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文史宴:日本學習唐朝制度,並非仰慕唐朝,而是為抵禦唐軍進攻

文史宴:日本學習唐朝制度,並非仰慕唐朝,而是為抵禦唐軍進攻

文/莫斯基圖

《萬葉集》第一卷第78首歌:

飛ぶ鳥の とぶとりの

明日香の里を あすかのさとを

置きて去なば おきていなば

君があたりは きみがあたりは

見えずかもあらむ みえずかもあらむ

根據《萬葉集》的注釋,這是和銅三年(710年)從藤原京遷都至平城京的時候,太上天皇創作的和歌。一般認為這裡的太上天皇指元明天皇(661-721),她當時其實是天皇,稱太上天皇是因為在編撰《萬葉集》的時候已經退位但仍然健在。

詩歌是在前往平城京途中寫的,但說的主要是懷念舊地。第一句的「飛ぶ鳥の」是枕詞,引起第二句的「明日香の里」。今天的奈良縣裡還有一個明日香村,位置大致與當時的明日香接近,也就是大化改新時朝廷所在之處,這個地名也可以寫作「飛鳥」,「飛鳥時代」就是以此命名的。

元明天皇離開藤原京,但她懷念的不是藤原(奈良縣橿原市),而是飛鳥。這是因為元明天皇的丈夫草壁皇子(662-689)在遷都藤原前就已經亡故,他的陵墓在今天奈良縣高市郡高取町真弓丘陵,正是飛鳥所在的地方。

詩歌的第四、第五句「君があたりは見えずかもあらむ」中的「君」一般認為指的就是草壁皇子。這兩句的意思是「自此一別,或許就永遠見不到你所在的地方了」。

其實藤原京與飛鳥的位置很接近,而元明天皇即將前往的平城京(奈良縣奈良市)則有點遠了。確實,飛鳥對元明天皇而言是充滿回憶的地方。那裡除了是丈夫的陵墓,還有兒子(文武天皇,683-707)、公公(天武天皇,?-686)、婆婆(持統天皇,645-703)的陵墓。

而在元明天皇出生之前,她的父親中大兄皇子(天智天皇,626-672)正是在飛鳥板蓋宮誅殺了權臣蘇我入鹿,開啟了改變日本歷史的大化改新。

草壁皇子陵(1)、文武天皇陵(2)、天武天皇、持統天皇陵(3)、藤原京(4)位置

元明天皇是天智天皇之女,她嫁給了天武天皇的嫡子草壁皇子。草壁皇子本應該繼承皇位,但他不幸早逝,留下了遺孤輕皇子(文武天皇)。

天武天皇死後,他的皇后(持統天皇)登上了皇位,作為過渡性的天皇,等到孫兒文武天皇成年後(697)就讓位。沒想到文武天皇也享國不久,只當了10年天皇就死了。這時他的遺孤首皇子(聖武天皇)尚未成年,因此文武天皇的母親元明天皇只得效仿持統天皇的先例,即位成為過渡性的天皇。

持統天皇即是元明天皇的婆婆,其實還是她姐姐,二人都是天智天皇的女兒。藤原京正是持統天皇年間興建並使用的都城,而且還是日本嚴格意義上的第一座京城。

這是因為在遷都藤原京之前,日本的天皇或倭的大王們居住的地方都只是「宮」,而仿效中國隋唐的做法,在「宮」的外圍興建棋盤狀的道路,在道路之間設置有圍牆的「坊」和用於交易的「市」,這在日本歷史上是第一次。

藤原京布局

與後世長方形的平安京相比,藤原京的輪廓稍微有點不整齊。這與藤原京的選址有關。持統天皇選擇在此地建都是因為它處於神話時代的「大和三山」——耳成山、畝傍山、天香具山的中央位置。持統天皇就作過一首有名的和歌,也就是藤原定家《百人一首》的第二首:

