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不可不知的古代文化常識

不可不知的古代文化常識

許菱子 - 高山流水.mp33:30.599999999999994來自青梅煮酒論國學打開今日頭條,體驗完整音頻內容

(1)【絲竹sīzhú】

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絲竹是琴瑟簫笛等樂器的總稱。也指音樂。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唐? 劉禹錫《陋室銘》(此處指奏樂的聲音)。

(2)【桑梓 sāngzǐ】

古代,人們喜歡在住宅周圍栽植桑樹和梓樹,後來人們就用物代處所,用「桑梓」代稱家鄉。讚揚某人為家鄉造福,往往用「功在桑梓」。桑梓之情就是家鄉之情。

維桑與梓,必恭敬止。——《詩?小雅?小弁》

桑梓之地,父母之邦

造福桑梓

念公命世人豪,且大有造於桑梓。—— 清 田蘭芳《明河南參政石□袁公(袁可立子袁樞)墓志銘》

世先生同在桑梓。——《儒林外史》

不可不知的古代文化常識

(3)【桑麻sāng má】

(a)桑樹和麻。植桑飼蠶取繭和植麻取其纖維,同為古代農業解決衣著的最重要的經濟活動。《管子?牧民》:「藏於不竭之府者,養桑麻、育六畜也。」 宋 辛棄疾 《鷓鴣天?春日即事題毛村酒壚》詞:「閒意態,細生涯,牛欄西畔有桑麻,青裙縞袂誰家女,去趁蠶生看外家。」

(b)泛指農作物或農事。 晉 陶潛 《歸園田居》詩之二:「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唐 孟浩然 《過故人庄》詩:「開筵面塲圃,把酒話桑麻。」 王闓運 《<湘潭縣誌>序》:「家有置社,福我桑麻。」

(4)【三尺 sānchǐ】

(a) 指劍,劍約長三尺,故以「三尺」為劍的代稱(b) 指法律。古時把法律條文寫在三尺長的竹簡上,故稱法律為「三尺法」,簡稱「三尺」(c) 代指人自身。三尺微命,一介書生。

(5)【汗青 hànqīng】

(a)古時在竹簡上記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滲出,便於書寫,並免蟲蛀,故稱。一說,取竹青浮滑如汗,易於改抹。後以「汗青」指著述完成。 宋 朱熹《答嚴時亭書》:「當時若得 時亭 諸友在近相助,當亦汗青有期也。」 清 平步青《霞外攟屑?里事?王南陔中丞恭甫上舍著述》:「卷帙繁伙,汗青恐無日也。」 康有為《大同書》甲部第一章:「或辛勤著述而欲親覩其汗青,或經營工業而指垂成於旦夕。」參見「 汗青頭白」。

(b)借指史冊。 宋 文天祥 《過零丁洋》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元 鮮於必仁 《寨兒令》曲:「 漢 子陵 , 晉 陶淵明 ,二人到今香汗青。」 清 唐孫華《葉忠節公輓詩》:「芳名垂汗青,千載永不滅。」

(6)【廟堂 miàotáng】

(a) 太廟的明堂。是古代帝王祭祀、議事的地方。

(b)指朝廷

(7)【社稷 shèjì】

社,古代指土地之神,按方位命名:東方青土,南方紅土,西方白土,北方黑土,中央黃土。五種顏色的土覆於壇面,稱五色土,實際象徵國土。古代又把祭土地的地方、日子和禮都叫社。

稷,指五穀之神中特指原隰之祗,即能生長五穀的土地神祗,這是農業之神。明 孫承宗《答袁節寰(袁可立)開府》:「而世人省事者少從,有延挨日月,令當事者受其極重不返之勢,奈何惟翁力圖,所以為社稷遠計。」

(a)古代帝王、諸侯所祭的土神和穀神。

(b) 舊時亦用為國家的代稱。

【注】

隰xí(a)低濕的地方:「山有榛,~有苓」。 (b)新開墾的田。

祗zhī 敬,恭敬:~回。~仰。~奉。~承。~候。~應。

(8)【嬋娟chán juān】

(a)姿態美好 不醉莫言還,請看枝間。已飄零一片減嬋娟。——《金瓶梅》

(b)美女 綺窗羅幕鎖嬋娟

(c)月亮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9)【烽煙 fēngyān】

烽火台報警之煙,指戰爭。

(10)【 華蓋 huágài】

(a) 帝王車駕的傘形頂蓋。泛指高貴者所乘之車。

(b)運氣。舊時以為人有華蓋犯命,是運氣不好。

《儒林外史》第五十四回:「莫怪我直談,姑娘命里犯一個華蓋星,卻要記一個佛名,應破了才好。」

(c) 一種用柱支承或由牆壁伸出的陽台或屋蓋

(d)光通過比其波長大的粒子或小小滴介質時,出現圍繞大氣光源(如太陽)的明亮區域,呈淡藍色圓盤,外緣栗色,就像太陽或月亮被霧包圍了一樣

(e)經穴名。屬任脈。位於胸骨中線上,平第一肋間隙處

(11)【南冠 nánguān】

俘虜的代稱。

晉侯觀于軍府,見 鍾儀,問之曰:「南冠而縶者誰也?」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左傳?成公九年》。 杜預注:「南冠,楚冠也。」後世以「南冠」代被俘

(12)【桃李 táolǐ】

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桃李就是教師百年「樹人」所得的碩果,往往比喻老師辛勤栽培的學生。桃李滿天下就是說老師教育出來的優秀學生遍布全世界,讚美教師辛勤育人。

(a) 桃花和李花;(b)比喻栽培的後輩和所教的門生;(c)喻人的青春年少;(d)喻爭榮鬥豔、品格低下的小人庸人

(13)【同窗 tóngchuāng】

(a)同在一起或同在一個學校學習:同窗五年;他是我同窗好友。

(b)同在一起或同在一個學校學習的人:我倆是同窗。

古代學習條件很艱苦,所以就把同學稱做同窗,窗,有寒窗之含義,說同窗二字,也就顯示出了說話者之間的親密和尊重,比說同學要親切許多.

