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工作太累,壓力太大?也許它來自你的童年創傷

工作太累,壓力太大?也許它來自你的童年創傷

如何拯救孩子們的童年創傷?科學家們給出答案:。父母或其他養育者和孩子形成的親密養育關係,可以使孩子養成堅韌的性格以面對社會中種種壓力。愛不只是一種情感或心理作用,在神經學家看來,愛也是一種生化過程。雖然這聽起來很像心靈雞湯,但卻是紮實的科學研究成果。

圖片來源:Pixabay

麥吉爾大學的神經學家Michael Meaney通過大鼠實驗來說明愛的力量。由於大鼠和人類大腦有相似結構,神經學家們喜歡拿大鼠做實驗。Meaney實驗室有好幾百隻大鼠。每一個鼠籠里都有一隻鼠媽媽和她的鼠娃娃。研究人員們經常需要從籠子里抓鼠娃娃出來測體重,這很顯然給鼠娃娃製造了很大的壓力,它們變得焦慮,壓力荷爾蒙急劇增長。當把鼠娃娃放回籠子里時,有些鼠媽媽對焦慮的鼠娃娃視而不見,而有些鼠媽媽則趕快過來,花好幾分鐘對鼠娃娃摸摸舔舔。這些鼠娃娃的壓力荷爾蒙隨之降低,慢慢平靜下來。

Meaney實驗室為鼠媽媽做了分類。他們先完全不碰鼠娃娃,只是仔細觀察不同鼠媽媽的行為,數著鼠媽媽摸摸舔舔鼠娃娃的次數。研究人員把鼠媽媽分成兩種類型,一組經常摸舔娃娃,歸類為「高摸舔」組,另一種則比較少碰娃娃,歸類為「低摸舔「組。當鼠娃娃在媽媽身邊成長到22天時,它們和媽媽分開,被放置在一個大圓盒子里自由行動5分鐘,供研究人員觀察其行為。焦慮的大鼠通常會呆在牆角里,或者不停緊張地繞圈跑,而勇敢的大鼠則敢於離開牆邊,探索周圍的環境。有趣的是,」低摸舔「組的鼠娃娃不敢進入盒子中間,在盒子中間逗留時間少於5秒鐘,而「高摸舔」組的鼠娃娃則呆了平均35秒——是」低摸舔「組的7倍

圖片來源: http://discovermagazine.com

在另一個測試里,研究人員把這些鼠娃娃在飢餓狀態下放進有食物的籠子里觀察10分鐘,勇敢自信的大鼠會奔向食物,歡快地填飽肚子,而焦慮的大鼠則會等待更多時間才接近食物,吃得也不多。這時,」高摸舔「組的鼠娃娃在4分鐘後就會開始大快朵頤,高興地吃上兩分鐘,而」低摸舔」組的鼠娃娃要等上9分鐘才會走向食物,而且只吃幾秒鐘就不再吃了。研究人員不停地測試「高摸舔」組和「低摸舔」組的各種能力,而「高摸舔」組的鼠娃娃每次都完成得更出色。它們更擅長跑迷宮,社交能力更強,攻擊性更弱,好奇心更強,自我控制能力更好,更健康長壽。兩組鼠娃娃的大腦尺寸都變得不一樣,「高摸舔」組的控制壓力系統部位更為複雜。

更為奇妙的是,這種壓力機制並不是天生的。Meaney把「高摸舔」媽媽和「低摸舔」媽媽互換,看看被不同媽媽收養的鼠娃娃有什麼變化。結果,無論鼠娃娃的生母是否是「高摸舔」組,只要鼠娃娃在「高摸舔」鼠媽媽旁邊生活,它的各項指標都變成「高摸舔」組。改變鼠娃娃屬性的不是生母的遺傳,而是養母的行為。一個童年時接受養育者親密行為的鼠娃娃,都比其他沒有親密行為的鼠娃娃更勇敢,更堅定,更能適應複雜的生存環境

圖片來源:Pixabay

鼠媽媽的摸舔行為不僅影響了鼠娃娃的荷爾蒙和大腦化學物質水平,而且改變了鼠娃娃的基因表達控制。這種親密行為影響了鼠娃娃某些DNA的甲基化過程,在不改變DNA基因序列的情況下,改變了序列中某些化學物質連接,從而改變了鼠娃娃的遺傳表現。鼠媽媽的摸舔行為激活了鼠娃娃的某些基因組,從而控制了鼠娃娃的大腦海馬體在成年後分泌壓力荷爾蒙的方式。童年時的親密行為不只撫慰了娃娃的心靈,它甚至長期改變了娃娃的身體機能