春過ぎて はるすぎて

夏來にけらし なつきにけらし

白妙の しろたへの

衣干すてふ ころもほすてふ

天の香具山 あまのかぐやま

據說這是持統天皇在藤原京居住期間作的和歌。大和三山在古代還有一則神話傳說,說的是畝傍山是女性,而耳成、香具二山則是追求她的男性。《萬葉集》的注釋中記載了中大兄皇子(天智天皇)以此為題作和歌追求額田王的故事,還說本是大海人皇子(天武天皇)妃的額田王后來嫁給了天智天皇。

對持統天皇來說,天智天皇是自己的父親,天武天皇則是叔叔和丈夫,不知道她在歌詠香具山的時候是抱著如何的心情。

藤原京這個看起來很講究的選址其實有很大問題。簡單來說就是宮殿位於三山的中央,那麼作為居民區的「坊」就難以避免會處於比宮殿地勢更高的地方,從群臣的宅邸里反而能窺探宮裡,給天皇造成了極大不便。此外,當地還是古代大和朝廷的核心地區,舊貴族勢力在此地盤根錯節,故而遷都是勢必要進行的,並且在和銅三年(710)實施了。

《萬葉集》卷一第79首歌:

大君の おほきみの

命畏み みことかしこみ

柔びにし にきびにし

家を置き いへをおき

こもりくの こもりくの

泊瀬の川に はつせのかはに

舟浮けて ふねうけて

我が行く川の わがゆくかはの

川隈の かはくまの

八十隈おちず やそくまおちず

萬たび よろづたび

かへり見しつつ かへりみしつつ

玉桙の たまほこの

道行き暮らし みちゆきくらし

あをによし あをによし

奈良の都の ならのみやこの

佐保川に さほかはに

い行き至りて いゆきいたりて

我が寢たる わがねたる

衣の上ゆ ころものうへゆ

朝月夜 あさづくよ

さやかに見れば さやかにみれば

栲の穂に たへのほに

夜の霜降り よるのしもふり

岩床と いはとこと

川の水凝り かはのみづこり

寒き夜を さむきよを

息むことなく やすむことなく

通ひつつ かよひつつ

作れる家に つくれるいへに

千代までに ちよまでに

來ませ大君よ きませおほきみよ

我れも通はむ われもかよはむ

這是一首長歌。簡單翻譯一下詩歌的內容:作者在天皇的命令下離開故居,沿著泊瀨川泛舟啟程。一路上河流蜿蜒曲折,作者不時能看見故鄉樣子。船隻終於來到佐保川,這裡就是新的京城奈良。作者在野外睡覺,看到潔白的月光投在自己的衣服上。夜晚,冰霜凝結起來,河水也被凍住,堅硬得像石頭一般。即便在這麼寒冷的夜晚里,人們還是在建造房屋,希望這些房子在千年以後也能供天皇居住,而我們也能像現在一樣長久侍奉天皇。

第80首是第79首的反歌:

あをによし あをによし

奈良の家には ならのいへには

萬代に よろづよに

我れも通はむ われもかよはむ

忘ると思ふな わするとおもふな

這首歌的內涵很簡單,其實就是回答上一首歌在末尾的願望。上一首歌說希望能在奈良住上「千代」,而這首歌則說我們不僅能住「千代」,還能住上「萬代」。

《萬葉集》說這兩首歌作者不詳,但從詩中的措辭大概能推斷作者應該是個跟隨元明天皇前往平城京的官人。平城京的「平城」訓讀為「なら」,也就是奈良。今天的奈良縣、奈良市都是起源於這個名字。

第79首和歌中描述的從藤原京前往平城京的大致路線

《續日本紀》記載,日本朝廷展開遷都的討論是在慶雲四年(707),也就是文武天皇生命的最後一年。在第二年,即和銅元年(708)剛剛痛失愛子的元明天皇下詔遷都,到和銅三年遷都就完成了。

據推測,平城京應該是剛剛完成了宮殿的建設便匆忙遷都了,其他區域的工程則是在遷都後才陸續進行。這也就是第79首和歌中所描述的,作者要睡在室外,而且在晚上還有人建造房屋的情形。