(14) 【巾幗 jīnguó】

「巾幗」由來古時候的貴族婦女,常在舉行祭祀大典時戴一種用絲織品或髮絲製成的頭飾,這種頭巾式的頭飾叫巾幗,其上還裝綴著一些金珠玉翠製成的珍貴首飾。巾幗的種類及顏色有多種,如用細長的馬尾製作的叫「剪耄幗」;用黑中透紅顏色製作的叫「紺繒幗」。因巾幗這類物品是古代婦女的高貴裝飾,人們便稱女中豪傑為「巾幗英雄」,後人又把「巾幗」作為婦女的尊稱。

釋源:《三國志?魏志?明帝叡傳》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亮既屢遣使交書,又致巾幗婦人之飾,以怒宣王。」

(15)【鬚眉 xūméi】

(a)古時男子以鬍鬚眉毛稠秀為美,故以為男子的代稱

我堂堂鬚眉,誠不若彼裙釵。——曹雪芹《紅樓夢》

(b)鬍鬚和眉毛

(16)【手足 shǒuzú】

(a)指兄弟 親如手足

(b)指舉動、動作 手足無措

(c)指黨羽,爪牙 廣有手足

(d)手和腳

(17)【伉儷 kànglì】

夫妻

【造句】周恩來、鄧穎超真可以稱得上是一代偉人,革命伉儷。

【典故】在古代,「伉儷」一詞可不能隨便用,是非常有講究的。 這個稱謂最早出自《左傳?成公十一年》。聲伯的母親是魯宣公弟弟的妻子,但是成婚的時候沒有依禮媒聘,即不是明媒正娶,魯宣公的妻子穆姜因而看不起她,生下聲伯之後就被休了,又嫁給了齊國的管於奚。生下一子一女後管於奚一命嗚呼,聲伯的母親無依無靠,只好回來依靠大兒子聲伯。

聲伯既是長子,就得負擔起同母異父的弟妹們的事情。當時同母異父的弟弟稱「外弟」,同母異父的妹妹稱「外妹」。聲伯讓外弟擔任大夫的官職,把外妹嫁給了施孝叔,這是兄長之道,是聲伯應該做的。可是晉國的國卿郤犨(讀作xìchōu)也看上了聲伯的外妹,前來求親。雖然不在同一個國家,但是聲伯仍然不敢違逆權勢赫赫的晉國國卿,就命令外妹離婚。外妹臨走前對丈夫說:「鳥獸猶不失儷,子將若何?」鳥獸還不願意失去配偶呢,你打算怎麼辦?外妹的丈夫也不敢得罪國卿,說:「老婆,你就去吧,我還不想死呢!」外妹就這樣嫁給了郤氏。

世事無常,外妹為郤氏生下兩個兒子後,郤氏也一命嗚呼了。聲伯的母親和外妹不知道為什麼命都這麼硬,專克老公。如此一來,郤氏的族人又把聲伯的外妹送了回來,外妹就這樣又回到了前夫施孝叔的身邊。施孝叔這人膽量小心眼也小,竟然把妻子跟郤氏生的兩個兒子沉到河裡淹死了!外妹既傷心又憤怒,心想你這樣的男人我要你幹嘛,於是說:「己不能庇其伉儷而亡之,又不能字人之孤而殺之,將何以終?」你自己既不能庇護你的伉儷,結果讓我被人奪走,又不能撫養人家的孤兒,反而殺了他們,我倒要看看你會有什麼樣的結果!於是堅決不嫁給施孝叔。

孔穎達解釋道:「伉儷者,言是相敵之匹偶。」什麼是「相敵之匹偶」?《左傳?昭公二年》有詳細的解說。晉平公的寵妾少姜死了,魯昭公前往晉國弔唁,到了黃河邊,晉平公派士文伯來辭謝,說:「非伉儷也。請君無辱。」意思是少姜不是正室,按照禮節不需要魯昭公親自來弔唁。孔穎達疏:「言少姜是妾,非敵身對偶之人也。」「相敵之匹偶」首先是身份相匹敵的夫妻,少姜是妾,當然跟晉平公身份不合,不能稱為「伉儷」。

「伉」本義是匹敵,相當;「儷」本義是配偶。「伉儷」即相匹敵的配偶。由此可知,事業各自有成,生活情趣又相仿的夫妻才能稱為「伉儷」。

(18)【膝下xī xìa 】

(a)子女幼時常依於父母膝下,故借指幼兒

親生之膝下。——《孝經》

膝下猶虛

(b)在與父母通信時,用作敬辭,表示對父母的愛慕

違離膝下,三十五年。——守文護《報父母》

父親大人膝下

(19)【提攜 tíxié】

(a)牽扶;攜帶 長者與之提攜。——《禮記?曲禮》

及其堤決也,哭聲盈耳,鳧水走避,家人提攜什器,相與掩面淚下,呼天而詈之。——康有為《大同書》

(b)照顧;扶植

昔年洛陽社,貧賤相提攜。—— 白居易《傷友》

七爺若有心提攜她,我敢賭一個手指,說她會成當代女詩人!——沈從文《王謝子弟》

(c)提拔 荷蒙提攜

(d)攜手;合作 我已命國民黨長此繼續與你們提攜。——孫中山《致蘇聯遺書》

(e) 指代小孩 傴僂提攜。——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

(20)【垂髫chuí tiáo垂髻chuí jì】

髫:古時小孩頭上紮起來的下垂的短髮。小孩垂下來的頭髮,用以指小孩。古時兒童不束髮,頭髮下垂,因以「垂髫」指兒童。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陶淵明《桃花源記》

補註:髻:梳在頭頂或腦後的髮結:高髻。

(20)【黃髮 huángfà】

指老人。老人發白,白久則黃

黃髮垂髫。——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21)【佝僂 gōulóu】

(a)曲背。(b)彎曲。(c)駝背:佝僂龍鍾。

(22)【白丁 báidīng】

(a)原指平民百姓,也指沒學問的人;(b)本無軍籍臨時徵集起來的壯丁;(c)今義指那些本來想丁克卻中途反悔又要孩子的夫妻們,意為「白白丁克了一回」。

(23) 【布衣 bùyī 】

(a)布制的衣服。麻布衣服(古時老百姓穿麻布衣服)。

(b)借指平民百姓。古代平民不能衣錦繡,故稱。臣本布衣。——諸葛亮《出師表》

「布衣蔬食」常形容生活儉樸;「布衣百姓」乾脆指廣大勞苦大眾了,布制的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布」指麻葛之類的織物,「帛」指絲織品。富貴人家穿綾羅綢緞與絲綿織物,平民穿麻、葛織物。今人說的「布」,是指棉布,棉花是南宋時才從外城傳入中原。後也以布衣稱沒有做官的讀書人。

