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末這支精銳之師足可抵擋革命軍,但朝廷指揮不動非此人出馬不可

清末這支精銳之師足可抵擋革命軍,但朝廷指揮不動非此人出馬不可

甲午戰敗後,北洋海軍全軍覆沒,也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失敗。在吸取了割地和賠款的血腥教訓後,朝廷痛定思痛,決心要編練出一支新式陸軍,來捍衛王朝的統治。北洋新軍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走上了歷史舞台,同時,練兵也讓袁世凱確立了清末民初的權威地位。

清末這支精銳之師足可抵擋革命軍,但朝廷指揮不動非此人出馬不可

按說,練兵是朝廷的國策,花得也是國庫的錢,怎麼到了最後北洋新軍乃至皇家的禁衛軍就成了袁世凱的私產了呢?

練兵這個主張是袁世凱向慈禧建議並得到批准的。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凱繼承了李鴻章的政治衣缽,在他看來,軍隊和外交這兩者是重中之重,因此,在1901年至1907年間,袁世凱不斷向清政府索取更多的利益,培植了一個由他控制、佔據國家重要部門與要害地位的軍事官僚集團。

袁世凱因在戊戌變法中立有大功,庚子之變、兩宮流亡時又積極逢迎慈禧,有著良好的表現,加上他本人的聲望和才識,受到慈禧的器重。因此,慈禧將練兵的大權委任袁世凱。

清末這支精銳之師足可抵擋革命軍,但朝廷指揮不動非此人出馬不可

不過,慈禧向來善於玩弄權術,她一方面放手讓袁世凱練兵,另一方面又對他加以防範。練兵處設立之初,便以慶親王奕劻為總理大臣,袁世凱為會辦。這個例子也是有案可查的,早在李鴻章創建北洋海軍時,慈禧就用過一次,當時以醇親王奕譞為海軍大臣,李鴻章為會辦。

可是,袁世凱和李鴻章這兩次事例又不太一樣。海軍衙門當時不過是個擺設,將它稱為是「修圓明園衙門」更為貼切。而練兵處則需要雷厲風行辦理全國練兵籌餉事務,而奕劻本人除了貪污之外一無是處,對練兵更是一無所知。況且,袁世凱早就餵飽了奕劻,於是練兵處的大權,實際上落到了袁世凱一人手裡。

既然大權在握,袁世凱就要羅織親信為其所用,他在北洋親自選將練兵,京師練兵處則廣布心腹,練兵處提調徐世昌就是袁世凱的知己好友,軍政司正使劉永慶、軍令司正使段祺瑞、軍學司正使王士珍都是袁世凱的班底。

清末這支精銳之師足可抵擋革命軍,但朝廷指揮不動非此人出馬不可

實際上,朝廷練兵的具體操作全部掌握在袁世凱的手裡,如編定營制、釐定餉章或是軍屯要塞,都由馮國璋、段祺瑞、王士珍等人把持,京城中那些王公大臣無不唯唯諾諾。這樣一來,原本屬於國家的練兵處就成了袁世凱的私人衙門。

對於這種現狀,也有人產生了擔憂,御史王乃征就曾上奏朝廷收回袁世凱的練兵大權,他在奏摺中說:古往今來從來沒有將舉國之兵授予一人的。如今袁世凱大權在握,其下黨羽眾多,他所練之兵餉銀戶部不能過問,兵權兵部不能插手,這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如此將形成尾大不掉,日後必生禍亂。

清末這支精銳之師足可抵擋革命軍,但朝廷指揮不動非此人出馬不可

王乃征可謂有先見之明,可是朝廷看不到這一點,於是練兵處從開始即歸袁世凱掌握,這才使得袁世凱以中央的權威行個人掌握兵權之實,征全國的財力,以養北洋六鎮之兵。

咸豐、同治時期,也就是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地方督撫擁兵自重,使得中央的政令不通,但基本上朝廷還能掌控大局。而今袁世凱練兵卻是挾制中央而令各省,兵權財權都操於一人。等到袁世凱成氣候以後,朝廷這才意識到風險。光緒三十二年,朝廷抽出北洋第一、第三、第五、第六四鎮劃為近畿四鎮,派鳳山統領。

載灃當權時,袁世凱被罷黜,第二、第四兩鎮也一併歸為陸軍部管轄。朝廷以為這樣就可高枕無憂,卻不知早已積重難返,北洋六鎮朝廷根本指揮不動。武昌起義後,朝廷不得不重新啟用袁世凱以指揮諸鎮,最終大清王朝在袁世凱的暗箱操作中宣告滅亡。

清末這支精銳之師足可抵擋革命軍,但朝廷指揮不動非此人出馬不可

雖然歷史不容假設,但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辛亥革命起義時,朝廷手中有當時全國陸軍最精銳的北洋六鎮,各省起義軍想要拿下清廷,絕非易事。雖不能保證清朝不會滅亡,但至少要往後推遲個好幾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左都御史 的精彩文章:

此人是名門之後剛烈殉國,死後乾隆屈尊扶棺入城,並親自祭奠英靈
司馬光的官銜全名有60多字,但唬人的居多,能拿得出手的只有兩個

TAG:左都御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