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致敬偉大|「干驚天動地的事,做隱姓埋名的人」

致敬偉大|「干驚天動地的事,做隱姓埋名的人」

致敬偉大|「干驚天動地的事,做隱姓埋名的人」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1978—2018,

我們用一次慶祝大會銘記奮鬥史。

40年,一個國家的偉大覺醒;

100名改革先鋒,千千萬萬追夢人的縮影。

大國重器和尖端技術要掌握在自己手裡,

離不開默默奉獻的科學家們。

改革開放40周年,

他們的故事值得銘記。

致敬偉大|「干驚天動地的事,做隱姓埋名的人」

致敬偉大|「干驚天動地的事,做隱姓埋名的人」

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于敏

人的名字,

早晚是要沒有的,

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

人生足矣!

他的名字曾是絕密;

生於1926年,畢業於北大物理系,被公認為難得一遇的人才;

研製氫彈過程中,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1999年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最愛看《三國演義》,「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是他的座右銘。

致敬偉大|「干驚天動地的事,做隱姓埋名的人」

1961年1月12日,正當于敏在原子核理論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時,錢三強找他談話,秘密交給他氫彈理論探索的任務。如果接受任務,意味著他必須放棄持續了十年的原子核研究,在一個基本不了解的領域重新開始研究。但是于敏想都沒想就接受了這個任務。

從那一天起,他開始了長達28年的隱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才解密,連妻子都不知道他的工作是什麼。

在氫彈研究工作取得突破之後,于敏帶領團隊乘勝又干成幾件事——突破了核武器小型化、中子彈技術,為我國核武器發展戰略和國防高技術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於家客廳高懸一副字:「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他婉拒「氫彈之父」的稱謂,他說這是集體的功勞。

致敬偉大|「干驚天動地的事,做隱姓埋名的人」

航天科技事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孫家棟

國家需要,我就去做。

他是風雲二號衛星工程總設計師,北斗二號衛星工程和中國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重大專項高級顧問;

從事航天工作60多年,主持研製了45顆衛星;

月球探測工程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擔任月球探測一期工程的總設計師,樹立了我國航天史上新的里程碑;

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每次離家時,都畫張妻子的鞋樣帶在身邊,給妻子買鞋作為禮物。

致敬偉大|「干驚天動地的事,做隱姓埋名的人」

1974年11月5日,我國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發射在即,離點火還剩十幾秒時,衛星卻沒有收到「成功轉內電」的信號,這意味著火箭送上太空的只是一個毫無用途的鐵疙瘩。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孫家棟大喊一聲:「停止發射!」發射程序戛然而止,現場人員檢查並排除了故障原因,孫家棟卻由於神經高度緊張昏厥過去。

2004年,我國正式啟動探月工程,75歲高齡的孫家棟再次披掛上陣,擔任總設計師。2007年是嫦娥一號衛星發射升空的關鍵性一年,年近80歲的孫家棟多次進入發射場,在發射現場指導了多次衛星發射任務。

嫦娥一號衛星順利完成環繞月球的那一刻,電視里有一個鏡頭:航天飛行指揮控制中心內,人們歡呼擁抱。孫家棟卻走到一個僻靜角落,背過身子,偷偷擦眼淚。

如今,耄耋之年的孫家棟仍堅守在航天一線,書寫著自己的航天傳奇。

致敬偉大|「干驚天動地的事,做隱姓埋名的人」

「中國天眼」的主要發起者和奠基人

南仁東

這個東西,

如果有一點瑕疵,

我們就對不起國家。

他被譽為「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之父」;

「天眼」英文全稱為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縮寫為FAST工程,也代表著他急切的心情;

從選址,到立項,再到建成,二十多年他親力親為,堅守在一線;

2017年9月病逝,同年11月被追授「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2018年10月15日,國際永久編號為「79694」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為「南仁東星」。

致敬偉大|「干驚天動地的事,做隱姓埋名的人」

1993年,日本東京召開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大會。科學家提出要建設下一代射電望遠鏡,為10年、20年後的射電天文學發展做打算。時任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長的南仁東則和幾位同仁提出一個大膽的方案——在中國建造直徑500米、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當時,中國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口徑只有不到30米。

從1994年到2005年,南仁東走遍了貴州大山裡的上百個窪地。亂石密布的喀斯特石山裡,沒有路,只能從石頭縫間的灌木叢中,深一腳、淺一腳地挪過去。2006年,他終於找到了心目中的最佳建設地。