【典故】

《鹽鐵論》中說:古代普通人要到八九十歲才能穿絲綢衣服,在這以前,只能穿麻衣。所以老百姓稱為布衣。

「布衣」顧名思義是布做的衣服。請大家注意了,這裡的「布」,可不是現在常說的百分之百棉花織出的「棉布」啊!追溯古代說的「布」,是今日叫做麻布的麻製品。所以,那個形容窮苦百姓的「布衣」,是穿麻制衣料的普羅大眾呢!先別驚詫,雖然麻制衣料現時比棉布還貴重,但古代卻恰恰相反。古時中國盛產各種麻類,用麻織布歷史悠久,棉花產量曾經甚少。物以稀為貴,棉布衣服只有大富大貴的顯赫人家才穿得起。大約在南北朝前後,中國的棉布是從南洋進口的走俏外國貨,只是運費也使得棉布身價成十倍的翻番,普通窮人只能將就著穿麻料衣服呢!直到元朝時,有名的黃道婆從瓊州帶回黎族人的紡織技術,種植棉花才漸漸多起來。朱元璋建立明朝後,規定凡有四畝田地的耕種者,必須種植桑、麻、棉各半畝;有十畝田地者,種棉加倍。這一來,棉花的種植,才逐漸在全國普及。

布衣將相

西漢開國諸臣授官將相的,絕大多數「起自布衣」,稱之為「布衣將相」。「布衣」原指穿麻布衣服的人,後來成為一般平民的代稱,其中包括農民、手工業者及沒有官爵的地主。有出身白徒(一般農民)、屠夫、喪事吹鼓手、小商販、戍卒、小吏等。他們流品很雜,除婁敬外,均是跟隨劉邦打天下的功臣。他們在反秦起義及同項羽的鬥爭中,逐漸壯大起來。西漢建立後,形成了布衣將相之局。布衣將相的出身和經歷,對他們的政治決策產生了重大影響,給「文景之治」打下了基礎。布衣將相之局還影響統治集團的內部關係,使其保某種布衣的樸素作風。表現在漢初君臣之間的等級關係還不那麼森嚴,注意選拔人才,也較注意節儉。這種作風,是漢初布衣政治的一個重要方面。它保證了漢初各項政策、措施的貫徹實施,是漢初治天下的一條成功經驗。隨著社會地位的變化,布衣將相逐漸變成新的封建貴族,其腐朽傾向不可避免地日益增長起來。武帝時發生的統治政策和指導思想的變化,是布衣將相貴族化的產物,它標誌著漢初布衣政治的終結。

(24)【函hán】

信件:~件。公~。來~。

(25)【簡jiǎn 】

(a)古代用來寫字的竹板:竹~。~牘。~策。~冊。(b)書信:~帖。~札。信~。書~。

(26)【箋jiān】

(a)注釋:~注。

(b)小幅華貴的紙張,古時用以題詠或寫書信:便~。信~。

(c)書信:~札。~牘。華~。

(d)文體名,書札、奏記一類:~奏。奏~(多呈皇后、太子、諸王)。

(27)【鴻雁 hóngyàn】

一種鳥( Anser cygnoides ),羽毛紫褐色,腹部白色,嘴扁平,腿短,趾間有蹼。吃植物的種子,也吃魚和蟲。群居在水邊,飛時一般排列成行,是一種冬候鳥。也叫「大雁」。

鴻雁傳書

在中國古代,鴻雁可作書信的代稱。

據《史記》記載,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被長期拘留,關押在北海(今貝加爾湖)苦寒地帶多年。後來,漢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釋放蘇武,匈奴單于卻謊稱蘇武已死。與蘇武一同出使匈奴的常惠秘密地見到了漢使者,告訴蘇武並沒有死,並讓他對單于說:漢天子在上林苑打獵,射到一隻鴻雁,雁足上系著一塊帛書,上面說蘇武在一大澤中。這樣,匈奴單于再也無法詭稱蘇武已死,只得把他放歸漢朝。民間還流傳一個故事是:唐朝薛平貴遠征在外,王寶釧苦守寒窯十數年矢志不移。一日,王寶釧正挑野菜,忽聞空中鴻雁連聲呼喚,遂請求代為傳書於平貴夫郎,然一時難尋筆墨,情急之下,撕下羅裙,咬破指尖,寫下血淚書信,傾訴對愛情忠貞和盼望夫妻團圓的心情。由於這些故事的流傳並成為千古佳話,因此,鴻雁也就成了郵使的美稱。

「鴻雁傳書」是中國古老的民間傳說,因為鴻雁屬定期遷徙的候鳥,信守時間,成群聚集,組織性強。古人當時的通信手段較落後,渴望能夠通過這種「仁義禮智信」俱備的候鳥傳遞書信,溝通信息。史載,漢武帝時出使匈奴的蘇武被反覆無常的單于扣留達19年之久。昭帝即位後,了解到實情,讓新派出的漢使對單于說:「漢朝天子獵到一隻北來的大雁,雁腿上系著一封信,寫著蘇武正在北海(今貝加爾湖)牧羊。」單于見道破天機,無法隱瞞,遂放蘇武歸漢。「鴻雁傳書」一詞即由此而來。[4]

(28)【札zhá】

(a) 古時寫字的小木筒:~記。

(b) 信件:手~。信~。

(c) 舊時的一種公文:~子。

[詞語] 信札 xìnzhá 書信

(29)【桂冠 guìguān】

把月桂樹的枝條或花圈作為一種勝利或傑出的象徵,後來習俗以桂冠為光榮的稱號

他戴上了詩人的桂冠

(30)【鰲頭 áotóu】

指皇宮大殿前石階上刻的鰲的頭,考上狀元的人可以踏上。後來用「獨佔鰲頭」比喻占首位或取得第一名

(31)【榜首 bǎngshǒu 】

科舉時代對鄉試第一名的美稱。泛指第一名

【例句】該隊異軍突起,一躍而居大賽的榜首

(32)【問鼎 wèndǐng】

春秋時、楚莊王陳兵於洛水,向周王朝示威。周派使者慰勞,「楚子(楚莊王)問鼎之大小輕重」,意思是說楚莊王有奪取周朝天下的意思(見《左傳?宣公三年》)。後來用「問鼎」指圖謀奪取政權,也指在某方面取勝

