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對「鐵搭檔」:趙本山和范偉

一對「鐵搭檔」:趙本山和范偉

一對「鐵搭檔」:趙本山和范偉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2002年10月16日,中央電視台第七頻道《鄉村大世界》欄目組,在鐵嶺市清河區雲松大酒店現場錄製了專題片《快樂鐵嶺》,這是一部以《劉老根(二)》演員為主體,以反映鐵嶺地方特色、人文景觀與風土人情為基調的遊藝活動。在你爭我奪互不相讓的激烈場面中,葯匣子趁機向全國的電視觀眾訴了一番苦,發泄了心中的怨氣:「鐵嶺真是好哇,自打龍泉山莊搬到鐵嶺後,我和大辣椒的不孕症也有了好轉,我發明了百發百中的『大力丸』,真有奇效哇!可是,我對丁香的真誠關懷,竟被劉老根說成是不懷好意。哎呀,我也是戴眼鏡的,咋的咱也是個文化人。老根老說我搞個人崇拜,那他呢?他還找人給寫了首歌《劉老根》。

『劉老根,你是一個啥樣的人』,

那誰知道你是一個啥樣的人啊,把個編劇急得的腦袋比我還大,末了憋出個:

『你是一個熱心的人,你是一個善良的人。』

這把我的優點都給他了。」

范偉這一段搞笑的獨角戲把觀眾樂破了肚皮,整個聯歡氣氛熱烈火爆。

人們不難看出,近十餘年來,在趙本山主演的電視劇和小品中,范偉始終不離他的左右,在影片中充當極為重要的角色,成了趙本山影視藝術的左膀右臂。

一對「鐵搭檔」:趙本山和范偉

1992年4月的一天,趙本山突然給范偉打了一個電話:

「范偉呀,遼寧省藝術節近期在大連舉辦,我有個小品叫《走毛道》,缺一個演收費的角色,你過來合一下戲好嗎?」

范偉一聽,大喜過望,能和這樣的大腕明星合作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更何況是人家主動找上門來的呢。他當即滿口答應:

「好哇,求之不得,什麼時候動身?」

原來這個角色已經找了幾個人,但無論導演和本山怎麼說戲,這幾個人卻都入不了戲,裝腔作勢、貌合神離。實在沒辦法,本山突然想到了一年多前曾在鐵嶺市民間藝術團工作過的范偉。范偉接到本山的電話後,心裡非常高興。臨行前,他把這個消息告訴了自己的母親。范偉的母親是個趙本山「迷」,最喜歡看趙本山的節目,對趙本山推崇備至。當她知道範偉能和趙本山這樣的大腕明星配戲,心裡高興,可卻有些不放心,她一再叮囑范偉說:

「到鐵嶺去,要好好向本山大哥學習,人生的機會不多,可不能錯過這麼好的機會呀!」

《走毛道》是東北方言,意思是不走大道抄近道,一般是指在農村人們為了抄近道踐踏地里的莊稼而走出來的小道。在這個小品里,趙本山與李靜扮演一對到親戚家串門走毛道的老年夫妻,而范偉則扮演收費的那個年輕人。范偉來到鐵嶺,把自己關在屋子裡讀了兩天本子,悟透了這個特殊的「滑稽」角色,胸有成竹地等著與本山配戲。

第三天,排練開始了,范偉非常珍惜這個難得的機會,認真聽導演說戲,認真演戲,全身心地投入,進入了角色。范偉雖然沒有在農村生活過,但憑著他的悟性,很快勝任了角色。看到范偉惟妙惟肖的表演,趙本山嘴裡雖然沒說,但心裡卻是別提有多高興了,因為他正在為沒有一個好搭檔犯愁呢。

一對「鐵搭檔」:趙本山和范偉

經過趙本山、范偉和李靜默契合作,小品《走毛道》在遼寧藝術節上一舉奪魁。范偉來到幕後,趙本山拍著范偉的肩頭說:

「不錯,不錯!成功了,成功了。」

事後,有很多朋友問范偉:

「是什麼原因,促使趙本山選擇了你做搭檔?」

范偉坦誠地說:「因為我們性格上互補。本山大哥比較豪放,講義氣,我比較細膩一些。共同之處是我們做事很嚴謹認真,為人實在質樸。」

趙本山與范偉配合得珠聯璧合,小品推出後,好評如潮,趙本山幽默地對范偉說:

「你和我今生有緣,要不怎麼性格相近,戲味相投呢?」

范偉坦誠地說:

「你是紅花,兄弟甘當綠葉。」

第一次合作的成功,奠定了二人長期合作的基礎,成為中國演藝圈內的「鐵搭檔」。

1962年,范偉出生於瀋陽市大東區的一個平民家庭。父親是基層工會的宣傳幹事,喜歡寫一些不成大雅之作的小詩歌,編一些順口溜的小快板書。並經常把自己的「大作」郵到各級期刊,可郵歸郵,卻從未見過哪個報刊發表,收到的是左一封右一封的退稿信。儘管如此,這個「文化人」卻從未因為退稿而罷筆。時間長了,不知是父親的稿子真的有了長進,還是編輯們被感動了,偶爾的也有一兩個小「豆腐塊」見諸報端,得到幾元錢的稿費。每當此時,父親甭提有多高興了,彷彿像取得了巨大勝利一樣,認真地在那看來看去,仔細地閱讀品味一番後,再精心地收好,或用剪子給報紙開一扇天窗,把自己發表的稿件剪下來,收在一個專門的本子里,這就是父親的「作品」集。

一對「鐵搭檔」:趙本山和范偉

范偉的母親是一名商店的營業員,幽默風趣,具有著極強的模仿力,學啥像啥。每當全家老小在一個屋裡,她有時便要活躍活躍空氣,表演一番,常常逗得大家捧腹大笑,忘了一切愁事。范偉繼承了父母的長處,在生活中逐漸養成了勤奮認真與活潑幽默的性格。媽媽雖然沒念過書,識不了幾個字,但卻熱愛文藝,從小就鼓勵范偉學習吹拉彈唱。范偉上有一個哥哥、一個姐姐,他是一個老疙瘩,從小就受到父母的疼愛與哥哥姐姐的呵護。父母都喜歡文藝,使范偉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熏染,他從小就喜歡錶演,喜歡學戲。因此,上學後,使范偉成了瀋陽市大北五校年齡最小的文藝宣傳隊隊員。八歲那年,放學回來,晚上,鄰居們聚在院子里,有說有笑地拉起了家長里短。這時,范偉走到了鄰居們的中間,為鄰居們當場來了一個即興表演,唱起了樣板戲《紅燈記》中李玉和的一個唱段。

「獄警傳,似狼嚎,我邁步出監……」

范偉邊唱邊做動作,唱得腔正味足。范偉的表演,使懂音樂和表演藝術的舅舅感到驚訝異常,誇獎道:

一對「鐵搭檔」:趙本山和范偉

「這小子嗓門這麼好,表演也到位,唱得比原調高,拖腔比原調長,底氣比一般演員足,是個演戲的好材料。」

舅舅這一誇獎不要緊,引起了爸爸的注意。這位酷愛文藝的工會幹事似乎看到了兒子的長項,發現了兒子的藝術天賦。從這以後,父親每天逼著范偉練功、練嗓。並從微薄的工資中拿出一些錢買了一把二胡,讓范偉每天吱吱呀呀地拉個不停。那時,范偉不識譜,沒練過基本功。剛開始,二胡在他的手裡根本鋸割不出個調來,但他熱愛音樂,每天對著二胡發獃。舅舅見狀看在眼裡,喜在心上,急忙從瀋陽音樂學院找了一位老師,作為家庭教師。老師要了解一下范偉的音樂素質,范偉當著老師的面,連著唱了幾首歌后,老師又問他:

「你還會什麼?」

范偉回答道:「還會講故事。」

於是,范偉又給老師講了一個他最「拿手」的故事。老師聽完後,對范偉說:

「孩子,你的表達能力比較好,表演是你的長項。學表演,你可能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演員。」

為了讓兒子在藝術上有所發展,1978年的一個夏日,通過多方打聽和詢問,爸爸領著年僅16歲的范偉叩開了著名相聲演員陳連仲家的大門。從此,范偉便跟著陳連仲學起了相聲,在說、學、逗、唱中增長著藝術才幹。

一對「鐵搭檔」:趙本山和范偉

1980年,范偉初中畢業,這時,范偉已經和陳連仲學了兩年相聲。可當時,瀋陽曲藝團不招人,實在沒辦法,陳連仲和金炳昶便把范偉介紹到了葫蘆島市文聯。范偉在葫蘆島文聯工作一年後,恰巧趕上鐵嶺地區文工團招演員。經陳連仲和金炳昶推薦,范偉考入了鐵嶺地區文工團。鐵嶺地區文工團是鐵嶺市民間藝術團的前身。進入民間藝術團後,一心從事藝術事業的范偉如魚得水,在其他表演藝術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在這裡,范偉結識了李靜、吳秀榮等著名二人轉演員,全身心地投入了藝術。

排練休息之餘,范偉也牽掛在家裡多病的母親。范偉還清楚地記得,在他到鐵嶺報到與媽媽告別時,媽媽只囑咐了他一句:

「好好說相聲,給媽長臉。」

范偉在鐵嶺藝術團工作期間,趙本山已經人介紹進入了西豐縣劇團。他雖然是縣劇團的主演,但卻是一名臨時工。

在鐵嶺地區文工團,范偉結識了著名導演張惠中,編劇崔凱、張超及李忠堂等。在老師們的言傳身教下,范偉抓緊一切時間讀書學習,鑽研表演藝術,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由於性格的原因,范偉表演的相聲獨具特色。范偉幽默地說:「別人的相聲是『寫意』,而我的相聲是『工筆』。」從此,鐵嶺成了范偉的第二故鄉。

一對「鐵搭檔」:趙本山和范偉

1982年,遼寧省首屆農村小戲調演開幕在即,鐵嶺地區民間藝術團急需一名扮演「盲人」的角色,先後選了幾個都離「盲」太遠。後經市民間藝術團吳秀榮導演推薦,選中了在西豐縣劇團做臨時工的趙本山,在拉場戲《摔三弦》中扮演盲人張志。趙本山活靈活現的表演,被市民間藝術團的領導選中,趙本山全身心地投入了角色,準備在匯演中亮一亮自己的「絕活」。

一天,市民間藝術團突然接到了駐鐵嶺的某炮兵部隊邀請,搞慰問演出。演出前,演員們在餐廳里共進晚餐。初來乍到的趙本山要表現表現,挨桌給藝術團的演員們敬酒。這時,趙本山一身農民打扮,穿戴都很破舊,和他以後扮演的徐老蔫形象差不多。趙本山人很瘦,但卻很精神,冷眼看上去,像光長骨頭不長肉似的。趙本山敬了兩桌酒以後,又到了范偉他們這個桌前,趙本山手裡拎著「鐵嶺老窖」一邊和大家碰杯,謙恭地對大家說:

「一杯生,兩杯熟,三杯是朋友。」

吃過晚飯,稍事休息後,趙本山登台表演《摔三弦》,范偉等一些沒輪到上台的在台下觀看演出。范偉發現,以前演盲人的演員都要在眼睛處化妝,而趙本山演盲人卻沒有化妝,但他演的盲人讓人感覺卻跟真的一樣。范偉看得出了神。演盲人本來是別人看不起的小角色,可是趙本山卻把小角色演活了。人們從來也沒看到觀眾這麼瘋狂地笑過,趙本山真的把盲人演「絕」了。在台上,趙本山翻著白眼珠數錢,腳踩翻了盆卻看不見,豎起耳朵四處聽動靜的表演動作使范偉心動。他心裡想,他怎麼演得那麼像呢?他為趙本山的表演暗自叫絕。心想,這回我真的碰到表演「大腕」了。不出范偉所料,拉場戲《摔三弦》在首屆遼寧省小戲調演中一舉奪魁,趙本山在遼寧、在東北一炮打紅,成了東北地區盡人皆知的民間藝術演員。在當時,電視還沒有普及,人們只能通過廣播電台聽趙本山表演的《摔三弦》。與此同時,范偉創作表演的相聲《無事生非》、《英雄名字》等,也給趙本山留下了較好的印象。二人雖然都是鐵嶺民間藝術團的演員,但從沒有合戲的機會。趙本山於1986年正式調入鐵嶺市藝術團,可范偉這時已調了瀋陽曲藝團。趙本山與范偉擦肩而過。

瀋陽市曲藝團實力雄厚,演員陣容強大,集中了很多東北地區最有名望的曲藝演員。來到這裡,范偉自然成了「醜小鴨」。他年齡最小,資力最淺。演員多、名角多,好戲根本就輪不到他的份。當時,團里有十名相聲演員,可劇作者卻只有兩位。寫得好壞都供不應求,作品輪不到范偉。而沒有作品,就沒有參賽的機會。閑置了好長一段時間後,在迷惘中,范偉覺得不能再這樣「混」下去了,於是,文化功底不高的他竟拿起筆搞起了相聲創作,半個多月後,《一個廠長的日記》的相聲段子誕生了。可當躊躇滿志的范偉把自己的作品拿到導演們面前一念,竟使在座的老師們哄堂大笑,認為他太「嫩」,並有人當時就給他起了個綽號「悲劇相聲」。

在范偉茫然不知所措之際,曲藝團的老團長發表了與眾不同的意見。他認為范偉用寫日記的手法寫的相聲段子新鮮。為了鼓勵范偉創作,老團長讓他把這個段子送到了北京,由於范偉有才氣的真摯的脫稿表演,受到了老專家的好評。

「那個叫范偉的小胖子作品不太成型,但從他的感覺上看,絕對是個好演員。」

北京的專家們一再叮囑團長,讓他把這個年輕人在下半年的全國相聲大賽上推出來,這樣,一段「悲劇相聲」使范偉走上了喜劇藝術之路。在這次全國相聲大賽上,范偉脫穎而出,獲得了文化部首屆中國相聲節金玫瑰表演一等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官婉婉 的精彩文章:

「阿波羅13號」的驚險經歷
隱藏在屍體中的五個秘密

TAG:上官婉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