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陳傑:工作之外的我 向「影像知識分子」邁進

陳傑:工作之外的我 向「影像知識分子」邁進

陳傑

1973年出生的陳傑,多年來側重關注報道有關生態環境、社會問題等重大事件。5次獲得中國新聞獎,2次獲得人民攝影報新聞攝影評選「年度傑出記者」,2次獲得中國國際新聞攝影比賽(華賽)金獎和「亞洲新聞獎」金獎。2016年當選CCTV中國十大法治人物,作品《天津大爆炸》獲得第59屆荷賽一般新聞類單幅三等獎。剛剛獲頒第十二屆中國攝影金像獎的陳傑,在與本報記者唐瑜的對話中,重點聊聊他在攝影中的行走與思考。

工作中的陳傑

2014年9月2日,內蒙古採訪污染事件

2016年,四川涼山懸崖村採訪

陳傑攝影作品

埋在沙漠下的污染

2015年10月29日,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騰格里沙漠腹地,中科院和綠髮會工作人員在一處當地化工企業,通過埋在沙漠里的管道向沙漠直排污染並用黃沙覆蓋的區域,挖出被污染的沙子,為環境公益訴訟收集證據。

神六凱旋

在朝霞的沐浴下,技術人員對平安落地的神六返回艙進行檢查。

2005年10月17日4時33分,在太空飛行115小時、行程325萬公里,圍繞地球76圈後,神舟六號飛船返回艙在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成功著陸。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自主走出艙門。中國真正意義上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實驗航天飛行勝利完成。

天津大爆炸

2015年8月15日,中國天津市,大爆炸後留下的巨坑和廢墟。2015年8月12日,中國天津市東疆保稅港區瑞海國際物流有限公司所屬危險品倉庫發生爆炸,173人死亡,1.7萬戶居民房屋受損,8000多輛車被焚毀,並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

懸崖上的村莊

2016年11月19日,孩子們攀登最後兩段垂直高度一百多米鐵梯,過去的藤梯幾乎和崖壁垂直,現在的鐵梯傾斜在60度左右,行走方便很多,也安全多了。

精準扶貧變遷專題之一:

2017年12月14日,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哲覺鎮論河村,4歲的張琴在和奶奶一起睡的床上,她的家地處深山,為深度貧困戶。2017年,她家被納入精準扶貧戶。

訪談對話,這就開始

唐瑜:您是什麼時候開始接觸攝影?為什麼選擇成為職業攝影人?

陳傑:1992年在部隊的第二年的時候開始接觸攝影,當時在部隊旅部的報道組做攝影報道員。在連隊時字寫得不錯,就被調到旅報道組。因為會攝影,就接替了退役的攝影報道員的班,搞起了攝影。再後來,發稿比較多,被前輩認為有點靈氣,離開部隊後直接到地方報社入職,成為一名攝影記者。

唐瑜:您的很多報道都是關於扶貧、環境、教育等題材的,作為攝影人,這是否是您最偏愛的題材?

陳傑:我工作拍攝的話題,也是我工作之外可供個人興趣方向研究的話題。工作成果即公開報道的內容呈現是一杯水,那麼我採集的素材或許是一壺水或者一桶水,這些更多的素材是我探尋所關切問題的認知和資料的積累。目前我關注的主要是貧困、環保、教育等主題。我比較關注社會發展中的各種矛盾衝突,還有人性的複雜和美好。選擇一個事件的時候,首先這件事要能引起我的重視,其次在某個行業領域裡面它足夠重大。然後我再去調研,不斷地去甄別篩選,最後做出判斷。

唐瑜:您在報道新聞事件之後是否會以記者以外的身份介入到報道中的公共事件里?