有問鼎之心,帝畏而惡之。——《晉書?王敦傳》

(33)【奪魁 duókuí】

奪冠,取得第一

(34)【魁首 kuíshǒu】

(a) 舊時稱在同輩中才華居首位的人 【例句】我們城裡的一位文章魁首

(b) 首領

(c) 第一 【例句】暫奪魁首

(35)歲寒三友:松、竹、菊

(36)四藝(文人四友或文人雅趣):琴、棋、書、畫

(37)文房四寶:宣紙(安徽省宣州)、湖筆(浙江省湖州)、徽墨(安徽省徽州)、端硯(yàn)(廣東省肇慶,古稱端州)。

(38)「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39)四庫全書:清乾隆年間官修的薈萃(huìcuì)古代典籍的大型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

(40)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41)「四大古典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

(42)花中君子(或國畫四君子):梅、蘭、竹、菊

(43)《詩經》「六義」:風、雅、頌(分類)、賦、比、興(表現手法)

詩經學名詞。一般認為風、雅、頌是詩的分類;賦、比、興是詩的表現手法。其中風、雅、頌是按不同的音樂分的。鄭樵云:「風土之音曰風,朝廷之音曰雅,宗廟之音曰頌。」(《通志序》)賦、比、興的按表現手法分的。

《詩經》分為風,雅,頌 三部分。「風土之音曰風」,「朝廷之音曰雅」,「宗廟之音曰頌」所以「風」是各諸侯國的樂調;「雅」是京城地區的正樂;「頌」是宗廟祭祀之樂。至於「大雅」和「小雅」當從音樂分,「廣大而靜,疏達信者,宜歌《大雅》;恭儉而好禮者,宜歌《小雅》。 《詩經》的藝術技法被總結成「賦,比,興」。它與「風,雅,頌」合稱「六義」。朱熹《詩集注》指出:「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敘事);「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以物喻志);「興者,先言他物而引起所詠之詞也」(文已盡而意有餘)。按照這種解釋,「賦」就是陳述,鋪陳的意思;「比」相當於現代修辭的比喻;「興」的基本含義就是藉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的開頭。

宋人李仲蒙解說:敘物以言情,謂之賦,情盡物也;索物以托情,謂之比,情附物也;觸物以起情,謂之興,物動情也。

(44)「四書」「五經」是儒家的主要經典:「四書」即《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五經」指《詩》、《書》、《禮》、《易》、《春秋》。

(45)【風騷 fēng sāo】

(1)風指《詩經》里的《國風》,騷指屈原所作的《離騷》,因其對後代文學很有影響,故常以風騷並舉。

有時也用來指:

(a)詩文

宋蘇舜欽《奉酬公素學士見招之作》詩:「留連日日奉杯宴,殊無閑隙吟風騷。」

蔣光慈《少年飄泊者》八:「今天到某秀才家裡寫幾張字畫,明天到某一教書館裡談論點風騷,倒也十分有趣。」

(b)文采、才情。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趙翼《論詩》

唐宗 宋祖,稍遜風騷。—— 毛澤東《沁園春?雪》

(2)指婦女舉止輕佻放蕩

(3)形容女子秀麗、俊俏

(46)兩司馬

文章西漢兩司馬

兩司馬指漢辭賦家司馬相如和史學家、散文家司馬遷。兩人在文學史上都很有影響,後人有「文章西漢兩司馬」之稱。

史界兩司馬

史記作者司馬遷和資治通鑒作者司馬光(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散文家)並稱「史界兩司馬」。

(47)史書雙壁

司馬遷的《史記》和司馬光的《資治通鑒》

(48)樂府雙壁

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民間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詩》

(49)李杜

指唐代的李白和杜甫

(50)小李杜

指晚唐詩人李商隱和杜牧。

(51)三教

儒、釋(佛)、道

不可不知的古代文化常識

補註:

【三教九流sān jiào jiǔ liú】

【解釋】舊指宗教或學術上的各種流派。也指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

【示例】他是個社會活動家,朋友遍及~。

【近義詞】三姑六婆、五行八作

【反義詞】正人君子

【語法】聯合式;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三姑六婆sān gū liù pó】

【解釋】:比喻不務正業的婦女。

【出處】:元?陶宗儀《輟耕錄》卷十三:「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者,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穩婆也。」

【尼姑 nígū】佛教修行的女子

【道姑 dàogū】女道士

【卦姑 guà gū】舊時稱以占卜、算命等為業的婦女。

【牙婆 yápó】舊時以介紹人口買賣為業而從中取利的婦女

【媒婆 méipó】舊時以說合婚姻為職業的婦女

【師婆 shī pó】巫婆。

【虔婆 qiánpó】(a)妓院的鴇母(b)賤婆,罵婦人的話(c)用動聽的話去取悅人而圖利的年老婦女

【藥婆】(a)利用藥物給人治病或加害他人。最常使用的是「蟲蠱」,即抓來一些五毒(蠍子、蜈蚣、蟾蜍、蛇、蜘蛛)將其放入一個罐子里,將罐子密封,埋於地下數天,任五種毒物互相蠶食,到時取出,裡面活著的那個動物是什麼就叫「什麼蠱」,例如活著蜘蛛,就叫「蜘蛛蠱」。藥婆利用這種蠱害人。(b)現在意義上的藥婆是在鄉下或偏遠地區專門賣葯的女人。運用一些土法子和中草藥給人看病,類似於赤腳醫生,當今社會仍然存在。

【穩婆wěn pó】(a)舊時以接生為業的婦女。(b)舊時稱為宮廷或官府服役的收生婆。(c)舊時宮廷或官府檢驗女身的女役。

【蠱 gǔ】(a)傳說中的一種人工培養的毒蟲,專用來害人:~惑。(b)人腹中的寄生蟲。(c)毒害人之物:~毒。

【示例】:吾聞貴地有~,一經招引入門,婦女無知,往往為其所害,或哄騙銀錢,或拐帶衣物。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二回

【近義詞】:三教九流

【反義詞】:良家婦女

【語法】:聯合式;作主語、賓語;含貶義

【五行八作wǔ háng bā zuò】

【解釋】:泛指各行各業。

【出處】:老舍《龍鬚溝》第一幕:「五行八作,就沒你這一行。」

【近義詞】:各行各業

【語法】:聯合式;作賓語;泛指各行各業

(52) 九流

九流在《漢書?藝文志》分別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九流可細分為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但卻有不一的說法。

