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我們都欠孩子一場現實版的「吐槽大會」

我們都欠孩子一場現實版的「吐槽大會」

作者:素年(爸媽精讀主筆)

近日,一組黑板照在微信朋友圈火了,吸引了不少網友關注。

點開才發現,原來是南京一所小學舉行了一場特殊的家長會,特殊之處在於這是一場現實版的「吐槽大會」。

家長會開始之前,班主任李老師讓同學們以不署名的方式,把自己想對父母說的話都寫到黑板上。

來看看孩子們的吐槽:

爸爸,請不要這麼凶;

媽媽,請不要老把我跟別人家的孩子比;

媽媽,請不要再錯怪我了;

希望媽媽不要總在別人面前說我不好。

仔細一看,你會發現孩子們的吐槽句句都帶著「請不要」字眼,真是字字錐心。

有很多網友評論到:

看黑板好心酸;

這就是我小時候的心聲啊!

說真的,看到這些還挺想哭的;

這個老師做得好。

老師舉辦這場家長會的初衷是希望家長更多地關心和了解自己的孩子,而且這次活動的目的基本達到了。

現實生活中,作為父母的我們,不妨問問自己:我是否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

我了解孩子的方式,只能通過在冰冷的黑板上來吐槽嗎?

有沒有一種醍醐灌頂地感觸到:多少父母在孩子眼中扮演著一個「差評師」的角色。

我們渴望孩子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卻恰恰忘了自己有沒有活出孩子想要的模樣。

很多時候,我們和孩子之間缺乏將心比心和溝通理解,我們欠孩子一個現實版的「吐槽大會」。

孩子的吐槽,其實很多方面都和成績、攀比有關,這也折射出家長的焦慮。

有相關報告顯示:68%的受訪者對孩子的教育感到「比較焦慮」「非常焦慮」,僅有6%的家長認為不焦慮,而最令家長焦慮的孩子年齡段集中在幼兒和小學階段。

調查者還發現,很多家長在焦慮孩子的成績、安全,但在呵護孩子心靈方面則是相對缺失的。

曾任職BBC記者的周成剛,在2016年9月份接棒俞敏洪擔任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CEO。

他曾坦言說自己不是一個稱職的爸爸,如果還有機會從頭再來,我會做得更好。

因為他工作的不斷變遷,兒子的求學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兒子需要不斷地適應不同的語言環境和不同的教育方式。

這導致兒子成績總不如班上同學,看著兒子和同學的差距越來越大,他望子成龍的心理越來越焦慮。

焦慮起來他還經常對兒子說「真笨」這個詞,還會有意無意地拿孩子與別人相比:「你看人家某某多聰明!」

有時,在朋友、外人面前還有意表現得很謙虛:「我兒子不行,挺一般的,不能和那些好孩子比。」

長此以往,兒子就變得越來越內向,不願和父母聊天,經常把自己關在房間,走路總低著頭,脾氣變得急躁,還經常發火,抵觸情緒高漲。

直到兒子讀高中才找回自信,原來高中老師主張給孩子們一定自由空間去發揮,老師會經常鼓勵學生不要和別人比,只需要和昨天的自己比。

比如第一次考了50分,第二次考了60分,老師會說:「不管別人考得分數高低,請用這次分數減去上次分數,只要是在進步就是最棒的」。

這種讓同學們沒有壓力,完全放鬆的學習方式替代家長焦慮的控制,極大地鼓舞了兒子的自信心。

儘管自己數學成績不好,但是他不會自卑,因為鋼琴成績好,可以平衡心理,之後孩子學習也很主動,完全不要監督。

每個孩子都是在父母陪伴保護下慢慢成長起來的,然而很多父母是按照自己想要的模樣去塑造孩子。

這種長期在父母掌控欲下成長的孩子會導致溝通受挫,之後孩子的交流慾望會不斷下降,與父母越來越疏遠,最後什麼事情都不和父母商量。

所以,現在有很多孩子越長越大,跟父母的說的話卻越來越少了。

給孩子更好的教育,讓孩子更好地成長,作為家長的我們,不能忽略了孩子心靈的成長,可以選擇用鼓勵替代打壓和焦慮,別讓自己孩子活在了別人家孩子的「陰影」里。

明智的父母會發現,孩子的吐槽,其實也是渴望得到父母認可。

前段時間一個新聞很火,一位學生英語考了96分,居然還被媽媽責怪。

媽媽生氣地責怪道:

怎麼錯了這麼多,不應該考99分、100分嗎?你看看人家,100分的人一大堆,你跟他們怎麼差這麼多?你六年英語白學了嗎?他們上的時間有你長嗎?你這次徹底考砸了!零花錢減一半!你狀態不調整過來,所有興趣班全部暫停!實在不行,你就給我休學!

孩子表示母親總是打擊自己,父親則是充滿正能量,自己長期生活在這兩種聲音下,在家裡總是戰戰兢兢、小心翼翼,時刻關注父母的臉色,生怕自己的生活小船被刮翻。

事後,媽媽則表示想哭,因為覺得兒子沒有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沒想到自己在孩子心中形象這麼負能量,兒子沒有真正「理解」自己的愛。

可以說家長的初衷都是好的,都是為了孩子未來的生活發展,但是有些家長的教育方式確實需要改正,因為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真的很大,很容易就在孩子潛意識裡留下不好的一種能量,不定時的會爆發。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提出:

沒有一個孩子願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他們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們對自己的認識也往往來源於成人的評價。

經常遭受父母打擊的人,常常容易自卑,並且會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緒中不可自拔,嚴重時還會患上心理疾病,導致許多極端行為。

有時候,你看似很隨意的一句話,其實在孩子的心裡猶如一把尖刀刺入,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作為父母的我們,有時候需要換位思考下,把打擊改成鼓勵,做個體貼的、和孩子能成為朋友的父母。

有的孩子不吐槽,不代表他們不需要被尊重和理解。

最近一部電影《狗十三》講述一位13歲少女李玩由一個桀驁不馴的姑娘變成一個妥協麻木的人。

那孩子變成這樣?她到底經歷了什麼呢?

