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改革先鋒」曾經歷這些不為人知的挑戰

「改革先鋒」曾經歷這些不為人知的挑戰

昨天,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11位北京大學教師和校友獲得改革先鋒稱號。今天,北京大學隆重舉辦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座談會,邀請部分改革先鋒回到母校,回顧40年偉大歷史征程中的奮鬥經歷。

長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發現,燈光璀璨的英傑交流中心陽光廳沒設講台,正紅的背景板前,厲以寧、胡福明、鍾南山、樊錦詩、林毅夫、王選夫人陳堃銶、鄒碧華夫人唐海琳等與北大校領導圍桌而坐,回憶改革,展望未來。


王選:樣機誕生卻被勸「別做了」

除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和北京大學教授,王選還有兩個獨具特色的標籤——「漢字激光照排系統之父」和「有市場眼光的科學家」。

昨天,他作為「科技體制改革的實踐探索者」獲得改革先鋒稱號。

今天上午的座談會上,他的夫人陳堃銶回憶,當年研發過程中諸多困難,比如元器件難以購買,讀盤時出現錯誤,甚至因為設備此起彼伏地的故障,激光漢字照排系統原理性樣機問世時間也推遲了。而印象最深的細節是:當原理性樣機出來的時候,不只一個人對王選說,「不要再做下去了,你已經成功了,你是有才能的人,你要研究其他事情。」

王選可不這樣想,他堅定地認為,「應用型研究如果不做成商品,對社會就沒有價值,應用型研究的成果,應該經得起市場的考驗!」此後多年,他也一直在思考將成果轉化為商品。「為什麼說他是科技體制改革的實踐探索者,我想可能是這一點。」陳堃銶推測。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作為北大方正集團的主要開創者和技術決策人,王選提出「頂天立地」的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模式,積極倡導技術與市場的結合,闖出了一條產學研一體化的成功道路。時至今日,王選倡導的「科技頂天,市場立地」的創新理念,也成為北大計算機研究所人最熟悉的口號。

「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人們時常用這句話來概括王選的貢獻,陳堃銶進一步解釋,實際上,漢字激光照排系統還為報社帶來四個變化,即告別紙印、報紙傳真機、電子分色機和膠片。

「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我們科研條件絕對不會這麼好,不可能得到這樣大的榮譽。」由於家庭出身不好,當年,他們兩口子可是「一對黑」,陳堃銶由衷感慨,個人命運和國家命運緊緊結合在一起。感謝時代的同時,她也寄語年輕人,「非常希望大家都能珍惜這個時代,踏踏實實工作,去掉浮躁,我們國家在這樣一個時代,一定能繁榮富強。」


胡福明:病房走廊板凳上寫提綱

1978年5月11日,胡福明校友以共產黨員的巨大勇氣和知識分子的強烈擔當,衝破「兩個凡是」思想禁錮,作為主要起草人,在《光明日報》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鄧小平同志支持下,全國範圍內掀起了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拉開了解放思想的序幕。

在北大的會上,他講述了自己參與撥亂反正,推動新思想新實踐發展的經歷。

而昨天下午,大會閉幕後,他就來到人民大學詳述文章創作過程。

從人民大學畢業後,胡福明去往南京大學教書,「文化大革命」過去之後,他感覺自己的學術生涯也迎來二次解放,「作為理論工作者,我當時的看法是更要好好學,繼續革命理論不能再搞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需要正本清源,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以本來的面目,批判否定四人幫。」

但在1977年2月,「兩報一刊」都提出「兩個凡是」的觀點,「兩個凡是就是說毛主席的話句句是真理,但這在理論上是錯的。我想到這個問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想明白這個問題後,胡福明仍沒有動筆,他也怕啊,「我想去批判,但是我不敢,這一段時期思想鬥爭很激烈。」

但他轉念一想:我是一個共產黨員,是一個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人,如果我沒有說這個問題,只能說我的理論水平低,我的覺悟低,你沒有盡到責任;可是我發現「兩個凡是」的錯誤了,發現了它的馬克思主義本質了,我如果再不去批判,我覺得我對不起黨,沒有盡到一個馬克思主義者應有的責任。