《續日本紀》記載遷都平城京發生在三月,而詩歌中則描述「河水凍住像石頭一般」,雖然古今氣候有所區別,但農曆三月以後的奈良應該不太可能河水還會結冰,和歌描述的時間大概是在和銅三年的冬天,這說明營造工程應該持續了頗長一段時間。

那麼建設平城京的負責人是誰呢?一般認為,當時身居右大臣的藤原不比等,也就是藤原氏實際上的氏祖是平城京遷都一事的主持者。但是我們找不到直接證據。

只有元明天皇在遷都的詔書里提到她本人本來認為遷都可以慢慢來,但「王公大臣」卻很積極,因此決定要遷往平城京。所謂「王公大臣」,在當時最有分量的莫過於知太政官事穗積親王、左大臣石上麻呂和右大臣藤原不比等。

左大臣石上麻呂從文武天皇年間便專註於經營九州,先後擔任筑紫總領、大宰帥,這些職務可能是遙領的,但從政務分工的角度看來,當時確實存在由石上麻呂負責西海道(九州)、藤原不比等負責其餘六道的關係,比如由藤原不比等負責編撰的《大寶律令》,在派出明法博士到各地講解時,就是向六道派了博士,而西海道卻沒有。後來遷都平城京的時候,石上麻呂擔任舊都留守,說明他確實沒有參與新京的建設。穗積親王只是王家的代表,那麼推測藤原不比等是遷都的最高負責人也並無不可。

那為什麼左大臣石上麻呂只管西海道,而官位比他低一級的右大臣藤原不比等反而管理其他六道呢?答案當然是西海道的作用最重要了。

以平城京為代表的奈良時代,大體的政策主要是天智、天武路線的延續。天智天皇在誅殺蘇我入鹿、發動大化改新後,對內加強朝廷對地方的統治,對外征討蝦夷、出兵朝鮮半島。然而倭軍(倭國在天武天皇時代才改國號為日本)在白村江之戰大敗於唐軍之手,倭人真正認識到唐朝的強大(在此之前,隋朝曾兩次征討高句麗失敗),一方面要修整武備,防止可能會發生的唐軍入侵,另一方面以唐朝為範本推行政治改革,希望在唐朝軍隊入侵之前能強化日本朝廷的動員能力。

於是在天智、天武、持統、文武數朝,日本朝廷先後頒布了《飛鳥凈御原令》和《大寶律令》,進行了庚午年籍、庚寅年籍兩次戶口調查,鑄造了銅錢「和同開珎」,而藤原京和平城京兩座京城的修建,當然也是唐制改革的一部分。

比起修京城,藤原不比等更重要的任務是在各地推行《大寶律令》,並以此來增強朝廷對地方資源的動員能力。藤原不比等的工作是幹得不錯的,他從日本各地,尤其是東國徵集到了大批武器來供給九州的部隊。

除了遷都平城京外,他的重要政績還(很可能)包括編撰《古事記》(有學者認為背誦《古事記》原文的稗田阿禮其實就是藤原不比等)、《養老律令》和《日本書紀》(只是猜測)。編撰這些律令和史書的目的都是要建設一個以唐朝為範本的王朝制度。

《日本書紀》其實本來應該叫《日本書》,本來想要編一部跟中國《漢書》《晉書》等類似的正史,然而因為各種原因,最後只完成了《紀》的部分,《志》和《傳》沒有編出來,因此才變成了《日本書紀》。

藤原不比等當然就是乙巳之變的大功臣中臣鐮足的兒子了。天智天皇在中臣鐮足生命的最後階段賜給他最高級的冠位大織冠(他是日本歷史上唯一一個獲得此冠位的人),職位從內臣升為內大臣,賜姓藤原氏。藤原據說是中臣鐮足出生的地方,也就是藤原京所在的地方了。

然而中臣鐮足只是乙巳之變的眾多功臣之一,他死的時候不比等只有11歲,更兼日本朝廷在天智天皇死後爆發壬申之亂,藤原氏雖然沒被波及,但當初侍奉天智天皇的他們,在天武天皇時代是否仍然被重用,也是沒有著落的事情。

