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酷似鏟子的青銅器,出土後竟發出了悠揚洪亮的聲音

酷似鏟子的青銅器,出土後竟發出了悠揚洪亮的聲音

在中國大地上,有三個地方讓考古專家百思不得其解,它們分別是陝西城固、遼寧喀左和湖南寧鄉。按理說這三處在古代尤其是在商周時期,都不是經濟發達和文明昌盛的地方,但不知道為什麼,總是出土大量的青銅器。

前面兩個地方還好說,畢竟屬於北方地區,也許也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響,也許某些部落將戰利品帶回。但湖南寧鄉卻很難理解,不僅出土的青銅器多,而且有相當知名而精美的國之重器。比如四羊方尊、皿天全方罍、人面方鼎等等,除此之外就是這件模樣有些怪異的青銅器。

看起來,它是不是有點像一個鏟子?又是不是有點像兩塊瓦當合在一起?1959年,在寧鄉縣老糧倉師古寨山頂,有人在開墾土地,沒想到一鋤頭挖下去,就感覺有點硬。當細細挖掘之後,就找到了五個這樣怪模怪樣的東西。

因為當地在三十年代出土過舉世聞名的四羊方尊,百姓對於文物保護意識很強,當即送給了博物館。其中留在湖南省博物館的,是最為精美的一個。它不是鏟子,也不是瓦當,它是一種用青銅鑄造的樂器,叫做銅鐃。

在商周時期,就是這樣的銅鐃作為擊打的樂器。它中間是空的,可以插入木柄,然後用木槌擊打,就能發出悠揚響亮的聲音。由於這種聲音渾厚,往往用來作為軍隊行軍打仗的音樂。只是因為時間太過久遠,與它配套的木槌和木柄自然是早已腐朽,銅鐃卻完好保存下來,現代人仿造當年的樣子,再此擊打,仍然聲如洪鐘,經久不息。

後來這種樂器,又在宴會上演奏,如果很多銅鐃組合起來,就叫做編鐃,據說是編鐘的前身。大小不同的銅鐃,就可以發出不同的聲音,所以往往銅鐃的出土不會是一件兩件的。

這件被保留在湖南省博物館的銅鐃,高70厘米、銑間寬46.2厘米,重67.25公斤。因為年代太過久遠,再加上放置於地下長期沉睡,外表已經有了厚厚的紅褐色氧化層。但是仍然能看得出製作精美,風采不減。銅鐃的上部兩側分別有一隻卷鼻大象,左中右三方還有六虎、六魚和11個乳釘,專家給它取名叫做象紋大銅鐃。

整體上看來,銅鐃古樸厚重,現代大氣磅礴,而仔細看做工和花紋,又是那麼精巧奪目,給人以極大的震撼力。再經過現代化的測量,結果更是讓人驚訝,它含銅量98.22%,所含的鉛錫卻很少很少,這讓銅鐃有了適合的柔韌度,不至於太脆而容易破裂。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時期,這樣精確無誤的配比是如何做到的,已經成為了千古之謎。

正如其上所說,寧鄉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距離這次發現20來米的對面地方。在1983年,一位葯農追著一條蛇進入山洞,發現了十個銅鐃。這十個銅鐃,個頭更大,重量更重,其中的鐃王,全身布滿雲紋,重量達到221.5公斤。這樣的巨型銅鐃,也是全國之最,被長沙市博物館收藏。

一件是最精美,一件是最大最重,這兩件銅鐃,見證了寧鄉青銅器群的輝煌,也見證了湖湘文化與中原商周文化的淵源。它們沒有作為陪葬品被發現,而都是在高山之巔被發現,很可能是因為被當作禮器,進獻給皇天后土。現在,在博物館中,尋常百姓也可以隨時欣賞這樣的國之重器,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珏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李白勸人飲酒的詩,為何如此充滿正能量,頻頻入選語文教材
項羽被困時痛哭流涕,隨口唱出《垓下歌》,虞姬唱的是什麼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