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答好人民群眾關切的四道「必答題」:2018聚焦教育熱點難點問題綜述

答好人民群眾關切的四道「必答題」:2018聚焦教育熱點難點問題綜述

答好人民群眾關切的四道「必答題」

——二○一八年聚焦教育熱點難點問題綜述

答好人民群眾關切的四道「必答題」:2018聚焦教育熱點難點問題綜述

每到歲末,中央都會召開一次高級別經濟工作會議。這個會議將研判當前經濟形勢、定調第二年經濟政策,2017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破天荒、頭一回針對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對教育提出四道「必答題」:著力解決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重、「擇校熱」、「大班額」等突出問題,解決好嬰幼兒照護和兒童早期教育服務問題。

一年來,向「減負」攻堅,給擇校「降溫」,為班額「消腫」,幼有所育邁向公益普惠,這些群眾關切的問題得到了切實有效解決。

答好人民群眾關切的四道「必答題」:2018聚焦教育熱點難點問題綜述

打好減負組合拳,課外「降溫」校內「升溫」

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課外負擔既是個新問題,也是個老問題,由於問題複雜、涉及面廣,雖然「人人喊打」,但問題始終懸而未決。

今年2月以來,教育部會同有關部門先後印發《關於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關於健全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整改若干工作機制的通知》等,拉開了「減負」攻堅的序幕。

按「標本兼治、內外聯動、堵疏結合、積極穩妥」的總體思路,教育部門加強與市場監管、民政、人社、應急管理等部門的協調,通過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清理規範競賽活動、落實課後服務、提高學校教學質量等系列舉措,持續推進改革。

4月底前,全國各省份均出台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方案,明確了專項治理的時間表、路線圖,全面開展「拉網式」摸底排查,邊摸排邊整改。校外培訓機構存在的安全隱患、無證無照、「超綱教學」等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開始「降溫」。

8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這是我國第一個國家層面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系統性文件,為治理校外培訓機構、構建長效管理機制指明了方向。

截至12月12日,全國共摸排40萬所校外培訓機構,發現存在問題機構27.3萬所,已整改24.8萬所,整改完成率達90%。廣東、西藏、廣西等14地整改完成率達到95%,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同時,全國統一的集規範、監管、舉報、服務於一體的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機構管理服務平台已上線,將陸續公布校外培訓機構黑白名單等信息。校外培訓機構正在走上制度化、規範化管理軌道,成為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

為減輕中小學生參加競賽活動產生的負擔,2月,教育部發出公告,對規範競賽管理提出了明確管理許可權、重新登記核准、嚴格組織實施等六方面舉措,查處一批違規競賽活動。為進一步建立長效機制,9月,教育部印發《關於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管理辦法(試行)》,對競賽的申報、認定、舉辦和日常監管作出詳細規定。當前,教育部正在進行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的清理認定工作。

提高學校教育質量,解決「三點半難題」,讓學生在學校「吃飽吃好」,是減負的根本。推動各地健全經費保障機制,完善教師激勵政策,豐富課後服務內容……一年來,在這場與校外培訓機構的角力中,學校教育逐漸佔了上風。

據統計,北京、浙江等13個省份已出台課後服務實施辦法;南京、杭州等18個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印發了具體實施意見;北京、天津、濟南等城市已基本實現城區小學課後服務全覆蓋;24個大城市近七成小學開展了課後服務。

為全面提高學校教學質量,教育部研究制定了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以及關於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有關意見,積極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努力在發展素質教育上取得新突破,切實提高中小學校育人水平。

堅決遏制「擇校熱」,多措並舉讓每個孩子「上好學」

「原想今年招400名學生就是突破,沒想到網上報名爆滿,超過800人,我辦學的信心更足了。」今年招生季,陝西省延安市寶塔區第五中學校長李培忠欣喜地說,儘管學校設計了12個班660個學位,但往年招生情況最好時也才招了230名學生,今年初一生源的數量和質量都有很大的飛躍。

改變源自今年延安中小學招生入學制度改革。根據《延安市2018年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實施意見》,義務教育招生工作嚴格實行「屬地管理、以縣為主、劃片招生、就近入學」,並以此作為解決大班額、擇校熱等教育突出問題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保障學位供給,規範招生入學秩序,推動教育均衡發展。

這是過去一年來各地把群眾身邊的學校辦好、辦得有特色的一個小小切面。事實上,經過綜合治理、綜合施策,全國24個大城市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比例達到98%。

為給擇校熱降溫,教育部痛下決心,採取多項措施,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配套政策。在前幾年推進重點大城市免試就近入學基礎上,積極穩妥推進所有地市、縣(區)免試就近入學政策全覆蓋。對熱點公辦學校實行多校劃片、隨機派位入學。

北京作為曾經擇校問題嚴重的熱點城市,其免試就近入學具有政策的標杆意義。「今年北京100%的公辦小學和初中劃片就近入學,小學和初中就近入學比例分別保持在99%和96%以上。」北京市教委副巡視員馮洪榮介紹說。