日本自古便有流傳,認為不比等其實並非中臣鐮足之子,而是天智天皇的落胤,因此後來才飛黃騰達云云。但事實上天智天皇落胤這個身份能帶來的好處有限,而藤原不比等的成功也還有別的原因。

首先,在鐮足死後、不比等長大前,擔任藤原氏「氏上」的是同族的中臣意美麻呂;到了文武天皇二年,朝廷下旨讓不比等正式繼承鐮足,而意美麻呂則掌管中臣氏自古以來的宗教事務。由此可見,藤原和中臣是互為表裡的關係,藤原是中臣作為神官系統的命門在朝堂上的代表,這是不比等的政治基礎。

另一方面,不比等的女兒藤原宮子幾乎在文武天皇剛剛即位的時候(697年)就入內當上了夫人,並在大寶元年(701)生下了首皇子(聖武天皇),這是不比等受重用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等文武天皇死後,元明天皇作為祖母守護著文武天皇的遺孤、日後的聖武天皇,不比等是聖武天皇的外公,自然更受元明天皇信任了。文武天皇本來就短命,除了藤原宮子外,他的另一位嬪石川刀子娘也生了兩個兒子,石川氏就是此前失勢的蘇我氏的一支,大概是因為娘家不夠硬,石川刀子娘在和銅六年(713)被廢,兩個兒子也被剝奪了皇籍,聖武天皇成為了唯一繼承人。

中臣鐮足代表的中臣氏自古以來就是傳統日本貴族的代表,反對以蘇我氏為領袖的渡來人集團。

中臣氏和物部氏曾聯合抵制蘇我氏向日本引入佛教,還毀壞了蘇我稻目和蘇我馬子建設的佛寺和佛像。後來物部氏與蘇我氏的衝突演變為丁未之亂,物部氏全面失敗,而中臣氏的中臣勝海也在動亂中被殺。中臣鐮足幫助中大兄皇子剷除蘇我入鹿可以看作是中臣氏對蘇我氏的反擊。

然而政變成功後,本土派並沒有清算佛教,中臣鐮足還讓自己的大兒子(定慧)當了和尚。這可能是因為佛教已經作為國家宗教廣為傳播,難以逆轉了。說起來為何當和尚的是大兒子而不是小兒子呢?莫非真如傳聞所說,小兒子不比等是天智天皇所生?咳咳,這就不好說下去了。

藤原鐮足(上)、藤原不比等(左)、定慧(右)

再說左大臣石上麻呂。石上氏是什麼來頭呢?其實就是古代的大貴族物部氏。物部氏自古掌握大和王朝的軍隊,丁未之亂時蘇我氏集合了眾多氏族卻還是差點打不過物部。物部氏還負責掌管帶有武備庫性質的石上神宮,因此石上麻呂把姓氏從物部改成了石上。

物部氏雖然是蘇我氏的政敵,但他們都曾經在朝鮮半島活躍過,現在既然蘇我氏倒台了,又要派人防禦大陸政權的入侵,於是石上麻呂才得到了重用。

然而唐朝最終沒有出兵攻打日本,他也沒有女兒嫁給天皇(唯一一個女兒後來嫁給了不比等的兒子藤原宇合),石上氏在麻呂死後日漸沒落,藤原氏則高居公卿之位直到明治維新,還一度控制了日本的政壇,二者走上了很不一樣的道路,這也是時勢使然的。

雖然藤原京在運作上存在諸多不便,但當時文武天皇剛剛去世,按照元明天皇的說法,確實是「作之者労,居之者逸。遷都之事,必未遑也。」然而「衆議難忍,詞情深切」,最終在短短兩年後就倉促搬到了新京城,廢棄僅僅住了十六年的藤原京。倉促遷都的理由是什麼呢?這應該跟「慶雲改革」有關。