(53)【鼎甲dǐng jiǎ】

(a)指豪族大姓。 唐 薛廷珪 《授韋韜光祿卿等制》:「鼎甲華宗,松筠茂行。」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上:「四姓唯 鄭 氏不離 滎陽 ,有岡頭 盧 ,澤底 李 ,士門 崔 ,家為鼎甲。」

(b)科舉制度中狀元、榜眼、探花之總稱。以鼎有三足,一甲共三名,故稱。宋 蘇軾 《答李方叔書》之二:「秋試時,不審已從吉未?若可以下文字,須望鼎甲之捷也。」《儒林外史》第八回:「因科名蹭蹬,不得早年中鼎甲。」

(54)三曹

指東漢末及三國魏時的曹操與其子曹丕、曹植。因他們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學上的成就,對當時的文壇很有影響,所以後人合稱之為「三曹」。

(55)三蘇

三蘇指北宋散文家蘇洵(號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兒子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蘇轍(1039~1112) 。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

(56)唐宋八大家

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 (蘇軾,蘇洵,蘇轍父子三人稱為三蘇)、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曾經拜過歐陽修為師)。(分為唐二家,宋六家)。

(57)三袁

明代後期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的並稱。明末遼東也有三袁並稱,他們是袁崇煥、袁可立、袁應泰,故又有前者「文三袁」,後者「武三袁」之說。

(58)三吏三別

唐代杜甫的經典代表作品(六首詩)。「三吏」指《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三別」指《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這些詩深刻寫出了民間疾苦及在亂世之中身世飄蕩的孤獨,寫出了老百姓的困苦和對老百姓的同情和戰爭對老百姓的殘酷。

(59)三言二拍

明代五本話本集及擬話本集的總稱。「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的合稱,作者為明代馮夢龍,共收話本120篇。「二拍」則是中國擬話本小說集《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的合稱,作者為明末凌濛初,共80篇。

補註:【話本 huàběn】宋元間說書人講故事所依據的底本,用通俗文字寫成,多以歷史故事和當時社會生活為題材。

(60)楷書四大家

楷書四大家是對書法史上以楷書著稱的四位書法家的合稱,也稱四大楷書。他們分別指是:唐朝歐陽詢(歐體)、唐朝顏真卿(顏體)、唐朝柳公權(柳體)、元朝趙孟頫fǔ(趙體)。

(61) 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指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四位元代雜劇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雜劇創作的成就,因此被稱為「元曲四大家」。但歷史上還有部分人認為元曲四大家是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和白樸。

(62) 中國近代四大譴責小說

譴責小說的題材和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如官場、商界、華工、女界、戰爭等各方面,以寫官場最為普遍。清末四大譴責小說,即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吳沃wò堯yáo《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è《老殘遊記》和曾樸《孽niè海花》,主要內容也都是寫官場的。 譴責小說為了適應報刊連載的需要,缺乏較充裕、完整的構思和寫作時間,因此小說的結構不夠嚴密,多屬聯綴短篇成長篇的性質,缺乏貫串始終的中心人物。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里的九死一生,《老殘遊記》里的老殘,《孽海花》里的金雯青、傅彩雲,雖是貫串全書的人物,但更多起著聯綴故事的作用,缺少完整的典型塑造。在表現手法上,「辭氣浮露,筆無藏鋒」,缺乏含蓄,描寫誇大失實,一些內容成為「話柄」。但魯迅稱讚《老殘遊記》「敘景狀物,時有可觀」,《孽海花》「文采斐然」,個別小說如《九命奇冤》還受西方翻譯小說的影響,用倒敘法來交代事情的前因後果。這些小說突破了傳統的文藝藩籬,在當時發生了很大的作用和影響。

(63)戲曲四行當:生、旦、凈、丑

【生】中國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泛指凈、丑之外的男角色。清以後又衍化為老生(俗稱鬍子生)、小生、外、末4個支系。按其扮演人物屬性、性格特徵和表演特點,大致可分為老生、小生、外、末、武生、娃娃生等類。

【旦】在戲曲表演行當中,指女腳色之統稱。分為正旦、花旦、閨門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

【凈】「凈」,即清潔乾淨,而凈角都是大花臉,看起來很不幹凈,不幹凈的反面就是乾淨,因而名「凈」。俗稱花臉,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質或相貌上有些特異的男性人物,化妝用臉譜,音色洪亮,風格粗獷。為以主唱工為主的大花臉,如包拯;以做工為主的二花臉,如曹操。

【丑】中國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俗稱小花臉、三花臉。可分為文丑、武丑兩大支系。

(64)五嶽

五嶽(Five Famous Mountains),是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嶽泰山(位於山東)、西嶽華山(位於陝西)、北嶽恆山(位於山西)、中嶽嵩山(位於河南)、南嶽衡山(位於湖南),其中泰山居首。它們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禪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於天,定鼎中原的象徵。五嶽景色各有特點,受到許多遊客的青睞,許多文人作家也留下了大量詩文作品。

(65)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間(196~220)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外的優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說,得到後世的普遍承認。他們對於詩、賦、散文的發展,都曾作出過貢獻。

「七子」之稱,始於曹丕所著《典論?論文》:「今之文人,

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期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咸以自騁驥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1],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優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說,得到後世的普遍承認。七子中除了孔融與曹操政見不合外,其餘六家雖然各自經歷不同,但都親身受過漢末離亂之苦,後來投奔曹操,地位發生了變化,才有了安定、富貴的生活。他們多視曹操為知己,想依』賴他干一番事業。故爾他們的詩與曹氏父子有許多共同之處。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鄴(今邯鄲臨漳)中,又號「鄴中七子」。

「七子」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他們與"三曹"一起,構成建安作家的主力軍。他們對於詩、賦、散文的發展,都曾作出過貢獻。「七子」的創作各有個性,各有獨特的風貌。孔融長於奏議散文,作品體氣高妙。王粲詩、賦、散文,號稱"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強。劉楨擅長詩歌,所作氣勢高峻,格調蒼涼。陳琳、阮瑀,以章表書記聞名當時,在詩歌方面也都有一定成就,其風格的差異在於陳琳比較剛勁有力,阮瑀比較自然暢達。徐幹詩、賦皆能,文筆細膩、體氣舒緩。應瑒亦能詩、賦,其作品和諧而多文采。"七子"的創作風格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這也就是建安文學的時代風格。這種時代風格的具體內容及其形成原因,便是劉勰在《文心雕龍?時序》中所說的:「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並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

