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晚清和列強簽訂一系列賣國條約的琦善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晚清和列強簽訂一系列賣國條約的琦善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文/張屹

小時候能看的歷史電影不多,印象最深的有兩部,一是《甲午風雲》;再一是《林則徐》了。除了主人翁外,前一部中記住了劉步蟾,後一部則記住了琦善。

印象中的琦善,結結實實地壞人一枚。尤其是他從官轎上下來時,那一副趾高氣昂,目空一切的作派,一看就不是個好人。他是以欽差大臣的身份來查辦林則徐並同英人議和。不但將林則徐的戰備防禦裁撤一空,還擅自議訂《穿鼻草約》,允許割地賠款。最終導致香港被割讓,是一個大賣國賊。

這個印象一成不變地在腦海中沉澱多年,隨著後來讀史漸進,似乎對此人又有了一個新的看法。因為我們在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時,絕對不能以我們現代人的眼光和邏輯思維來定性,而是要將其放在當時他們所處的環境中,根據當時的形勢和他們的言行來判斷。如果脫離了其時其勢,那隻能得出一個不準確的結論。

琦善,字靜庵。博爾濟吉特氏,滿洲正黃旗人。襲侯爵。由蔭生授刑部員外郎,官至大學士。在河南和山東地方任上,鎮壓汝寧和光州以及臨清馬進忠等反清起義。1831年任直隸總督。1839年破壞禁煙運動。次年鴉片戰爭爆發,及英艦北犯天津。他以欽差大臣赴廣東議和,裁撤戰備。後被彈劾遭革職。不久復起,任駐藏大臣,升四川總督等職。太平軍興,又被授欽差大臣防禦太平軍,組江北大營,督辦江北防務,威脅天京。次年,病死軍中。

以上是官方對他的簡介,他最大的標籤是「投降派」和「賣國」,至於鎮壓農民起義一說,按現在的看法,大家不會太苛求了。作為一個封建時代的官員,對一切想推翻朝廷的集團,必傾力鎮壓之。曾國藩如此;林則徐如此;岳飛岳王爺一樣如此。

琦善是根紅苗正的滿清貴族,不然也不會被「蔭生授」了,他是不用象那些由科舉而廟堂之人,一點點地往上爬。他世襲的是一等侯爵,十六歲就當了相當於最高人民法院的副司長。不到三十歲便成為道光朝的封疆大吏,後來還成為同級別中最高的兩江總督和直隸總督,是朝廷中引人注目的一品大員。

他所處的道光朝正是煙患猖厥之時,朝中有所謂馳和禁兩派,就如同戰時的主戰及主和兩派一般,大家都是需要站隊的。但是,嚴格來說,主張嚴禁的自是以林則徐為代表;而真正意義上的「弛禁派」卻並未形成,道理很簡單,煙患的嚴重性從皇帝到民間都看得明白,都有禁煙的要求,誰也不敢明晃晃地提出放任自流的建議,只是在如何禁,以及時間的緩急上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而已。

清政府禁煙是由來已久的,但禁而不止,越禁越多。因利益趨使,各級官員對禁煙都是流於形式。琦善其實從一開始對禁煙還是持積極的態度,他在主政的天津開展禁煙運動,查獲煙土15萬餘兩,在全國排名第二,遠高於林則徐主政的湖北那區區2萬餘兩。

道光禁煙的決心不可謂不大,不然他不會委派林則徐去廣東禁煙。但是基於對世界形勢的認知幾乎為零,而天朝上國的固有觀念亦在作怪。所以,在道光心中是希望用閉關鎖國的方式解決問題,是希望既要禁絕鴉片,又不要挑起邊釁,這是道光一相情願的想法,也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願望。

林則徐的命運在他走出宮門時就決定了,隨著英軍北上,威脅京城,這時的明眼人都知道這洋夷太利害,打是打不過的。在罷免了「惹禍」的林則徐後,琦善以欽差大臣的身份南下廣東。不過,他想完成道光給他的任務,怕也是異想天開,因為「上不可以失國體,下不可以開邊釁」,這應該也同林大人的命運一樣。用一句前一陣子時髦的電視台詞就是「臣妾辦不到啊」。

當時的英國可以說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對此琦善是有清醒認識的,因為他在天津是看見過那「船堅炮利」的陣仗,所以「議和」是他心中的根本,這也同此時道光的「撫」策相合。但是,英人的開價實在超出了他的預期。