2007年,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終於正式立項。南仁東更拚命了。當FAST工程進入衝刺階段時,他被診斷出患有肺癌,但他仍時常出現在貴州山區的工程現場。他生命的最後二十多年,全部給了FAST。

2016年7月,FAST工程主體工程建設完工後,他寫了這樣一首詩表達自己激動的心情:

美麗的宇宙太空

以它的神秘和絢麗,

召喚我們踏過平庸,

進入它無垠的廣袤。

致敬偉大|「干驚天動地的事,做隱姓埋名的人」

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

袁隆平

中國人飯碗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

他致力於雜交水稻研究,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

截至2017年,雜交水稻在我國已累計推廣超90億畝,共增產稻穀6000多億公斤;

他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國,傳授雜交水稻技術以幫助他們克服糧食短缺和飢餓問題;

生活節儉,戴100元6根的領帶,出行只肯坐經濟艙;

國家獎勵給他的「豪宅」,被他變成了辦公室和研究所。

致敬偉大|「干驚天動地的事,做隱姓埋名的人」

袁隆平小時候經歷過飢餓,下決心一定要投身糧食增產研究。1963年,他發現水稻中雜交組合的優勢現象,認定利用這一優勢是提高水稻產量的重要途徑,萌生了培育雜交水稻的強烈念頭。

剛做雜交水稻時,他就被人揶揄理論不對;後來,他遭遇過秧苗全部被毀;尋找雄蕊敗育野生稻的10年里,他不斷被潑冷水……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在經費短缺的情況下堅持做實驗,再多的困難和非議也不能澆滅他的雜交水稻夢。

1988年往後,關於雜交水稻的各種爭議從未間斷,袁隆平始終只用一個方法應對爭議——下田實踐。他一直信奉一句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現年88歲的袁隆平在昨天出席第三屆國際海水稻論壇時表示,通過8到10年的努力,全國發展到1億畝耐鹽鹼的品種,一年可增產300億公斤糧食,可多養活8000萬人口。

他說自己還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水稻長得有高粱那麼高、子粒有花生米那麼大;另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全世界水稻田有1.6億萬公頃,如果有一半種上了雜交稻,每公頃增產2噸,可增產糧食1.6億萬噸,可以多養活5億人口。

致敬偉大|「干驚天動地的事,做隱姓埋名的人」

中醫藥科技創新的優秀代表

屠呦呦

這不僅是授予我個人的榮譽,

也是對全體中國科學家團隊的嘉獎和鼓勵。

她創造性地研製出抗瘧新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獲得對瘧原蟲100%的抑制率;

被稱為「三無」科學家,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

曾在研發過程中親自試藥;

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致敬偉大|「干驚天動地的事,做隱姓埋名的人」

上世紀六十年代,瘧疾流行,當時在中醫研究院工作的屠呦呦,從此投入了這場抗瘧之戰。

她堅持從中醫的研究經典中尋找靈感,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整理出了640個藥方,挨個嘗試其有效性。一次偶然的嘗試,屠呦呦發現,用青蒿提取藥物治療瘧疾,藥效可以有68%,然而實驗後卻發現效果很差。她在《肘後備急方》中找到靈感,改用乙醚來提取青蒿素,立馬就抓住了要害。

屠呦呦和她的團隊迅速剔除提取物中的有害成分,製成藥物,開展了動物實驗。因為個別動物出現了肝臟損傷,青蒿素到底適不適合人類服用,團隊出現了爭議。為了爭取寶貴的實驗時間,屠呦呦主動提出,自己和團隊里的另外兩名成員一起,親自試藥,最終驗證了藥物對人體是無毒害的。

1972年屠呦呦發現的青蒿提取物在臨床中治癒了30例瘧疾患者,隨後,團隊又迅速完成了青蒿乙醚提取物有效成分的純化與分離工作,青蒿素從此誕生。

如今,屠呦呦和她的團隊仍在繼續青蒿素的深入研究。

致敬偉大|「干驚天動地的事,做隱姓埋名的人」

以科學的名義,致敬民族脊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活周刊 的精彩文章:

與心愛之人攜手心愛之物的這個人,一聽名字就把人逗樂了
書的N次方|我想要一朵雪花,你卻給了我整個銀色的世界

TAG: 生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