首先是父母離異,父親另娶並生下弟弟,李玩則和爺爺奶奶在一起生活。

平時看上去很慈愛的爺爺,但在抱孫子那刻卻說:「李玩的名字是取著玩的,這個娃娃的名字要好好取。」

李玩最喜歡物理,而爸爸只知道孩子英語成績不好,應該去英語小組。

她反覆告訴爸爸自己喜歡物理想去物理小組,爸爸則用大人的權威來施壓:「老師說啥就是啥!」

甚至連自己最心愛的寵物都是在和爸爸鬧不愉快後,後媽為分散注意力強迫給的禮物。

當寵物愛因斯坦丟了時,家人卻用一條一模一樣的狗來糊弄她。

在家長的眼裡認為,爸爸和後媽生下弟弟不告訴她,是怕她生氣;光學物理不學英語總分是上不去的,考不上好學校;狗狗丟了,沒有關係,再給買一條就解決了。

但爸爸從來不關心她的愛好需求,爺爺重男輕女思想已經刺痛了幼小的心,加上後媽的排擠,父親的施壓和暴力,家人從來沒有在意過寵物愛因斯坦對她又意味著什麼。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建立在沒有真正關心、理解和尊重李玩內心之上的錯愛。

家長理所當然地以為一切可以用錢來解決,可以用物質補償代替其他,卻忽略了孩子的成長需要真正關心、理解和尊重,因為這些才是孩子最好的安全感。

雖然她沒有直面吐槽父母和爺爺,但她的眼淚和之後的行為就是最好的吶喊。

盧梭說:

誤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

試想,如果爸爸關心她的需求愛好並且給滿滿的愛,爺爺一視同仁,後媽也給她溫暖,當狗狗丟了時候,大家能真正理解寵物對孩子的意義有多重,尊重和理解這個孩子,也許李玩的人生不會是灰色調而會是彩色調。

所以,真正的愛孩子,就要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來對待,要從內心去尊重和理解孩子。

只有經常被父母尊重和理解的孩子,內心才會充滿力量,才能自信勇敢地面對未來。

作為父母,不要被「錯怪」隔閡了親子感情,可以把先開口的機會留給孩子,學會傾聽。

看過一個觸心的泰國公益廣告:不要急著罵孩子。

上學前,媽媽給孩子都打扮得乾淨、整齊並開心地送到學校;放學後,去接孩子,媽媽發現自己孩子滿身是泥巴,髒的根本無法靠近。

每個孩子都是笑盈盈的從校門口出來,來看看媽媽的反映:

媽媽A:額滴個神,有什麼好笑?你知道媽媽最討厭你髒兮兮的,那你為什麼把自己弄的這麼臟?

媽媽B:發生什麼事了?你怎麼了?別告訴我你又去玩了。

媽媽C:你這是幹什麼去了啊?怎麼弄的這麼臟啊?弄這麼臟,你自己洗乾淨!

媽媽D:抓狂,天啊!你現在好臟啊,無法擁抱。

這時,牆上的顯示屏亮了,自己的孩子被評為「本日優秀生」。

視頻顯示一位老爺爺用推車載盆栽路過泥潭翻車而且車輪也脫落,只能靠徒手搬。這時路過的同學看到都過去幫忙,才導致全身泥巴髒兮兮的狀態。

知道真相後的媽媽們恍然大悟,個個上前擁抱自己的孩子。

其實孩子們都知道弄髒衣服媽媽會不高興,但還是沒有選擇視而不見。

比起不好好說話,「誤會和不懂傾聽」更容易讓孩子遭受情感孤獨。

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只會讓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越來越深,越願意向父母袒露自己的內心世界,也可以讓父母更了解自己孩子對事物的看法和感覺,為父母引領和教育做導向。

《少有人走的路》中說:「傾聽是把注意力放到對方身上,它是愛的具體表現形式。」

不要讓自己對孩子的愛,錯了方式,把先開口的機會留給孩子,耐心地聽孩子把話講完,讓孩子感受到被愛和溫暖,就是好的教育。

愛默生說:「家庭是父親的王國,母親的世界,孩子的樂園。

不要忘記我們孩子不是縮小版的成人,他們的世界比我們想像的更豐富多彩,要相信我們的孩子有成長的能力,我們要做的是幫助他們去感受到這種能力。

在我們要求孩子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時,別忘了用畫筆調整自己的線條,給孩子畫一個他們想要的父母。

願我們的孩子都能在適宜的陽光、雨露、土壤和空氣中成長,然後開花,讓我們做一個不焦慮,會鼓勵,懂尊重,會傾聽,能理解孩子的父母。

作者簡介:素年,富書專欄作者,一個安靜又甜美的90後女漢子,喜歡寫字和閱讀,想在樸素的年華里,譜寫不同的人生。本文首發爸媽進化論(ID:bmjhlc),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爸媽精讀 的精彩文章:

「媽媽,你滾」:不愛自己的父母,養不出懂事的孩子

TAG:爸媽精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