(66)竹林七賢

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輝縣、修武一帶)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謂竹林七賢。據陳寅恪先生考,西晉末年,比附內典,外書的「格義」風氣盛行,東晉初年,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於「七賢」之上,成為「竹林七賢」。「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麼「竹林」。 「竹林七賢」成名年代比「建安七子」晚一些。竹林七賢的作品基本上繼承了建安文學的精神,但由於當時的血腥統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採用比興、象徵、神話等手法,隱晦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七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態度不同於建安七子,他們大都「棄經典而尚老莊,蔑禮法而崇放達」,被道教隱宗妙真道奉祀為宗師。其中,嵇康和阮籍的成就最高。

(67) 中國十大古曲

「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夕陽簫鼓」、「漢宮秋月」、「陽春白雪」、「漁樵問答」、「胡茄十八拍」、「廣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

《高山流水》——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與吾心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生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梅花三弄》——此曲系借物詠懷,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來讚頌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曲中泛奇曲調在不同的微位上重複了三次,所以稱為「三弄」。

《春江花月夜》——原來是一首琵琶獨奏曲,又名《夕陽簫鼓》、《潯陽琵琶》、《潯陽夜月》、《潯陽曲》。後被改編成民族管弦樂曲。深為國內外聽眾珍愛。樂曲通過委婉質樸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盡情讚頌江南水鄉的風姿異態。

《漢宮秋月》——此曲有兩種較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為箏曲,另為二胡曲。《漢宮秋月》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的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

《陽春白雪》——一首廣泛流傳的優秀琵琶獨奏古曲。它以清新流暢的旋律、活潑輕快的節奏,生動表現了冬去春來,大地復甦,萬物向榮,生機勃勃的初春景象。

《漁樵問答》——此曲在歷代傳譜中有三十多種版本,有的還付歌詞。樂曲表現漁樵在青山綠水中間自得其樂的情趣。

《胡笳十八拍》——漢末,著名文學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兒蔡琰(文姬),在兵亂中被匈奴所獲,留居南匈奴與左賢王為妃,生了兩個孩子。後來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寫了一首長詩,敘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鄉別子的情懷。情緒悲涼激動,感人頗深。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該詩是她有感於胡笳的哀聲而作,所以名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鳴》。

《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傳說原是東漢末年流行於廣陵地區(即今安徽壽縣境內)的民間樂曲。現僅存古琴曲,以《神奇秘譜》載錄最早。早期並無內容記載,現多數琴家按照聶政刺韓王的民間傳說來解釋。據《琴操》中所載:聶政,戰國時期韓國人,其父為韓王鑄劍誤期而被殺。為報父仇,上泰山刻苦學琴十年之後,漆身吞炭,改變音容,返回韓國,在離宮不遠處彈琴,高超的琴藝使行人止步,牛馬停蹄。韓王得悉後,召進宮內演奏,聶政趁其不備,從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韓王。為免連累母親,便毀容自盡。

《平沙落雁》——又名《雁落平沙》或《平沙》,作者不詳。問世以後,深受琴家喜愛,廣為流傳,並有多種版本,是傳譜最多的琴曲之一。 對於曲情的理解,有描寫秋天景物的;有寓鵠鴻之志的;也有發出世事險惡,不如雁性的感慨的。音調基調靜美,靜中有動,旋律起伏,綿延不斷,優美動聽;

《十面埋伏》——傳統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陽平楚》。明《四照堂集?湯琵琶傳》中記載琵琶家湯應曾奏《楚漢》:「……兩軍決鬥是,聲動天地,屋瓦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金、劍擊聲、人馬群易聲,俄而無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凄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別姬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余騎蹂踐項王聲。使聞者始而奮,既而悲,終而涕淚之無從也,其成人如此。」所繪之情景、聲色與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

(68)我國歷史上的「十聖」

(a)酒聖

杜康(約公元前十世紀),字仲寧,白水縣康家衛(今杜康鎮)人。生卒無可考。相傳他是周朝時釀酒術的發明者。被稱作酒祖。

(b) 文聖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孔丘被後世尊稱為「文聖」,這個「文聖」的意思是文化的聖人。

(c )史聖

司馬遷(前145或前135~?)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西南)人。

(d)草聖

張旭(675-750?),字伯高,一字季明,漢族,唐朝吳(今江蘇蘇州)人。曾官常熟縣尉,金吾長史。善草書,性好酒,世稱張顛,也是「飲中八仙」之一。其草書當時與李白詩歌、裴文劍舞並稱「三絕」,詩亦別具一格,以七絕見長。與李白、賀知章等人共列飲中八仙之一。唐文宗曾下詔,以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又工詩,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傳世書跡有《肚痛帖》、《古詩四帖》等。

(e)醫聖

張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稱為醫聖。相傳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

(f)武聖

關羽(162?—220年),字雲長,本字長生[注],并州河東解縣(今山西省運城市)人,漢族。據《三國演義》描寫關羽身長九尺,《三國志》中無記載。東漢末年劉備麾下著名將領,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宋朝以後皇帝開始追封關羽,明神宗正式以"聖"字封。

(g)書聖

王羲之,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漢族,祖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會稽(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中國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

(h)畫聖

吳道子(約680~759年 )唐代畫家。畫史尊稱吳生。又名道玄。漢族,陽翟(今河南禹州)人。約生於永隆一年(680) ,卒於乾元元年(758)前後。少孤貧,初為民間畫工,年輕時即有畫名。曾任兗州瑕丘(今山東滋陽)縣尉,不久即辭職。後流落洛陽,從事壁畫創作。開元年間以善畫被召入宮廷,歷任供奉、內教博士、寧王友。曾隨張旭、賀知章學習書法,通過觀賞公孫大娘舞劍,體會用筆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鳥獸、草木、樓閣等,尤精於佛道、人物,長於壁畫創作。

(i)茶聖

陸羽(733年-804年),字鴻漸;漢族,唐朝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子,又號「茶山御史」。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聞名於世,對中國茶業和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他也很善於寫詩,但其詩作目前世上存留的並不多。他對茶葉有濃厚的興趣長期實施調查研究,熟悉茶樹栽培、育種和加工技術,並擅長品茗。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陸羽隱居江南各地,撰《茶經》三卷,成為世界上第一部茶葉著。《全唐文》有《陸羽自傳》。

(j)詩聖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杜審言父親)起由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世尊稱為「詩聖」,他的詩也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69) 天干