陳傑:公共事件發展過程中,記者恪守的是客觀公正,以報道事實為原則,身份只有記者。即使在不斷推動事件發展過程中,也是以記者身份進行客觀記錄和報道。

不過,在不參與報道或報道之後,我通常會以「影像知識分子」的身份,來對感興趣的問題進行力所能及的探究,比如對於環境問題、對於貧困問題等,其目的是增加個人知識儲備和認知能力的自覺提升。

唐瑜:2014年您放棄視覺部主編職務而選擇在一線做新聞記者的事迹一度成為話題。 據《新媒體環境下調查記者行業生態變化報告》的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在冊新聞調查記者只剩下175人,其中傳統媒體僅有調查記者130人。在短平快的節奏里,是什麼信念支撐著你堅持一線、堅持紮實的新聞報道?

陳傑:我覺得記者崗位來來去去這都是正常現象,我並沒有覺得調查記者減少了,如今,不同渠道發布的調查報道看,並不比以前少,甚至更多,是因為現在傳播渠道多了,形成了記者、獨立撰稿人、公民記者、各個領域擅於用文字或影像表達的專業人員、乃至機器人撰稿等,形成更細分的信息分發和傳播路徑。

我之所以樂於在一線工作,與所謂的理想和堅守無關,只是與我個人性格有關,也跟我超強的身體素質有關,而且我個人更願意在行走中體驗和思考。

唐瑜:在極光視覺的專訪裡面,您提到了愛人劉旻,聽說她是您的文字記者?您認為好的攝影報道,文字和圖片的配合、分工是怎樣的?

陳傑:不能孤立地認為她是我的文字記者,或者我是她的攝影、攝像記者。而是——我們都是記者。

我們在採訪中,是一個整體。

在任何問題面前,我們不是以攝影記者、攝像記者或者文字記者身份來區分的,首先是以各自對事物觀察和思考的向度來進行碰撞,求同存異,保持思考的獨立性。

在達成目標後,再進行分工,她從她擅長的視角採集內容,我從我擅長的視角採集內容。有時她會對我的分工提出建議,有時我會對她的分工提出建議。

有時她是採訪總體方向的導航人,有時我是採訪方向的把握者。

我在拍攝過程中,她會以她的視角給予建議,或者在視頻對話中擔任話題設置人,提問人。我在拍攝過程中也會根據自己的思考方式採集大量內容,同時對她的採訪內容進行補充。

我過去通常都是獨立完成從文字到圖片、視頻的拍攝,現在,在適合以調查介入的重要選題上,她的介入,經過彼此碰撞,使得對問題看法更深入,最終對內容的呈現更嚴謹和豐富。

唐瑜:您最近身份再次轉換,加入「我們視頻」,成立了「傑出工作室」。能和我們談談工作室的情況嗎?談談您未來報道計劃和工作室工作方向。

陳傑:目前我和新京報原深度報道部首席記者劉旻,一起加入「我們視頻」,成立了「傑出工作室」,旨在實現優質選題的融合報道。如今,在我們彼此的深刻影響下,通過對選題的咀嚼、思辨、磨合,然後將採集的內容以特稿、視頻和圖片進行分類製作並整合,逐步嘗試對選題更深入和更充分的挖掘,並更有力地呈現。

「傑出工作室」的內容採集是以調查文字、組圖和短視頻(微紀錄片)多種方式展開的,旨在實現優質選題的融合報道。我們將長期關注環保、貧困、考古等領域的話題,進一步做深做精,向學者型記者方向發展,讓採訪和田野調查轉化為更多形態的成果。我們不僅讓內容呈現匯聚各方力量,推動進步,也要讓其成為未來的珍品史料。

唐瑜:您這次參評金像獎是怎樣甄選提交作品的,對一些想要參評金像獎的攝影師有什麼好的建議?

陳傑:我這次提交的作品,主要是涉及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堅任務其中的兩項,即精準扶貧和污染防治,也是涉及重大的民生問題。我覺得,金像獎紀實類參評的作品所承載的意義非常重要。

編輯|唐瑜

聲明:本文內容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取得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攝影報 的精彩文章:

羅韜:從「地對空」到「空對空」

TAG:中國攝影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