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何歷史上多是弟殺兄、子弒父,兄殺弟、父殺子相對比較少?

為何歷史上多是弟殺兄、子弒父,兄殺弟、父殺子相對比較少?

父子兄弟之所以成仇,幾乎都是因為利益。只要利益足夠大,殺人放火,屠滅親族也經常出現。

至於為何多是弟殺兄,子弒父,大體上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父兄年長,多是既得利益者。

比如唐朝高祖李淵、太子李建成。魏徵也向李建成建議過殺掉李世民,李建成也動心了,只不過還沒有下決心,出狠手,就被弟弟李世民捷足先登了。

之後,李世民又逼迫父親李淵退位,將父親軟禁在南宮,自個兒獨掌大權。

為何李世民對兄長,對父親出手能夠果決狠辣呢?

還不是因為父親與哥哥是既得利益者。東西已經到手了,往往奮鬥拼搏之心也就淡了。李世民東西沒到手,心中沒有牽掛,小命還時常受威脅,他自然要搏命一擊。

第二個,父親對兒子,兄長對弟弟的感情一般要深一些,真一些。

所謂虎毒不食子,父親對兒子即便冷漠,即便有衝突,但是,對兒子多少也會手下留情。就像康熙對自己得二兒子,雖然二兒子不爭氣,甚至穢亂宮闈,甚至意圖謀反,但康熙最終只是將二兒子太子之位廢黜,廢為平民了事。

真正將親生兒子幹掉,這種父親有,但是極少。

兄長對弟弟也是一樣,李建成是如此,宋太祖趙匡胤就更是如此。為了安撫弟弟,趙匡胤一再推辭對親生兒子的封賞,甚至不惜將與弟弟對立的宰相趙普罷黜,可接過弟弟趙光義果斷出手,趁著大軍離開京城,將趙匡胤毒殺。

第三個,地位不同,顧慮也不通。

父親作為一家之長,自有一份責任。所謂「子不教父之過」。教導兒子,是父親天生的責任。因此,若是兒子 有錯,父親第一反應都會是教育,而不是直接將兒子拍死。

哥哥作為諸子子長,從小就被教育要照顧好弟弟,要做兄弟的榜樣。因此弟弟即便犯錯,做哥哥的也大多會寬容。

作為兒子,作為弟弟則不同,他們的地位決定他們從小就是受寵,就是被慣著。在他們看來,得到父兄的庇護是順理成章,是本應如此。一旦父兄的庇護有失,反倒會引起他們的不滿。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生活中有許多哥哥從小關愛弟弟,弟弟長大了卻與哥哥反目成仇的故事。

像《水滸傳》里的武松,他父母早喪,是哥哥武大郎從小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他從景陽岡回家本來是準備回家看望哥哥武大郎。可是在清河縣當了都頭後一晃大半年過去,根本沒想到去找哥哥。細看《水滸傳》就會發現他們兄弟之間感情很古怪。武大對武二的關懷,甚至依戀遠在武松對哥哥的感情之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葉之秋 的精彩文章:

014、金頂大仙
015、大力佛

TAG:葉之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