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廁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分男女的?

廁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分男女的?

看歷史看世界

者按

不少家長認為,廁所不分男女影響了孩子的性別教育。可廁所分了男女真的能讓孩子受到更好的性別教育嗎?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搞明白,廁所是什麼時候開始分男女的。

但稍微回憶下往事,不少人會發現,自己幼兒園時期的廁所是不分男女的。

一般都是男生用的小便池在一邊兒,女生用的蹲坑在一邊。講究點的幼兒園中間會放上隔板表示尊重,但還是在一起。同事的童年回憶更慘,「一條長坑,幾個擱板,小朋友就一起上。」

目前我國對幼兒園、托班男女生分廁並沒有明文規定,大部分幼兒園和託兒所,出於場地有限、便於管理的原因,基本上是男女同廁狀態。

這讓我想起《我愛我家》中賈圓圓的疑問:「為什麼只有《中國少年報》,沒有《中國少女報》呢?」似乎在孩子幼小時,分辨性別對很多大人來說並不是頭等大事。

本文已得到Aha視頻(ID:ahavideos)授權轉載。

廁所是如何分男女的

分男女的廁所並非是現代產物。從現代考古出土物來推斷,至遲在漢代,廁所已分男女。

在陝西漢中市漢台區,從一墓中曾出土了一件西漢末年王莽時期的明器「綠釉陶廁」,這座陶廁有房頂,從山牆一側開有兩個門。廁所蝒有牆分隔,門外亦有一道短牆,將左右隔開,區分出男廁與女廁。

除男廁女廁連體設計外,考古中還發現一種隔開式設計,即男廁與女廁之間隔開。中國農業博物館藏品中,有一件漢代陶廁便是這種設計,廁所與豬圈建在一塊,豬圈兩邊各建一個廁所,分析便是男廁與女廁。

而在西方,廁所分男女這件事則遠遠晚於中國。

根據加拿大約克大學社會學家希拉·卡瓦納的研究,歷史上記載的首個男女隔離公共衛生間是1739年在巴黎一次舞會上臨時搭建的設施。

舞會的組織者在一個房間中放置了一個「便」箱(一個箱子中帶有坐椅的便壺),供男人使用,在另一個房間中也放置了一個供女人使用。

卡瓦納說:「舞會上的人都覺得這很新奇——既稀奇又有趣。」

不過直到維多利亞時代,西方國家的公共衛生間大多僅供男人使用,女人只能隨機應變。

跟據《拉特格斯法律評論》的一篇文章記述,在1887年,馬薩諸塞州通過一項法律,規定僱用女性的工作場所必須為女性設立衛生間。

直到上世紀20年代,這種法律才成為標準做法。

全世界都在解決「女生上廁所很難」的問題

法律是法律,現實是現實。

今年6月8日,電影《廁所英雄》在中國上映,引發了關於性別討論的又一輪高潮。

電影取自印度真實故事:2012年,印度新娘安妮塔納利不堪忍受戶外如廁的折磨,婚後第四天從丈夫家逃走,聲稱如果沒有一個獨立廁所,就不回家。一家慈善機構聞訊後,為她建了一個廁所,廁所啟用之日,她也回到了家裡。

《廁所英雄》劇照

據《華盛頓郵報》2015年報道:在印度,53%以上的一般家庭、70%以上的農村家庭,都沒廁所。大多數人只能就地解決,這為女性帶來了諸多麻煩。

電影上映後,為了改變「隨地大小便」的現狀,印度有些地方甚至把廁所和工資掛鉤:在印度北部的城市西達布爾就規定,政府官員必須上交「證明家中有廁所」的文件,還有一張自己和家裡廁所的合影。否則,官員們就領不到當月的薪水。

去飯店就餐,如廁時女廁往往比男廁排的隊更長。「有次我實在等不及,只能讓同伴幫我把著門,自己去男廁方便完再出來。」

雖然人生體驗更加完整了,但體驗過程十分難受。

據統計,女性的如廁時間通常是男性的2~4倍,再加上每月固定的經期,僅生理因素就使得女性本身對廁所坑位的需求大於男性,還不算其他等因素。

然而傳統的廁所按照1:1的比例建設男女坑位,使得女性在日常方便時十分吃虧。於是政府出台政策解決此事,2016年11月17日,住建部發布提高女性廁位比例標準,規定按男女比例2:3進行建設。

分了男女之後,混亂就開始了

可以說,廁所是人間的伊甸園,男女在此習得文明與羞恥。而一旦文明產生,混亂也隨之而來。

去餐館商場,你總能見到各式不拘泥於傳統男女圖形的標識:

在重慶黃桷坪鋼琴博物館內,選擇音樂器材作為男女廁所的標誌,更彰顯博物館的定位。

如果你不懂些音律之美,很難不走錯。

鋼琴是樂器之王,代表男性;小提琴是樂器之後,代表女性。

設計者總想在廁所標識處幽默一把,下場就是你跟一個大叔搶同一個水龍頭洗手,還覺得是對方走錯了。

設計可以回歸循規蹈矩,但新的難題又出現了:跨性別人群如何上廁所。

2016年2月,北卡羅來納州夏洛特市的領導就通過法案,擴展了對LGBT人群的反歧視保護內容,允許他們按自己的意願使用廁所。

第二個月,州立法委員會就召開特殊會議,發布法律條例廢止夏洛特市的這項政策,規定每個人必須按照出生時的性別使用廁所。州立法委員會還禁止各市設立法令保護LGBT人群。

北卡羅來納州通過的這項反對LGBT群體的法案是House Bill 2(簡稱:HB2)

跨性別者對此十分不滿,因為他們認可的性別並非出生時確定的性別。

各種「五性別廁所」標識

針對跨性別人群的廁所之前是建立過的。

據紐約時報2015年的一篇報道,位於美國紐約的惠特尼博物館在搬遷到位於曼哈頓下城的新址之後,將廁所的標誌寫為「無性別廁所」。

圖片來源:《紐約時報》Hilary Swift

該項目總監Danielle Linzer說:「我們邀請了各種性別認同的藝術家,我們認真地聽取了他們的意見,他們覺得這個想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我們決定直接實施這個項目。」

廁所不是問題,問題是如何建廁所

混沌之中,廁所成了眾矢之的。

廁所分男女是對傳統性別的尊重,多建女廁是對女性的尊重,無性別廁所是對跨性別者的尊重。

在廁所分男女這件事上,誰都有自己的道理。

在舊金山,有一所名叫Miraloma的小學,這所學校里供低年級學生使用的廁所已經不限性別了,Samuel Bass是這裡的校長。

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在幼兒園到12年級的這段漫長時期,我們都曾讓每一個孩子在某個二元問題中做出選擇。我們覺得無性別廁所的做法是正確的,而且這對其他學生也不會帶來什麼困擾。孩子們不會了解所謂的性別規範,除非我們成人把這種規範強加給他們。有些家長提出質疑,但一旦他們認識到這種廁所和每個人家裡使用的廁所沒什麼區別之後,就不會在意了。」

可以預見的是,性別意識在不斷發展的同時,廁所的難題將會繼續輪番上演。

解決問題就像上廁所,有不適就想辦法疏解,總不能因為怕便秘就不上廁所,最後苦的人,只能是自己。

心情不好的時候,那就上廁所,

上完之後,面部猙獰的對著馬桶說:「你給我吃屎吧你!」

然後猛衝廁所!——麥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臨終關懷」千年紀 | 只有認識死亡,才真正知道如何活!
大唐妃嬪爭寵:皇帝寵愛你,那你怎麼做都是對的!

TAG: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