大寶二年(702),日本任命粟田真人為遣唐執節使出使中國。粟田真人是天智天皇時代與唐朝交惡以來日本第一次派遣使者訪問,而且國號已經從倭改成了日本,一來是想要與唐朝修好,二來也希望進一步學習唐朝的文化和制度。而剛好當時的唐朝已經被武則天的周朝篡奪,粟田真人的訪問十分順利,唐人認為他「好讀經史、解屬文、容止溫雅」,給了他司膳卿的官職,之後送他回國。

粟田真人回到日本已經是慶雲元年(704)了。他此行恢復了日本與中國的關係,還帶回了許多重要的資訊,可謂立了大功,獲得田20町、谷1000石的賞賜,在第二年又當上了中納言。於是日本按照他的建議調整了《大寶律令》的部分條文,做出了不少政策調整,這就是「慶雲改革」。

粟田真人所看到的唐朝與日本差異最大的地方莫過於京城了。藤原京的宮殿是建設在正中央的,這也是漢代以來的普遍做法,但唐朝的京城,尤其是長安,皇城布置在北邊中央,這就跟藤原京不一樣了。按照過往的經驗,日本使者出使唐朝後唐朝很可能也會派使者訪問日本。日本朝廷或許正是為了迎接唐朝使者,才要匆忙建設新的都城。

為了興建新京城,朝廷專門設立了「造平城京司」,長官是正四位上阿倍宿奈麻呂和從四位下多治比池守,次官是從五位下中臣人足、小野廣人和小野馬養,還有一名大匠從五位下坂上忍熊。

多治比池守是已故的左大臣多治比島之子,天武天皇即位後重用王室成員,作為天皇遠房親戚的多治比島獲得了八色之姓中最高級的真人,同時進入了政壇,多治比池守在造平城京司中大概是王家的代理人。小野廣人和馬養是小野妹子的兒子和孫子,屬於中高級官僚,而坂上忍熊則是渡來人,應該是負責具體的工程項目。

在造平城京司中排在首位的阿倍宿奈麻呂身份頗為特殊。此人的父親正是名將阿倍比羅夫。比羅夫在白村江之戰大敗,但宿奈麻呂卻在右大臣阿倍御主人死後(703年)接替了阿倍氏氏上的位子。

阿倍比羅夫出身於阿倍引田氏而非阿倍氏宗家(布勢氏),而且阿倍御主人的兒子阿倍廣庭在當時已經45歲,結果就是宿奈麻呂在成為氏上後平步青雲,最終官位是從三位中納言(阿倍比羅夫是大錦上大宰帥),而廣庭則要等到宿奈麻呂死後的722年才當上公卿,當時他已經63歲了。

宿奈麻呂為何可以代替出身更高貴,而且年齡和能力都沒有問題的廣庭成為阿倍氏的氏上呢?宿奈麻呂在持統天皇去世時擔任造大殿垣司,在文武天皇去世時又當過御竃司,當然還是造平城京司長官,他還是後來有名的藤原仲麻呂的老師,教導仲麻呂算術,可見他應該比較熟悉禮儀、工程這些事務,加上他父親在朝鮮半島打過仗,他還有一個很有名的侄子,也就是後來作為遣唐使在唐朝當上大官的阿倍仲麻呂(晁衡),阿倍氏又是自古以來在朝鮮半島活躍的豪族之一,因此筆者推測,宿奈麻呂可能是因為熟悉唐風禮儀、建築而受到了重用。

安部龍太郎在歷史小說《平城京》中的敘述是藤原不比等提議,讓宿奈麻呂幫助自己修建平城京,以此來彌補他父親戰敗的罪過,並向文武、元明天皇舉薦他。但阿倍御主人的一個孫女嫁給了不比等長子藤原武智麻呂,也就是藤原豐成、仲麻呂的母親,可見阿倍宗家與藤原氏的關係也很密切,所以也未必是不比等舉薦宿奈麻呂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宴 的精彩文章:

文史宴:三打白骨精割裂唐僧團隊,使得唐僧師徒貪嗔痴三毒大爆發

TAG:文史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