這個思想鬥爭一兩個月以後,他終於覺醒,開始寫文章批判「兩個凡是」。 1977年夏天,胡福明妻子住院,病房還有其他女病人,他感覺不便在病房裡照顧。就把《毛澤東選集》都帶著去,在走廊把幾張凳子拼起來,在凳子上寫提綱。

文章主要分三部分,第一論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的普遍性,第二闡述馬克思、恩格斯等如何用實踐標準來檢驗理論,第三批判「四人幫」和個人崇拜。

當時,也有專家建議直接批判「兩個凡是」,胡福明經過慎重考慮後認為不妥,公開批判兩個凡是等於自殺,永遠不可能出版的。


鍾南山:抗非典時權威部門曾來「糾錯」

或許連胡福明自己也沒料想到,40年前那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重磅文章,還會成為一位醫者抗擊非典的「座右銘」,這位醫者是他的校友、中國工程院院士、「非典英雄」鍾南山。

「到底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還是「兩個凡是」,那篇文章對我影響非常大。」鍾南山甚至大膽斷言,要是按照「兩個凡是」的思想來對待非典,恐怕還要死更多人。

時光倒回至2012年12月底,一位重症監護室的年輕大夫找到鍾南山,請他去看一個奇怪的肺炎病人,那是一名來自廣東河源的40多歲的患者,得病後發展非常快,幾天時間,兩個肺就白了,跟患者一起吃飯的人也病了,情況有些蹊蹺。鍾南山看了以後,覺得沒有見過這種病,書上沒有記載過,別人也沒有研究過,儘管不知道病源,但根據幾十年臨床積累,通過六七個病人的實踐,他們摸索出治療和康復的辦法,並總結出「三早三合理」等經驗。

2003年年初,非典疫情蔓延,北京卻傳來消息,在廣東送去的兩例標本切片中,發現了典型的衣原體,有關權威部門據此宣布,引起廣東非典型肺炎的病因基本查清,病源就是衣原體,建議使用抗生素治療,還要求糾正鍾南山他們的「錯誤看法」。「我們幾個覺得奇怪,這個衣原體容易治,治療以後好得也很快,也不會傳染那麼快,不太同意。」鍾南山沒有迷信權威,他認為是「實事求是」給自己指明了方向,「關鍵是我看到我這麼做,病人也好了,為什麼不這樣做?」

此後,鍾南山牽頭的聯合攻關組宣布,冠狀病毒的一個變種可能是非典型肺炎的真正原因。幾天後,這一結果得到世界衛生組織正式確認。因為他的「堅持己見」,很多人的生命得以挽救。

除了非典,在公共衛生領域,鍾南山一直至積極建言者,面對席捲全國的霧霾問題,鍾南山早在2013年就提出要霧霾的危害,並建議應該在全國公開霧霾情況,以便大家共同努力克服困難。這番言論,在起初也引來一些爭議,但此後,國家的確做了防止霧霾上做了全國動員,取得很大成果,「我完全相信我們再經過五年會有很大的進步。」

會場上,82歲的鐘南山滿頭黑髮,聲如洪鐘,與同齡人相比格外顯年輕,他將這樣的飽滿狀態歸功於鍛煉,他還自詡跟現場的學生差不多,也是「80後」。這位「80後」院士如今還堅守一線,查房、會診、科研、帶研究生,樣樣不落,「我覺得我還能幹!」

如今的他還記掛著幾件大事兒,堅持26年研製的一種抗癌藥,4次上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四次被很多專家否定,他希望在有生之年干出來;另外就是建設亞洲最大的呼吸研究中心。

他還寄語年輕的北大學生:要有理想,更要有夢想,要有要求,更要有追求,要有志氣,更要爭氣,要有熱情,更要有激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安街知事 的精彩文章:

60後將軍已出任聯勤保障部隊司令員
罕見!6位老兵副市長同時上崗

TAG:長安街知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