圖片來源:Pixabay

紐約大學的心理學家Clancy Blair對1200個人類嬰兒進行了一項長期的大型調查。從嬰兒7個月大開始,他每年都會測量孩子在壓力狀況下的皮質醇水平,用以評估孩子面對壓力時的表現。他發現,只有在母親對孩子不管不問時,家庭暴力、爭吵、貧困、過度擁擠才會對孩子的皮質醇水平產生很大的影響。當母親對孩子非常關心時,這些不良的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幾乎完全消失了。人類媽媽的高質量陪伴可以抵消孩子成長中的一切惡意影響,就像鼠媽媽的摸舔行為給予鼠娃娃的一樣

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Gary Evans對上紐約區的初中生進行長達20年的跟蹤調查,得出了非常相似的結論:當孩子身處環境壓力越大時,他所經受的身心壓力一半也會越大;但如果他的母親非常關心孩子,那些環境所造成的影響統統煙消雲散,對成年後的孩子也幾乎沒有健康影響。不管是母親打罵孩子,還是僅僅對孩子非常冷漠不管不問,這都會讓孩子獨自承受了環境的危害影響。而花大價錢給孩子上補習班的母親,對孩子的長期保護效果甚至不如好好陪孩子玩遊戲的媽媽。

圖片來源:Pixabay

上世紀60年代,英國心理分析學家John Bowlby和多倫多大學科學家Mary Ainsworth提出「依戀理論」。Ainsworth發現,嬰兒剛出生時經常啼哭,如果父母給予關注與回應,1年後嬰兒將更加獨立強壯。在幼兒園時期,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情感更敏感關懷,孩子也會更加獨立。Ainsworth和Bowlby認為,為孩子創造一個溫暖安全的愛的港灣,孩子將更善於探索整個世界

Ainsworth後來去了霍普金斯大學做教授,並在那做了著名的「陌生人實驗」。實驗的母親帶著1歲孩子來到一個房間里玩遊戲,玩一會之後母親離開,將孩子留給房間里的陌生人(實驗人員)。過一會之後,母親返回房間和孩子相聚。

Ainsworth和她的研究人員觀察了整個行為過程,並將孩子的反應歸為兩類。大部分孩子在母親返回之後會非常高興,含淚帶笑地跑回母親面前,Ainsworth把這些孩子歸類為「安全依戀」。有一些孩子則對返回的母親不聞不問,或者開始攻打母親,Ainsworth稱這些孩子為「焦慮依戀」。孩子的這些依戀行為與母親在他們第一年生活中的回應程度直接相關:那些照顧孩子情緒、對孩子情緒進行回應的母親,可以培養出「安全依戀」的孩子,而那些不理孩子、對待孩子時陰時晴、甚至對孩子有反感行為的母親,培養出來的孩子則是「焦慮依戀」。

圖片來源: https://study.com/academy/lesson

1972年,Ainsworth的一個助研Everett Waters從霍普金斯大學畢業,來到明尼蘇達大學念兒童發育博士項目。她在這裡碰到了Alan Sroufe與Byron Egeland,兩位後來都非常有成就的兒童發展科學家與心理學家。

這些科學家們在明尼阿波利斯的診所里招募了267位家境貧困的孕婦,對她們的孩子進行了長期的隨訪,現在這些孩子們都已經30多歲了。明尼蘇達的科學家們發現,對於大多數孩子而言,一歲時的「陌生人實驗」可以很準確地預測孩子們未來的生活。那些「安全依戀」的孩子們有更好的社交能力,在幼兒園裡他們可以和其他孩子一起高興地玩耍。而大多數「焦慮依戀」的孩子們則至少有一項行為問題,他們的老師和同學們對其評價大多為「反社交」、「不成熟」、「刻薄「。在那些被判定為「父母不關心」的孩子群體中,有三分之二被老師建議特殊教育或留級。

當這些孩子10歲時,研究人員隨機選擇了48個孩子參加一個長達四周的夏令營,讓夏令營老師們仔細觀察這些孩子的行為。結果非常顯著:那些一歲時為」安全依戀「的孩子們更加自信,有更強的好奇心,也可以更好面對挫折。而那些」焦慮依戀「的孩子們則不怎麼願意和同齡人呆著,更喜歡和夏令營老師交往,也更多時間用於獨處。等到孩子們進入高中時,研究人員發現,那些」安全依戀「的孩子們更有可能從高中畢業。相比起其他智商測試或考試成績,用孩子的依戀類型來預測其高中成績更為準確。僅僅使用這些孩子不到4歲時依戀類型的數據,研究人員可以預測出他們是否可以從高中畢業,準確率達77%