琦善最大的罪名就是所謂「私割香港」,這個早就被人證明是不實之辭,在此就不冗述了。畢竟他是超出許可權,答應選個如澳門一樣的地方「寄寓泊船」,結果被英人利用,從這點來說,儘管不是他的初衷,但他是要負一定責任的。

在國人眼中,主戰就是堅貞不屈,就是維護國家利益;而主和就是妥協投降,就是賣國求榮。這是融入血液的觀念,特別是在宋時尤為突出。一說岳飛主戰便一片地讚頌;一說秦檜主和就萬世不恥。沒人對一味喊打的翁同龢說個不是,只有對避戰求和的李鴻章連天漫罵。至於結果,那不是人們所關心的。所以,這琦善主和當然是要背上「賣國」的罪名了,哪怕他是按照皇帝旨意辦事。

琦善在禁煙這一事件中的結局比林則徐還要慘,他是不僅被革其職,還被鎖拿進京,收監審訊。不過後來很快又被啟用。這大概是皇帝也意識到,琦善實際上是替他頂了雷,幹了他想做而不敢做之事的緣故吧。

我總是覺得,沒有一個人生下來就不幹好事,一心想賣國的。但在我們以前所受的教育中,如秦檜,如李鴻章,也包括這琦善,他們似乎天生就是以賣國為已任,頭頂生瘡,腳下流膿,壞事做絕。他們是「賣國求榮」的一幫國賊。

如果仔細想想,這些人要「求榮」,要升官發財,似乎有些說不通,他們都是當朝一品大員,想陞官還能升到哪兒去?難道還想當皇帝不成?至於發財,這個也不成立,沒有一個能說求和後他們得到了多少好處。但這琦善的罪名中還真有這一條,叫作「賄和」

而我是不太相信這點的,想那琦善乃百年大族,經年不衰,自是富足。不可能為那幾座自鳴鐘、幾件洋玩意兒就去賣國,這也太小瞧了琦善吧。

台灣著名學者蔣廷黻先生對琦善有個評價,他認為:琦善與鴉片戰爭的關係,在軍事方面,無可稱讚,亦無可責備。在外交方面,他實在是遠超時人,因為他審察中外強弱的形勢和權衡利害的輕重,遠在時人之上。

這應該是我看見迄今為止對琦善最高的評價了,準確與否不得而知,但的確是顛覆了以前我們對此人的固有印象。依我的看法,這個評價有點高了,他只是對外來勢力入侵的嚴重性看得比較透,這其中是否有畏葸之情我吃不準,但他敢於置「天朝上國」的觀念於不顧,說真話,而不是一味地對上欺飾,這點是應該肯定的。

總體來說,他是一個有政治才能和外交智慧,卻未能突破封建傳統智識藩籬的滿清貴族;是一個有眼光,有想法,卻無法擺脫傳統的務實舊官僚。復出後他也沒有對中國的變革做出任何有益之事,就這點來說,他當時的議和,也可以看作是避戰,也許就是一種苟安,而國體之損那就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了,於事無補。

我無意在此為琦善作什麼翻案文章,但將他作為林則徐的反襯,將「賣國」這樣潑天的大罪加在他身上,的確是有點冤枉他了。因為,實在是找不到他為何要將對他世代恩寵有加的泱泱大清,賣給一個連地處何方都弄不清楚的「化外蠻夷」?

可以設想,大清國如果一直重用如林則徐、關天培、陳化成這樣的主戰派,是否就能把天朝之夢繼續地做下呢?這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覺得,林則徐被罷免對他本人來說實際上是幸事,讓他落得個「民族英雄」之稱號;倘若讓他一直在廣東,或者主持全國戰事,那結果會是如何呢?也許會被冠以「誤國害民」的帽子吧。儘管我知道這個斷言很是刺耳。從這個角度上說,琦善不背黑鍋誰背,難不成讓皇帝來背嗎?按此邏輯推論,他成為「賣國賊」也就成為了必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控 的精彩文章:

激烈的黃海大戰,中方竟有兩艘艦艇臨陣脫逃,鄧世昌英勇殉職
珍貴老照片,航拍花園口決堤,房屋和村莊全部被淹沒

TAG:文史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