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王陽明大傳》③|成功的人生,需要一位好老師的指引

《王陽明大傳》③|成功的人生,需要一位好老師的指引

原標題:《王陽明大傳》③|成功的人生,需要一位好老師的指引



10天聽完一部名人傳記,解救你的閱讀焦慮。


十點人物誌開啟「人物傳記精華領讀」欄目,提煉經典人物傳記精華,帶你欣賞書中核心情節與內涵,節省閱讀時間,建立對原書的閱讀興趣。


希望通過這個欄目,為你淬鍊名家的思想經驗,獲得改變人生的力量。

每部傳記共有10天領讀,每次更新一期。


大家好,上期,我們讀到王陽明年輕時心無定性。那麼,是什麼契機或者動因讓王陽明的思想發生變化?讓他從思想的混亂期中走出來,轉而專心致志於儒學?讓我們開始今天的閱讀吧!


1


到最有錢的部門去實習


兩次會試失敗的王陽明,最終在弘治十二年(1499年)的第三次會試中一舉中第,名列前茅。後來又參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試,被賜予二甲進士出身第七人。


王陽明考取進士後,朝廷命他觀政工部。工部負責政府的土木建設工作,比如都城建設、漕運水利、鐵廠織造、屯田鑄錢等,在歷朝都屬於最有錢的部門。


觀政,相當於見習、實習。觀政工部,對於想發財的人來說是到了好地方。但王陽明是想做大事業的人,他不會像世俗之人那樣動歪念去揩國家的油,他只是認真踏實地做好上級交代的事,爭分奪秒地創建功業。


觀政工部不久,朝廷派王陽明前往河南浚縣主持建造威寧伯王越的墳墓。王越曾任兵部尚書,晚年被任命為大同、延綏、甘寧總制,為防範韃靼侵擾立下卓越功勛。


王陽明和王越有一些緣分。還沒考取進士時,王陽明曾經做過一個夢,夢見王越將腰間寶劍解下來送給自己。醒來後,王陽明還對別人說:「我應該效仿威寧伯王越『以斧鉞之任,垂功名於竹帛』。」


王陽明非常崇拜王越的兵法,所以當他來到浚縣後,立即向王越的後人詢問王越的兵法。王越的後人也很樂意將他們所知的兵法告訴他。


王陽明很快便將兵法應用到了建造墳墓中。他用「什伍之法」來管理民工,每十個人或者五個人分為一組,組內人員負有連帶責任。這樣一來,管理就輕鬆多了。


墳墓竣工之後,王越家人為答謝他,送來一些黃金和布帛,被王陽明拒絕。後來,王越家人又將王越的佩劍作為禮物送給陽明,這正好與王陽明夢中的情景一樣。於是,他欣然接受了。


2


放不下對親人的惦念,


最終回歸儒學


王陽明生來身體孱弱,一直對神仙的超脫境界羨慕不已。


弘治十五年(1502),三十一歲的王陽明審查完江北囚徒之後,前往九華山和茅山遊玩。他白天遊覽奇特的自然景觀,夜晚住在寺廟和道觀里,感觸頗深。


他在《九華山賦》中感慨人生如夢,榮華富貴猶如木槿之花,朝榮夕逝。他慨嘆自己雖然有幾分雄傑之質,也沒有被世俗之情所迷惑,但仍一無所獲,所以真心羨慕道教神仙超脫塵世穢濁的境界。


《王陽明先生出身靖亂錄》記載,在此期間,王陽明曾經冒著生命危險爬到山頂與一老道論道。

擺脫塵世,隱遁山林,這一念頭縈繞在王陽明心中許多年。


弘治十五年,王陽明終於悟得道教神仙的不足,迎來了自己思想的大轉變。


這一年八月,他肺病複發,於是向朝廷上書,乞求歸鄉養病。獲得批准後,他回到家鄉餘姚,在四明山的陽明洞修建了一個草堂,在草堂里修習導引之術,「池邊一坐即三日」,「醉眠三日不知還」。


