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座城市是劉備的慘敗之地,晚清對外開放,繁華堪比上海 武漢

這座城市是劉備的慘敗之地,晚清對外開放,繁華堪比上海 武漢

熟知三國歷史的人都知道劉備蜀漢政權建立不久,曾經因為關羽復仇,與孫權的江東政權打了一仗,最後是劉備慘敗,最後是因此「中道崩殂」。這一仗叫「夷陵之戰」,所謂夷陵就是今天湖北宜昌一帶。

宜昌古稱「夷陵」或「西陵」,最早見於《史記》:「(楚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遂拔我郢,燒夷陵。」自秦漢以降,夷陵便正式以郡縣級城鎮地名見諸史籍,並屢為郡縣治所。

這座城市是劉備的慘敗之地,晚清對外開放,繁華堪比上海 武漢

夷陵之戰

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10年),劉備政權改臨江郡為宜都郡,領宜都(今宜昌)、秭歸、枝江、夷道四縣。東吳黃武元年(公元222年)改夷陵為西陵郡。晉太康年間(公元280-289年),恢復夷陵縣之稱。

南北朝時,宋齊皆置宜都郡,領夷陵、宜都、佷山(今長陽)、宜昌四縣,這是「宜昌」這個名字第一次在國家行政規劃中出現。從南北朝至於元明,「宜昌」地理和行政概念不斷變化。直到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夷陵升為宜昌府,改夷陵縣為東湖縣,並為宜昌府治所,「宜昌」再度恢復。民國初年廢府置縣,改東湖為宜昌縣。至此,「夷陵」終被「宜昌」取而代之,作為城名固定下來,並沿用至今。

這座城市是劉備的慘敗之地,晚清對外開放,繁華堪比上海 武漢

清代宜昌衙門

宜昌是連接川楚之間的重要門戶,所以自古就是軍事戰略要地,正如南朝宋的南朝宋的盛弘之所著《荊州記》所言:「荊門,江南,虎牙,江北。虎牙有文如嚙牙,荊門上合下開」,正所謂「上控巴夔、下引荊襄」。

除了軍事地理意義,宜昌還擁有重要的水運地位,是重要的港口城市。從隋唐至於宋代,夷陵港的優勢地位日益凸顯。但是,從全國經濟發展的橫向比較而言,直至宋元時代,宜昌地區經濟發展還是比較落後的,正如在宋仁宗朝被貶謫為夷陵令的歐陽修所言:

峽州治夷陵,地濱大江,雖有椒、漆、紙以通商賈,而民俗儉陋,常自足,無所仰於四方。販夫所售不過鱐魚腐鮑,民所嗜而已;富商大賈皆無為而至。地僻而貧,故夷陵為下縣,而峽為小州。


這座城市是劉備的慘敗之地,晚清對外開放,繁華堪比上海 武漢

清代宜昌城牆

宜昌地區真正經濟社會的發展是要到明代的時候。直到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宜昌才修建起周長約五華里,高二丈二,較大規模磚石構造的夷陵古城垣。有明一代,宜昌城市經濟漸漸發展起來,出現了「閭里由荒寂而殷盛,財貨由儉瘠而豐衍」的變化。

但是,隨著明末天下崩壞,戰亂四起,宜昌又陷入蕭條衰敗之中。清代中期以後,隨著政局的漸趨穩定,宜昌經濟開始獲得較大發展。雍正時期,宜昌升為府治,夷陵縣改為東湖縣。宜昌府下轄五個縣、兩個州:東湖、歸州、興山、巴東、鶴峰、長樂,其治理範圍北起神農架,南到湘鄂邊,包括全西陵峽和半個巫峽在內的廣大地區。

這座城市是劉備的慘敗之地,晚清對外開放,繁華堪比上海 武漢

宜昌江邊碼頭

夷陵縣改為東湖縣,並且成為宜昌府首縣之後,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正如《宜昌府志·風土誌》所云:「東湖自改府後為附郭邑,五方雜處,風俗稍變,井邑十倍其初。」

隨著清初社會經濟的復甦,長江流域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的逐漸活躍,沿江長途販運商品的貿易日益興盛。宜昌憑藉「川鄂咽喉」的樞紐地位和長江黃金水道的航運優勢迅速充當起川鄂之間「過載碼頭」的重要角色,城市商品經濟亦因此而發展。

這座城市是劉備的慘敗之地,晚清對外開放,繁華堪比上海 武漢

清末宜昌

晚清的咸同太平軍之亂對於兩江地區是一場災難,但是對於宜昌發展卻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咸豐二年(1852年),武昌為太平軍攻陷,隨後太平軍佔領了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致使淮鹽西運路線被截斷,「淮南官鹽片引不至。」

