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白坭鄉賢故事之13|文武雙全兩爺孫:爺爺為三水唯一武進士,孫子為官修水利興教育

白坭鄉賢故事之13|文武雙全兩爺孫:爺爺為三水唯一武進士,孫子為官修水利興教育

原標題:白坭鄉賢故事之13|文武雙全兩爺孫:爺爺為三水唯一武進士,孫子為官修水利興教育


在三水歷史上,共有30多位武舉人,但武進士只有一位——白坭甪里村的林盛,曾任直隸張家口守備;而他的孫子林槐則從文,中舉後任職江蘇,興修水利、支持教育,頗有政聲。爺孫倆一武一文,相得益彰。而在甪里村的村史上,明清兩朝26人外出為官,形成了該村鄉賢的群體。


傳奇爺孫倆文治武功相得益彰


白坭歷史上鄉賢眾多,他們他們或科舉高中叱吒政壇,或參加革命締造共和,或造福桑梓,教化鄉人。在白坭眾多鄉賢中,甪里村林盛仍然是一個特殊的存在——他是三水歷史上唯一的武進士。


記者曾跟隨嚮導、熟悉白坭歷史文化的退休老師陸家韶走進甪里村,尋找林盛的傳奇故事。 省道塘九線一路向南,但到甪里村時卻突然折向東行,西江邊分流出一條小支流從村旁緩緩流過。一座拱形橋樑跨過小涌,橋的另一頭出現了一座三層的門樓,上書「魁星閣」三字。陸家韶笑著說:「這三字用在甪里村不為過。為何這麼說,等下進村看看就有答案了。」


車輛駛過拱橋,穿過「魁星閣」門樓,駛入村內,村民林宏昌和梁敏紅熱情地帶我們參觀。「白坭是個移民地,大多是從外地遷入。」陸家韶說,甪里村也不例外。村裡粗大的樹木在訴說著村子的古老,隨處可見的榕樹需幾人環抱,枝繁葉茂,獨木成林。「我們以前有個說法,榕樹鬍鬚多的村子,老人就長壽。」陸家韶說。


6日,村民騎摩托車駛出甪里村。村口的拱橋和門樓魁星閣是甪里村的標誌。


祠堂在村內的顯要位置,甪里村得祠堂也不例外。「老祠堂在上世紀60年代被拆了,新祠堂是1997年建的。」林宏昌說,取名「雙桂堂」。新祠堂乏善可陳,但祠堂內的一幅壁畫引起了我們的注意。畫中是清朝武官鎮守邊關的場景,一位官員目光堅毅,背後是「張家口」城樓,顯眼的位置豎著大旗,上面書寫著「林」字。


「這位就是我們的祖先林盛,他曾鎮守張家口。」林宏昌自豪地說。三水歷史上產生過30多位武舉人,但只有一位武進士,他就是林盛。史載:清朝雍正十年(1732年),林盛參加鄉試,中武舉人;次年上京赴考聯捷,脫穎而出,考中進士;隨後由朝廷選派,任直隸張家口守備(武官,官階正五品)。其祖父林觀旦、父林第新因林盛的業績而皆獲朝廷封贈為武德郎。


林盛之孫林槐也繼承祖父「衣缽」,中舉人,曾任江蘇鹽城知縣,署南捕通判、北捕通判、清軍同知等職。在職期間,他興修水利,防治洪患;支持教育,捐俸修復書院,頗有政聲。「林盛、林槐爺孫一武一文,家族堪稱文武雙全,在當地傳為佳話。」陸家韶說,在三水歷史上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甪里26人為官成白坭鄉賢中耀眼群體


林盛爺孫光芒耀眼,但甪里村名人絕非僅此兩人。據《傳奇白坭》記載,在明、清兩朝,該村有26人出外為官(嘉慶二十四年後資料不詳),是三水為官人數較多的一條村,頗具知名度。


資料記載,明朝,甪里村出外為官的有8人:林澤,任浙江布政司(從六品),林澄、林拔倫、林浚、林璣,任省或府、州的倉大使;林清,任鴻臚寺鳴贊。還有人任職位較低的驛臣。清朝,甪里除林盛和其孫林槐外,還有16人為官,其中文官7人,武官9人。


一條村產生如此多的武官,陸家韶猜測應該與林盛的榜樣作用有關。「由於林盛中了武進士,獲得了功名,給晚輩們樹立了一個標杆,後輩們不少人走上了行伍。」陸家韶說,這或許也與族人傳幫帶有關係,互相提攜、激勵。9名武官中林必達官職最高,任從三品游擊,其父林景儀因林必達的業績而獲朝廷封贈為武德將軍。林廷壤、林必勝任守備,林佐邦、林友德、林必高、林峰、林士魁任把總(武官,正七品)。


甪里村林氏大宗祠。


鄉賢輩出傳承和睦向善遺風


由於年代久遠,關於林盛、林槐等人的文字記錄極少,更鮮有文字記錄他們的桑梓情懷。但我們仍可以從該村走出的26位官員中窺得一二,每一位鄉賢都對家鄉懷有特殊情結,他們互相提攜鼓勵,讓更多後輩走出白坭,走向更廣闊的天地,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地。


甪里村的鄉賢們一直傳承著和睦向善的遺風,這從村名來歷就可窺得。關於甪里村名的來歷,又有頗多版本。《傳奇白坭》中採用的說法是:甪里,原稱睦里、鹿里。後經鄉紳們商議,認為睦字,聽出有笨意,論鹿字,或會被脫角。後有文人感言:「甪里甪里,聚甪鄉里。」因甪里村人是從外地遷移過來的,各姓雜居,既有來自福建晉江的家族,也有從金本、南海丹灶遷入的族姓。村內雖然姓氏不同,但和睦相處,印證了當時取名的正確。

而林宏昌認為,甪里是一位先生的姓,為了紀念他,取他的姓為村名。甪里是一個複姓,東漢有甪里若叔,清代人歸庄曾寫《甪里先生祠》詩:「洞庭西麓黃葉村,甪里荒祠千載存」。


這種說法在甪里林氏大宗祠里得到了證實,祠堂里的另一幅壁畫就闡明了村名來歷:秦末漢初,甪里先生避秦苛政,隱居山林,高風亮節今傳頌。而南宋末年,林氏祖先遷到這裡,村子以先生之名命名,700餘年世代昌隆。


文 | 佛山日報記者賓水林 通訊員梁宇聰


編輯 | 陳偉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三水 的精彩文章:

這個90後三水妹子太厲害了!設計的珠寶被港澳明星佩戴,走向國際...

TAG:今日三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