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甲午戰爭如何選擇正確的逃跑姿勢?

甲午戰爭如何選擇正確的逃跑姿勢?

文|陳卿美

中日甲午之戰,謂之國運之戰。其實,一場著名的戰爭也是個人命運之戰。有人英勇殺敵,加官進爵;有人壯烈犧牲,名垂千古;有人臨陣逃脫,身敗名裂;很簡單,選擇做英雄才是王道,選擇做狗熊沒有好下場。那麼問題來了,有沒有可能,做了狗熊後,仍然有好下場呢?……(沉默半分鐘)有!但一般人卿美兄不告訴他。

戰場上逃跑,是一項技術含量很高的活兒,選擇一種正確的姿勢至關重要。逃得好,可以仕途高升。逃得不好,有可能掉腦袋。

甲午戰爭中,在逃跑圈最有名的非葉志超莫屬,甚至還贏得了「逃跑將軍」的大名。「葉跑跑」是如何逃跑的呢?

1894年9月15日,大雨如注,日本突然發動平壤戰役。日軍向大同江南岸、牡丹台與玄武門、大同江北等地發起猛烈進攻。守城將領左寶貴勢單力孤,仍頑強抵抗,最終因寡不敵眾而壯烈犧牲。入夜,日軍攻入內城,外線指揮作戰的清軍駐朝鮮最高統帥葉志超緊急回防,發現內城北門已經失守,葉志超擔心遭日軍包圍,便決定連夜逃跑。

據《甲午戰爭史》載,葉志超竟然致信日軍,表示可以棄城。逃跑時,滿城掛滿白旗,希望以此迷惑日軍,藉機逃跑。

在葉志超逃跑的路上,遭到了日軍的伏擊,清軍被打死兩千多人,可謂死傷慘重。葉志超帶領殘兵敗將,一路潰逃五百里,最終逃至中朝邊境。《清史稿》記載:「逕定州,亦棄不守,趨五百餘里,渡鴨綠江,入邊始止焉。」

左一為葉志超

關於葉志超的逃跑,他自己的辯解是戰略性突圍,以保存實力。但部分英勇抵抗的將領與朝軍對他的解釋則拒不認同,因為在糧草、彈藥方面並不弱於日軍。人們諷刺其為「逃跑將軍」,清廷將其革職,判了個死緩。

葉志超之所以留下惡名,關鍵在於逃跑姿勢太過難看。一路潰逃五百里,貌似被日軍嚇破了膽。一個清軍駐朝鮮的總司令,竟然變得如此膽小如鼠,把國家的臉面都丟盡了,無法不令人恥笑。如果不是李鴻章力保,非砍頭不可。

長途奔逃,很像潰敗。如果葉志超選擇且戰且退,邊打邊撤,或許姿勢就會更好看一些,還能給自己找個戰略性後撤的借口。即使撤到鴨綠江邊,也要堅決不過江,必須做誓死抵抗狀。因為不過江還是在朝鮮境內,駐朝鮮總司令便還有存在價值。

同樣是逃跑,方伯謙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1894年9月15日,黃海海戰爆發,日軍聯合艦隊與清軍北洋艦隊發生激戰。鄧世昌駕駛致遠艦猛烈撞向日軍吉野艦,致遠艦被擊沉,鄧世昌與全艦官兵一起壯烈犧牲,留下一世英名。鄧世昌墜海後,本有生存機會,但他堅持「闔船俱沒,義不獨生」,拒絕施救,沉海自殺。目睹致遠艦被擊沉後,濟遠艦立即逃離,而濟遠艦的管帶正是方伯謙。

方伯謙率領的濟遠艦在逃跑過程中,慌不擇路,還誤撞了揚威艦,將本已擱淺的揚威艦撞裂了一個大口子,導致揚威艦沉沒,管帶林履中憤而自殺。濟遠艦開逃後,與其一個分隊的廣甲艦也跟著逃走。兩艦的臨陣逃脫,導致北洋艦隊節奏大亂。後孤立無援的經遠艦遭日軍圍攻,管帶林永升因炮擊犧牲。

方伯謙逃跑後,謊稱濟遠艦「傷處甚多,船頭裂漏水,炮均不能放」。李鴻章、丁汝昌對其表示嚴重懷疑,並派人登艦檢查,發現大炮的損壞並非戰爭原因,更像是人為損壞,像鐵鎚砸的。丁汝昌、李鴻章大怒。丁汝昌上奏:「若不嚴行參辦,將來無以儆效尤而期振作。」李鴻章也奏請:「請旨將該副將(方伯謙)即行正法,以肅軍紀。」隨即,軍機處電告清廷諭旨:「本月十八日開戰時,自致遠衝鋒擊沉後,濟遠管帶副將方伯謙首先逃走,致將船伍牽亂,實屬臨陣退縮,著即行正法」。9月24日,方伯謙在旅順被處斬。

方伯謙逃跑的性質比葉志超還惡劣,姿勢更難看。葉志超在朝鮮,畢竟是外國,逃回祖國尚可原諒。而在自己國家的海面上,方伯謙不戰而逃,還撞沉了揚威艦,導致經遠艦被擊沉。軍艦沒了,官兵死了,損失極其慘重,後果極其嚴重,影響極其惡劣。這樣的逃跑者,不殺頭是不行的。