兩湖供鹽的緊張迫使清廷調整鹽政政策,「借銷川鹽,無論商運私販,概准行銷」。於是乎,川鹽取代淮鹽在湖北、湖南廣泛銷售,年銷售額達一億二千萬斤以上。「濟楚鹽」的大量下運,使宜昌港的轉運貿易空前繁榮,「連檣接舶,銜尾不絕」。正因為如此,晚清的宜昌就變成了繁榮的內河港口城市。

宜昌的進一步發展是後來的對外開放。在光緒二年(1876年)的《中英煙台條約》中規定:中國向英國增開宜昌、蕪湖、溫州、北海四處為通商口岸。從此以後,宜昌開埠,成為湖北省繼漢口之後第二個通商口岸。

這座城市是劉備的慘敗之地,晚清對外開放,繁華堪比上海 武漢

近代宜昌城市

光緒三年(1877年)正月,湖北巡撫翁同爵為履行《中英煙台條約》,派遣荊宜施道道員孫家榖會同英國官員辦理宜昌開埠事宜。2月16日,宜昌海關關署設立,選址在宜昌府城南門外江濱的漢景帝廟。3月18日,宜昌海關參照漢口江漢關制的章程開辦。4月1日正式成立,宜昌正式開埠。

開埠使得宜昌在湖北省內的行政地位明顯提高。清末,宜昌與荊州、施南三府同屬荊南道,道台駐荊州府。進入民國,全省撤府並道,廢宜昌府,改東湖縣為宜昌縣,並在宜昌設荊宜施鶴道的道尹公署,管轄原施南、宜昌、荊州三個府的20個縣,道尹由中央政府任命。宜昌一躍成為全省三個道之一的道署所在地。後改名荊南道、荊宜道,轄區雖有變更,但始終以宜昌為首。

這座城市是劉備的慘敗之地,晚清對外開放,繁華堪比上海 武漢

上世紀20年代停泊在洋碼頭的外國輪船

宜昌的開埠給這座古城帶來了深刻的經濟變化。海關設立之後,英國領事館隨之開設。從1877年起,英、美、日、法、德等國,都相繼與宜昌口岸直接進行進出口貿易。1878年,英商「立德樂」在宜昌擬定租界內開設第一家洋行。隨後,列強紛紛在宜昌設立租界,開辦洋行商號。到1900年,西方列強在宜昌設立的洋行已達17家之多。

宜昌獨特的水運交通優勢也吸引了外資航運企業的進駐,英國也是最早在宜昌開展航運和貿易業務的國家。1898年,英國太古公司來到宜昌,又開闢了太古輪船碼頭。自1899年至1919年間,太古公司在宜昌濱江路先後修建公事房、住宅和花園,並修「堆棧5棟,經營輪船航運、倉儲業務」。

這座城市是劉備的慘敗之地,晚清對外開放,繁華堪比上海 武漢

宜昌海關舊址

之後,英國怡和公司也到宜昌開闢怡和輪船碼頭,除開展輪船航運和堆棧業務外,還經營水火保險公司、報關行等。此後又有英國隆茂公司、安利洋行、皮托謙洋行等在宜昌設立機構,開展業務活動。除了英國之外,進入民國之後,美國、日本很多企業也進駐宜昌。譬如美國的美孚煤油公司、德士古煤油公司等,日本的大坂洋行(日清公司)等等。

開埠之後,宜昌的轉口貿易發展迅速。從開埠到1920年,宜昌的貿易地位在湖北、四川五大沿江口岸中,一直排名第三,此後被沙市和萬縣超過,滑落到末位。宜昌長期扮演的是四川土貨出川和洋貨進川的轉口港的角色。

這座城市是劉備的慘敗之地,晚清對外開放,繁華堪比上海 武漢

太古洋行舊址

除此之外,宜昌還是晚清民國重要的鴉片市場,根據史料記載,「宜昌、沙市、兩河口,為鄂西三大煙土市場,而宜昌總其集散,為煙土市場之市場。」近代西南四省每年通過宜昌外運的土煙達幾十萬擔之多,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煙土各稅是宜昌轉運貿易收入的主要組成部分。

宜昌一時成為川、康、滇、黔鴉片行銷內地的唯一孔道,中國近代社會最大的販毒中心之一。所以,有人說:「宜昌之盛衰,繫於煙土,與其謂為通商口岸,毋寧為煙土碼頭之適當也。」

這座城市是劉備的慘敗之地,晚清對外開放,繁華堪比上海 武漢

近代的宜昌火車站

畸形繁榮的鴉片貿易帶來宜昌城市的畸形繁榮,消費被極大地刺激起來,大小煙館遍布全城,公娟暗妓應時而生。金店交易頻頻,有時一日達黃金數百兩。這種虛假病態的繁榮景象,曾被稱為是宜昌的「黃金時代」。當然,另一方面宜昌城市的規模也漸漸擴大,也開始慢慢步入近代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