圖片來源:Pixabay

這些4歲孩子們的人生再也不能改變了嗎?當Waters到達明尼蘇達大學時,另一位Ainsworth的霍普金斯大學研究人員Alicia Lieberman正花費大量時間給實驗的母親與嬰兒錄像。現在Lieberman是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兒童創傷研究項目的主任,她認為那些在早期對嬰兒造成」焦慮依戀「的父母可以改變行為,從而改變孩子的依戀類型。Lieberman發明了一種親子心理療法,心理醫生與父母孩子一起進行治療,改變這些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改善親子關係,使得父母與孩子都從創傷中慢慢走出來。

明尼蘇達大學心理學家Dante Cicchetti對137個問題家庭進行了長期隨訪。這些家庭都有虐待孩子的歷史,在」陌生人實驗「中,只有一個孩子是」安全依戀「,90%的孩子則被判定為「混亂依戀」——焦慮依戀的最高危害級別。之後這些孩子被隨機分組,有一半家庭參加了Lieberman的親子心理療法,而另一半則接受常規的問題家庭社區服務。當這些孩子兩歲的時候,61%接受過親子心理療法的孩子與母親產生了「安全依戀」,而對照組裡只有2%孩子能獲得同樣效果。

圖片來源:Pixabay

當孩子的依戀類型在改變,他們的壓力感應系統也在改變。俄勒岡州的心理學家Philip Fisher給予寄養家庭父母6個月的培訓,教育他們如何應對已有過童年創傷的孩子們。這些孩子通常難以自我控制,壓力感應系統紊亂(就像Monisha一樣)。但在6個月的家庭依戀培訓之後,這些孩子開始變成「安全依戀」,他們的皮質醇水平也從紊亂變為正常。

無獨有偶,特拉華大學的心理學家Mary Dozier則教育鼓勵寄養父母關注孩子情感,給予溫暖安靜的照顧,在十次家訪之後,這些有過童年創傷的孩子們的皮質醇水平和其他正常孩子已經沒有什麼兩樣了。這些溫暖的寄養父母,正如「高摸舔」的鼠媽媽一樣,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無論孩子有怎樣的基因水平,他們都可以像鼠娃娃一樣勇敢地成長

圖片來源:Pixabay

對照著調查問卷與心理測試,我給自己打了ACE 3分,情感類型為」焦慮依戀「。童年創傷如滴水穿石,刻畫在我的大腦深處。我大腦里的消防站長期處於警鈴狀態,我的消防隊員天天忙著救火。我在壓力巨大時難以控制自我,經常不吃不喝還失眠。我的身體處於亞健康狀態,我時不時會陷入焦慮與抑鬱的情緒。

但好在還有愛。我的丈夫給予我無條件的愛與支持,讓我在溫暖的家庭生活里疏解壓力。我的小桃子已經15個月了,我也給她做了「陌生人實驗」。在我回到她和新阿姨面前時,她歡快地跑過來,抱著我的大腿,給我看她的新玩具。這一個安全依戀的小人兒,她溫暖的小身體融化著我的焦慮,她純凈的笑臉足以讓人忘卻所有煩惱,她眼裡的星星都是愛。

桃子。

Paul Tough在書里指出,與鼠媽媽的「高摸舔」行為相對的,是人類父母在嬰兒早期生活中溫暖安靜的擁抱、交談、安撫。一個「高摸舔」媽媽並不是一個焦慮的媽媽,並不需要從早到晚不停地抱孩子。她只要在孩子緊張焦慮時施予援手,提供一個溫暖的擁抱,告訴孩子這裡有愛有陪伴。她用行為教育孩子如何管理自己的壓力感應系統,在緊張焦慮之後恢復平靜。

桃子最喜歡爸爸馬克的抱抱

你也有過童年創傷嗎?我把這個提問也留給你。如果你也曾有過創傷,請你也可以心疼一下自己,希望你能找到愛。無數的人成年後從愛情、友情、親情,甚至社區宗教中尋求得無條件的愛。溫暖的愛不分類型,它都可以撫慰你,滋養你,幫助你治癒創傷。

如果你也有孩子,你肯定也能感受到孩子無條件的愛。也希望你的孩子在愛里茁壯成長,快樂勇敢地面對未來人生。

排版:小爽

題圖來源:圖蟲創意

文章來源: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作者本人公眾號「伊甸園的桃子」,轉載請聯繫原賬號。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微信: SquirrelClub

微博:科學松鼠會

科學松鼠會,是一家以推動科學傳播行業發展為己任的非營利組織,成立於2008年4月。我們希望像松鼠一樣,幫助公眾剝開科學的堅果,分享科學的美妙

希望你能找到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松鼠會 的精彩文章:

如何吸引異性的目光?得常吃這種東西!
基因可以被改變,可基因的先天選擇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TAG:科學松鼠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