中國古代的一種文字計序符號,共10個字: 甲(jiǎ)、乙( 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循環使用。

(70)地支

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十二地支對應十二生肖: 子時屬鼠;丑時屬牛;寅時屬虎;卯時屬兔;辰時屬龍;巳時屬蛇; 午時屬馬;未時屬羊;申時屬猴;酉時屬雞;戌時屬狗;亥時屬豬。 十乾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也稱六十甲子,古人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叫「干支紀法」。

(71)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由12種源於自然界的動物即鼠、牛、虎、兔、蛇、馬、羊、猴、雞、狗、豬以及傳說中的龍所組成,用於記年,順序排列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在中華文化圈內被廣泛使用。有諸多描寫十二生肖的文學作品。

(72)歐美三大短篇小說家

法國的莫泊桑、俄國的契柯夫、美國的歐?亨利

(73)世界名著中四大吝嗇鬼

(a)夏洛克 (莎士比亞 《威尼斯商人》) 猶太人,高利貸者,貪婪、吝嗇、冷酷和狠毒;雖然腰纏萬貫,卻從不享用,一心想著放高利貸。極力限制女兒傑西卡與外界交往,使其帶著錢財與情人私奔;無情地虐待剋扣僕人,甚至連飯也不讓人吃飽;十分痛恨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因為他慷慨大度,樂於助人,憎惡高利貸者。

(b)阿巴貢 (法國 莫里哀 喜劇《慳吝人》, 或譯名為《吝嗇鬼》、《慳吝鬼》) 典型的守財奴、吝嗇鬼。他愛財如命,吝嗇成癖。他不僅對僕人及家人十分苛刻,甚至自己也常常餓著肚子上床,以至整夜餓得睡不著覺,便去馬棚偷吃蕎麥。他不顧兒女各有自己鍾情的對象,執意要兒子娶有錢的寡婦,要女兒嫁有錢的老爺。當他處心積慮掩埋在花園裡的錢被人取走後,他呼天搶地,痛不欲生,活畫出一個視錢如命的守財奴形象。

葛朗台 (法國 巴爾扎克 長篇小說《守財奴》, 原譯名為《歐也妮?葛朗台》) 「守財奴」,即看守財產的奴隸,人本應是財產的主人,是財富的支配者,可是葛朗台卻成了守財奴,「看到金子,佔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執著狂」,金錢已經使他異化。他為了財產竟逼走侄兒,折磨死妻子,剝奪獨生女對母親遺產的繼承權,不許女兒戀愛,斷送她一生的幸福。作者通過葛朗台一生的描寫,深刻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係。

(d)潑留希金 (俄國作家 果戈里 長篇小說《死魂靈》) 俄國沒落地主的典型,是俄國封建社會行將滅亡的縮影。雖然貪婪吝嗇與葛朗台不相上下,但腐朽沒落則是潑留希金的個性。

四大吝嗇鬼,產生在三個國家,出自四位名家之手,涉及幾個世紀的社會生存,從一個角度概括歐洲四百年來歷史發展的進程。從創作的時間上說,潑溜希金出現最晚,《死魂靈》寫成於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但從人物形象的階級意識上說,潑留希金應列為最早,他是前蘇聯封建農奴制下的地主。夏洛克排行第二,他是十六世紀,即封建社會解體,資本原始積累初期舊式的高利貸者。阿巴公算作老三,他是十七世紀法國資本主義發展時期的資產者,葛朗台成了老四,他是十九世紀法蘭西革命動蕩時期投機致富的資產階級暴發戶。

《威尼斯商人》成功塑造了夏洛克這個貪婪、陰險、兇殘的吝嗇鬼形象。夏是個資產階級高利貸者,為了達到賺更多錢的目的,在威尼斯法庭上,他凶相畢露,"我向他要求的這一磅肉,是?出了很大的代價買來的,它是屬於我的,我一定要把它拿到手裡。"象一切吝嗇鬼一樣,貪婪是其共性。夏洛克之所以拒絕兩倍乃至三倍借款的還款,而堅持按約從安胸口割下一磅肉,是因為安借錢給人時不收利息,影響了夏的高利貸行業,所以他要藉機報復,致安於死地,好使自己的高利貸行業暢行無阻,從而聚斂更多的財富。夏作為典型的吝嗇鬼形象,其個性是陰險兇殘,當法庭調解讓借款人安出兩倍甚至三倍的錢償還他時,夏險惡的說:"即使這六千塊錢中間的每一塊錢都可以分作六份,每一份都可以變成一塊錢,我也不要它們,我只要照約處罰。"說著便在自己的鞋口上磨刀,時刻準備從安東尼奧胸口上割下一磅肉,兇殘地致安東尼奧於死地,而且一味固執,沒有絲毫的同情憐憫。這就是夏不同於其他吝嗇鬼的個性。

作為吝嗇鬼,夏和葛雖個性不同,但都有貪婪吝嗇的共性,都是處心積慮地聚斂財富的資產階級代表。而潑留希金則是俄國沒落地主的典型,是封建社會行將滅亡的縮影。雖然貪婪吝嗇三者如一,但腐朽沒落則是潑的個性。他實為富豪卻形似乞丐,這個地主蓄有一千以上的死魂靈,要尋出第二個在他的倉庫里有這麼多的麥子麥粉和農產物,在堆房燥房和棧房裡也充塞著尼絨和麻布、生熟羊皮、乾魚以及各種蔬菜和果子的人來就不大容易,然而他本人的吃穿用度卻極端寒傖。衣服很象一件婦人的家常衫子,且沾滿了麵粉,後背還有一個大窟窿。頭上戴的帽子,正如村婦所戴的,頸子上也圍著一種莫名其妙的東西,是舊襪子?腰帶還是繃帶?不能斷定。但決不是圍巾。他的住室,如果沒有桌子上的一頂破舊睡帽作證,是誰也不相信這房子里住著活人的。他的屋子裡放著"一個裝些紅色液體,內浮三個蒼蠅,上蓋一張信紙的酒杯......一把發黃的牙刷,大約還在法國人攻入莫斯科之前,它的主人曾經刷過牙的"。潑留希金雖家存萬貫,但對自己尚且如此吝嗇。對他人就可想而知了。女兒成婚,他只送一樣禮物——詛咒;兒子從部隊來信討錢做衣服也碰了一鼻子灰,除了送他一些詛咒外,從此與兒子不再相關,而且連他的死活也毫不在意。他的糧堆和草堆都變成了真正的糞堆,只差還沒人在這上面種白菜;地窖里的麵粉硬得象石頭一樣,只好用斧頭壁下來......潑留希金已經不大明白自己有些什麼了,然而他還沒有夠,每天每天聚斂財富,而且經他走過的路,就用不著打掃,甚至偷別人的東西。這就是潑留希金的所作所為。

