相比,電話數字鍵的布局更像是「橫空出世」一般。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是在鍵盤出現之前,電話上就已經有撥號盤了。意味著設計師們已經有一定的參照物。

其二是與收銀機和計算器不同的是,「貝爾實驗室」不光為早期的電話提供了基礎性的技術,還為電話的設計進行了探索,早在1960年,他們就針對不同的鍵盤布局進行了測試:

當然,美國之外的其它國家也進行了自己的探索,比如60年代英國的電話鍵盤布局是這樣的:

當然,貝爾實驗室在考慮了工程結構和使用效率兩方面之後,選擇了我們今天熟知的甲字型排列的撥號盤,其它國家紛紛效仿,並沿用至今。至於為什麼「甲字型」的設計是最有效率的?這是因為早在電話撥號盤出現前50年,這種布局形式已經在計算器上出現,並早已為人們所熟知。

▌歷史與設計

在計算器鍵盤與撥號鍵盤的發展歷程對比中,我們能明顯看出「歷史沿革」對於一個新物品的設計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甚至說,如果沒有「舊的設計」也就不會有新的設計,計算器與電話撥號盤的鍵盤布局如此相近,並非是這種布局方式多麼巧妙,而是人們的熟悉程度決定了後到必須服從於先來。

這是兩種非常相似的物品——它們都有0~9的十個數字,都需要有按鍵,都需要一種形式把它們編排起來——儘管兩者服務的目的不同,但為了服從於人們的熟悉程度,最終出現了兩者之間大體上相似,但細節處不同的奇怪局面。類似的情況在我們身邊經常發生,例如最近突然興起的「滑蓋全面屏手機」。

小米(和其它廠商)選擇了這種設計,或許只是因為「人們曾經接受了這種設計,那再接受一遍肯定易如反掌」。但是 MIX 3 設計「仿古」的性質與計算器和撥號盤有著本質區別,因為後者致力於讓事物更簡單,而前者則讓事物變得複雜了。為了更好地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再舉一個例子:

茶杯的出現要早於電水壺,後者的形式顯然模仿於前者,原因是,電水壺燒開的熱水通常是讓人直接飲用的,但我們總會對吃進身體的東西有所顧慮,這是人類的本能。為了消除人們對這一新事物的芥蒂,電水壺的設計模仿了一個早就出現在人們生活中的,一個供人們飲水的器具,也就是茶杯,當我們拿起電水壺的時候,會下意識地因為這種形式早已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而放心地喝下由它燒開的水。

現在的電水壺當然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設計師盡可以用柔和的曲線,用純凈的白色,用封閉的外部結構,甚至把底部加厚,讓水遠離桌面,並增加透明視窗來為用戶提供安全感,但相對於現在的電水壺的設計來說,這些方法會解決一個舊問題,但會滋生更多更難以解決的新問題。

所以真實情況是,小米 MIX 3 的設計讓智能手機這一物品變得更加複雜,它為了讓手機屏佔比大上那麼幾個百分點,而提出了更多複雜的問題,包括結構設計;包括功能(滑蓋亮屏與電源鍵亮屏在功能上重合了,重合的功能會讓用戶不知所措);包括附件的設計(小米 MIX 3 會與許多數據線不兼容)等等等等——事實上,這些問題早就在11年前就得到了解決,也就是第一代 iPhone 。

現在的智能手機的設計與初代 iPhone 沒有本質區別,它們的基本形態都是一個方盒子,裝著無限的互聯網世界,並通過一個「窗口」,也就是屏幕向用戶展開這個世界,為用戶提供了更符合直覺的交互方式(觸摸),來讓人有了隨時隨地與互聯網相聯的可能。

所謂的「全面屏」真的突破了這一早在2007年就已經由蘋果定義完成的設計形態了嗎?當然沒有,那麼為了「屏佔比」的百分之幾的「進步」而讓歷史倒退,讓 MIX 3 的用戶重新回到那個拙劣的「滑蓋手機」的時代,真的有任何意義嗎?

顯然,小米的「設計師」們並沒有想明白這一點,所以小米 MIX 3 成為了一個難看的「怪物」。如果他們真的有所謂「設計師」的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ZEALER 的精彩文章:

1995 年至今全美獨佔遊戲銷售排行 前十名由任天堂全包了?
太智能!王自如體驗啟辰 T60

TAG:ZEAL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