王陽明獨自坐在深山之中,棄絕一切俗念,在融通無礙的世界中暢遊。



他追求心靈的平靜,希望自己能達到佛教中「無相無想」超越世間的一切羈絆的境界,但他心中仍有一份無論如何都揮之不去的牽掛。


他的祖母岑太夫人已經八十多歲了,一直對他疼愛有加,父親龍山公對他有養育之恩,他放不下對他們的感情。


猶豫不決的時候,他忽然覺悟到:「此孝弟一念,生於孩提。此念若可去,斷滅種性矣。此吾儒所以辟二氏。」


毫不誇張地說,孝道就像橫在道教和佛教咽喉處的一把刀。佛教和道教追求的是棄絕人倫,也就是放棄對親人的親愛之念,這完全有悖於王陽明有志於家國民生的志向。


至此,王陽明心中的迷霧一掃而空。他以孝為本,悟出佛學和道教的不足,轉而篤信儒學,這一轉變的意義十分深遠。

3


打破常規,


刑部官員出任鄉試主考官


弘治十七年(1504年)秋天,三十三歲的王陽明應山東巡按監察御史陸偁的邀請,出任山東鄉試的主考官。


陸偁久聞王陽明的大名,所以特派使者前往京城,邀請他出任山東鄉試的主考官。


鄉試的主考官必須是寫文章的好手,而且王陽明赴任的山東省是孔孟之鄉,是有著深厚文化積澱的齊魯之地,孔子的諸位高徒也多出生於此。



因此能夠出任山東鄉試主考官,為國家挑選拔擢人才賢士,對主考官本人而言乃是至高無上的榮耀。


王陽明非常感激陸偁能給自己這樣的機會,同時也深感自己的責任重大。


科舉考試的主考官,大多是從京官中挑選。有明一代,在王陽明生活的數十年間,鄉試主考官大多是由負責教學的官員擔任。

當時,王陽明擔任刑部主事,按說是不應該出任主考官的。由此可以看出,這次任命是一次打破常規的人事安排。


成為山東鄉試主考官的意義,在於它可以讓王陽明以一個儒學家的身份留名青史。


王陽明在主持山東鄉試過程中所出的題,每一道題都與經世致用有關。由此可見,王陽明經世濟民的抱負有多大。


4


與一生的至交湛甘泉共倡儒學


弘治十七年(1504年)九月,王陽明被轉任為兵部武選清吏司主事,負責選拔武官的考試。


由於當時的學者都沉溺於文章辭賦的記誦,不知身心修行之學是何物,所以王陽明開始講學,希望藉此啟迪大家的心智,使他們樹立聖人之志。


王陽明的講學獲得了一些人的認可,但也遭遇了批評。有人批判王陽明是在提倡異端,為自己博取聲名。



慶幸的是,當時有一位學者非常支持王陽明。這位學者是翰林院庶吉士湛甘泉,湛甘泉對王陽明來說,當時的心情幾乎可以用「久旱逢甘霖」來形容。

湛甘泉是弘治十八年(1505年)的進士,他比王陽明大六歲,卻比王陽明晚六年中進士。


湛甘泉師從陳獻章,陳獻章是明代著名理學家吳與弼的高徒,他以「宗自然」、「貴自得」的思想體系,打破程朱理學沉悶和僵化的模式,開啟明朝心學先河,在宋明理學史上是一個承前啟後、轉變風氣的關鍵人物。


湛甘泉受老師陳獻章的影響,非常注重「身心體認」,甚至提出「隨處體認天理」學說。


王陽明和湛甘泉都非常注重身心修行,兩人一見如故。據說二人皆稱讚對方「此等人物,未曾遇見」!


王陽明與湛甘泉的會面,再一次喚醒了陽明旺盛的精力。二人共同發誓要為復興儒學而努力。


王陽明和湛甘泉是明代中期的儒學雙璧,是兩大學派的巨頭。儘管他們到了晚年,王陽明堅信「致良知」,湛甘泉堅信「隨處體認天理」,兩人的觀點變得水火不容。但在早期,王、湛二人的聯合在明代儒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如果沒有和湛甘泉的聯合,王陽明能否成為明朝一代大儒,還很難說。


結語


今天,我們讀到正式步入仕途的王陽明,由於身體疾病的困擾,一直對神仙的超脫境界念念不忘。


他渴望超越世間的一切羈絆,但無法放下對祖母和父親的感情,由此感悟到孝道是人之本性,佛學和道教的不足便是棄絕人倫,最終轉向篤信儒學,此後再也沒有動搖過。

王陽明是行動派,他立即開始講學,想喚醒那些只注重功名利祿和文章技巧的儒士。雖然反對之聲立時興起,但終有志同道合之士與他共倡儒學。


堅定了未來方向的王陽明,會很快實現他的人生目標嗎?讓我們期待下次的閱讀吧!


(文章來源 : 十點人物誌)


今日話題


回顧我們的成長過程,我們會發現,人生是由一個又一個的思想轉折點構成的。你曾經因為哪個人或者哪件事,思想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與轉折?


如果你喜歡今天的故事,歡迎轉發給你的好友或分享到朋友圈。十期人物故事結束後,小編將從參與留言互動和轉發的讀者中揪出幾個小可愛贈送這本新書《王陽明大傳: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



《王陽明大傳: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全新修訂版)》


莫言作序推薦 |《千年悖論:人性的歷史實驗記錄》上架

甲午戰敗,中國人的夢醒時分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海外史料看甲午》上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章同人 的精彩文章:

西方人眼中的中國 | 以尊重的態度來看待一個國家

TAG:華章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