莫里哀是十七世紀法國古典主義喜劇大師,他的創作對一切不合理性的社會導惡現象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吝嗇鬼》的情節從古羅馬作家普勞圖斯的《一壇金子》脫胎而來 。主人公阿巴貢是個典型的守財奴、吝嗇鬼。他愛財如命,吝嗇成癖。他不僅對僕人及家人十分苛刻,甚至自己也常常餓著肚子上床,以至半夜餓得睡不著覺,便去馬棚偷吃蕎麥。他不顧兒女各有自己鍾情的對象,執意要兒子聚有錢的寡婦,要女兒嫁有錢的老爺。當他處心積慮掩埋在花園裡的錢被人取走後,他呼天搶地,痛不欲生,活畫出一個視錢如命的守財奴形象。

(74)怎樣辨別古代詩歌體裁

不可不知的古代文化常識

一、古代詩歌的分類

古代詩歌包括詩、詞、曲。

1.從詩歌的形式可分為:

①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②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

③詞,又稱為詩餘、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闕、上闕、上片,第二段叫後闕、下闕、下片。

④曲,又稱為詞餘、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於金,興盛於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套數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

2.從詩歌的題材可分為:

①寫景抒情詩,歌詠山水名勝、描寫自然景色的抒情詩歌。古代有些詩人由於不滿現實,常寄情于山水,通過描繪江湖風光、自然風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這類詩常將要抒發的情感寄寓在後描寫的景物之中,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寓情於景。其風格清新自然。

②詠物言志詩,詩人對所詠之物的外形、特點、神韻、品格進行描摹,以寄託詩人自己的感情,表達詩人的精神、品質或理想。

③即事感懷詩,因一事由而引發詩人的感慨,如懷親、思鄉、念友等。

④懷古詠史詩,以歷史典故為題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諷今,或抒發滄桑變化的感慨。

⑤邊塞征戰詩,描寫邊塞風光和戍邊將士的軍旅生活,或抒發們樂觀豪邁或相思離愁的情感,風格悲壯宏渾,筆勢豪放。

二、古代詩歌的發展歷史

1.中國古典詩歌最早起源於民歌,勞動創造了詩歌。《詩經》是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它收錄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作品305篇,也被稱為「詩三百」。《詩經》按內容分為風、雅、頌,其中「風」為民歌,是其中的精華部分。《詩經》的主要表現手法是賦、比、興。有人將「風、雅、頌、賦、比、興」歸納為《詩經》六義。《詩經》是我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

2.在戰國時期,出現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文人詩人和他在楚歌的基礎上創製的詩體,這就是屈原和楚辭。因楚辭的代表作是《離騷》,故楚辭也被稱為騷體詩。楚辭的特點:句子長短不一,形式靈活,多用「兮」字。「騷」還常與《詩經》中的「風」並稱為「風騷」,常用來代稱文學作品,或代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創作傳統。

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第一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開創了我國詩歌浪漫主義的先河。《離騷》是其代表作。《離騷》是現存我國古代最長的一首政治抒情詩,也是一首浪漫主義的傑作。其作品還有《九歌》(九為虛數,共十一篇)《天問》《九章》(九為實指)等。

3.代表兩漢詩歌的最高成就為樂府詩。樂府,最先是指漢朝的音樂機關,主要任務是搜集歌辭,訓練樂工。魏晉六朝將樂府所唱的詩叫「樂府」,於是樂府由官府名稱演變成一種帶音樂性詩體的名稱。漢樂府最基本的藝術特色是敘事性。代表作《孔雀東南飛》。

《孔雀東南飛》是現存古代最早最長的一首敘事詩,是漢樂府民歌發展的最高峰。它與北朝的民歌《木蘭辭》並稱為「樂府雙璧」。《孔雀東南飛》選自南朝徐陵所編的《玉台新詠》,《木蘭辭》選自宋郭茂倩編輯的《樂府詩集》。

4.魏晉時期,文人五言詩開始興盛。其代表是以三曹為代表的建安詩人及晉朝的陶淵明。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謚號靖節先生,被詩論家稱為「田園詩人」或「隱逸詩人」。《古詩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詩的代表,標誌著五言詩由產生髮展到最終的成熟,它以怨而不怒的態度、形象的語言、比興手法形成獨特的含蓄的風格,對後世的抒情詩有直接的影響。

5.唐詩是我國古代詩歌的最高峰。李白、杜甫分別代表了我國古典詩歌中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最高成就,被譽為唐詩的「雙子星座」。李白有「詩仙」美稱,其詩清新飄逸。杜甫有「詩聖」之稱,其詩沉鬱頓挫,有「詩史」之稱,如「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白居易是唐朝的又一著名詩人,號香山居士,其文學主張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他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

唐代的著名詩派有山水田園詩派和邊塞詩派。山水田園詩派以標舉隱逸,寄情山水,歌詠田園生活為其特徵。代表作家有王(維)孟(浩然)。邊塞詩派其作品多描寫塞外奇異風光,抒寫將士樂觀豪邁精神及在征戎生活中的複雜矛盾情感。詩風奔放昂揚。代表作家高(適)岑(參)。

6.詞產生於晚唐,興盛於宋。宋代的詞從風格上看,豪放派最傑出的代表是辛(棄疾)蘇(軾);婉約派的代表是姜(夔)柳(永)、李清照。

7.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是金、元兩代興起、由「詞」蛻化出來的一種歌曲,體式與詞相近,較為自由,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地使用口語。散曲有小令和套數兩種形式。小令只用一曲,套數則合一個曲調中許多曲子為一套。套數也叫套曲,是戲曲或散曲中連貫成套的曲子。它少則兩曲,多則二十曲,沒有定數限制。每一套數都以第一曲的曲牌作全套的曲牌名。

謝謝您的閱讀

版權聲明:

圖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注重分享,版權歸原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梅煮酒論國學 的精彩文章:

55則流傳千古的俗語,句句含大智慧,教給孩子,人生格局大不同
中國歷史上六個著名的勤勉讀書典故,和孩子一起讀一讀,學一學

TAG:青梅煮酒論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