如果方伯謙在看到致遠艦被擊沉後,能稍微抵抗一下,或果斷打幾炮,效果也是不同的。即使逃跑也可選擇開炮,朝著日軍的軍艦勇敢開炮,不管打著沒打著,至少也算反擊了。至於撞沉揚威艦,嚴重暴露了逃跑的本質,實在沒法找借口,是絕對不能原諒的。

「方跑跑」運氣不佳,貪生怕死也表現得過於明顯,相比之下,同樣是逃跑,魚雷艇隊的管帶王平、蔡廷干就表現得好一些。

1895年2月3日,日軍襲擊威海炮台。6日,海面激戰,北洋海軍魚雷艇隊出擊。當戰鬥正酣時,左隊一號管帶王平、福龍號管帶蔡廷乾等人密謀逃跑,二人率領10艘魚雷艇與2艘汽船向煙台方向逃竄,中途被日軍阻擊,大部分艦船被擊沉,王平逃脫、蔡廷干被俘。

據《甲午海戰》記載,蔡廷干在接受日軍審問時,承認了逃跑的事實,「因為吉野艦發現了我艇,襲擊目的已經無法達成,不逃走就會被擊沉。」但蔡廷干拒絕投降日軍。

王平逃到煙台後,向趕來增援的陸軍謊稱,劉公島已經失守,北洋海軍滅亡,導致援軍撤退,丁汝昌被困。

二人逃跑後的人生結果是,蔡廷干在《馬關條約》後被遣送回國,遭革職處分。後在袁世凱的保薦下,恢復原職,加入北洋新軍。對於王平,清廷本想下令處斬,但在李鴻章的力保下,王平被革職回籍,永不敘用。

要說二人的逃跑姿勢,王平比蔡廷干還難看。關於蔡廷干是否主動逃跑,還是有意突圍,史學界還有爭論,但至少沒有投降。王平雖然沒有被俘,但逃跑後竟然謊報軍情,導致丁汝昌被困。如果王平能和援軍一起,再次回防威海,即使失敗也是光榮的。相比之下,王平比蔡廷干還怕死。

相比以上這些人,逃跑圈的英雄非袁世凱莫屬。

1894年6月,朝鮮爆發東學黨叛亂。日軍藉機大舉派兵進駐朝鮮,對漢城呈包圍之勢。此舉引發了中日矛盾,清政府指責日本增兵,日本毫不示弱,包圍袁世凱署衙,威脅清政府。日軍黑洞洞的炮口已經對準了袁世凱的官邸,袁身處絕境。他不斷向清廷發電,要求回國。但被清政府拒絕。在這種危機情況下,袁世凱心急如焚,病倒了,「袁道病日重,發高燒,心跳厲害,左肢痛不可耐。」經過李鴻章斡旋,清廷方才准許其回國。

據日本的甲午戰爭史料記載,袁世凱為了逃出日軍包圍,採用了障眼法。他準備了一定綠尼大轎,讓手下將領乘坐此轎來往於漢城與仁川間,彷彿辦公差。時間一長,日軍放鬆了警惕。某天,袁世凱經過化裝後,乘坐此轎逃出漢城,由仁川逃到天津。袁世凱的女兒袁靜雪也曾披露,袁世凱是化裝逃出。

袁世凱後來的命運自不必說,督練新建北洋陸軍,從此發跡,一度成為國內實力最強的梟雄。同其他逃兵相比,袁世凱朝鮮逃跑的姿勢堪稱最佳。沒有葉志超那樣舉白旗倉皇出逃,一潰五百里。更沒有像方伯謙那樣「不抵抗」,而是通過不斷向朝廷爭取機會,甚至病倒在床。或許是裝病,但很到位。得到朝廷回國的允許後,以非常智慧的手段脫離險境。應該說,袁世凱在沒有得到朝廷批准前,就已經開始嘗試障眼法。

當然,同樣是逃跑,在險境中,每個人面臨的時機不同、運氣不同,無法簡單對比。戰場上與非戰場上更是不同。不過,逃跑是否逃得好,還有一個必要條件,那就是和領導的關係如何。葉志超、王平都曾險些被清廷處死,但都得到了李鴻章的力保。方伯謙則不同,自毀戰艦,逃跑姿勢難看不說,且沒有領導欣賞,和上司劉步蟾的關係也非常不好。至今,方伯謙的後人甚至認為,是劉步蟾害死了方伯謙。

逃跑,是軍人的恥辱,在任何年代都是軍紀所不容的。

大敵當前,國難當頭,民族面臨生死存亡之際,軍人必須浴血奮戰、英勇殺敵,展現出一個民族應有的氣節。任何貪生怕死、畏懼不前、臨陣逃脫的行為都是可恥的。民間有句俗話,大丈夫寧死陣前,不死陣後。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晚清陳卿美 的精彩文章:

不平等條約中有哪些平等的地方?
《泰晤士報》如何評價清末新政?

TAG:晚清陳卿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