實際上,北京市每一個百分點的進步都來之不易。2014年取消共建入學,2017年取消推優入學,2018年各區招收特長生比例嚴格控制在本區初中招生計劃的4%以內,2019年將取消特長生招生。城六區逐步降低公辦學校寄宿招生數量和比例,到2020年寄宿招生將實行登記派位入學。

擇校熱的根源是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與人民群眾教育需求之間的矛盾。曾經每年招生,名校「撐不下」、普通學校「吃不飽」的現象在南京城區也時有發生。

與其他地方「輸血」式補強薄弱學校的老路子不同,南京探索建立了區域「以學定教、有效教學」的新模式。從關注「優分人數」向關注合格率、低分率、均分轉變,重點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教師教學有效性,變「輸血」為「造血」。

如今,各地廣泛採取集團化辦學、強校帶弱校方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普遍將50%以上的優質高中招生指標分配至區域內初中,擴大薄弱初中和農村初中學生升學機會。實行均衡編班,合理配置班級生源、師資,避免擇班、擇師問題。

第三方評估機構對10個大城市2萬名學生和7萬名新生家長的調查顯示,97.5%的新入學學生對就讀學校表示滿意,83%的家長認為近兩年當地招生入學工作有明顯改進,突出感受是入學機會更加公平,跨區域擇校、「共建生」擇校、擇校亂收費、無學籍招生等突出問題得到有效遏制,人民群眾對招生入學工作滿意度進一步提升、獲得感進一步增強。

破題「城擠鄉弱」,大班額迎10年來最大降幅

河南義務教育學校數、在校生數均佔全國總數的近十分之一,由於城鎮化快速發展,大班額問題在2013年達到最高峰。

2014年以來,河南投入448億元,完成新建、改擴建學校3539所,新增校舍面積2179萬平方米,新增學位232萬個,同時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全面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辦學條件,讓農村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緩解了城鎮學校入學壓力。截至今年10月,河南大班額、超大班額分別比2013年減少了3.51萬個和2.62萬個。

河南省擴充城鎮義務教育資源的做法,是我國消除大班額、促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的縮影。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消除義務教育大班額問題,提出「到2018年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額,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額」的總體要求,各省份分別提出了工作目標任務,並指導各地以縣為單位制定了消除大班額專項規劃。

今年,化解大班額取得顯著成效,截至10月底,義務教育大班額比例為8.1%,超大班額比例為1.2%。大班額、超大班額數量比2017年減少了18.9%和48.7%,再次刷新紀錄,成為近10年來最大的降幅。教育部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年底基本消除超大班額的目標將如期實現。

控制大班額首先要把好源頭關。今年2月,教育部在招生入學工作通知中明確要求,普通中小學起始年級按照不超過國家規定班額標準招生,嚴格控制存在大班額、大校額學校的招生計劃,防止產生新的大班額。

為強化重點幫扶,今年,教育部會同財政部、發改委實施了「全面改薄」、教育現代化推進工程項目,重點支持中西部困難地區新建、改擴建義務教育學校,促進地方合理布局學校,增加學位資源供給。

為使化解大班額工作切實推進,教育部加大了督查力度。上半年和下半年,分省份組織了兩次以消除大班額為重點內容的專項督查,督促大班額突出的13個省份加大工作力度。同時向各省份通報2017年各地消除大班額工作進展情況,對工作進展緩慢、工作任務較重的5省1市進行約談,督促落實消除大班額任務。

曾因大班額、大校額現象突出,在2017年被國家教育督導檢查組點名的河北涿州市,投資近30億元,新建、改擴建學校9所,今年秋季開學,新增的9000個小學學位、3300個初中學位,讓城區義務教育階段大班額問題徹底解決。

消除大班額的實質在於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一方面要有序擴大城鎮學校的學位供給;另一方面要加強農村學校辦學水平,提高鄉村教育質量,增加吸引力,穩定鄉村生源。

今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指導意見》,聚焦基層學校最迫切需求,提出改善辦學條件、強化師資建設等六方面措施,成為加強鄉村「兩類學校」的重要抓手。

為確保如期平穩實現消除大班額工作目標,下一步,教育部將加大對大班額問題嚴重的貧困縣支持力度,加快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補齊鄉村教育短板。

幼有所育,軟硬並舉啃下最硬「骨頭」

下午4點,孩子們在教師的帶領下,在戶外做著蛙跳遊戲。教室里,一邊,木偶劇在上演;另一邊,小朋友們拿著縮小版非洲鼓,跟著節拍演奏,一片生機勃勃。這裡是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佳樂幼兒園,一家普惠性民辦園。

4年前,懷著做一個「吃螃蟹的人」的想法,張荷梅投資了這家幼兒園。幼兒園從最初的青澀,走向活力四射,從當初要大聲吆喝、賣力宣傳,到如今成為市一類幼兒園、周邊小區家長們競相選擇,張荷梅頗感自豪。在她看來,關鍵原因,在於歷下區政府對於普惠性民辦園的大力支持。

自2011年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實施以來,公辦園、小區配套園、普惠性民辦園,一直是山東學前教育發力的重點。今年5月,山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全省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90%、普惠率達到80%的目標。

今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若干意見》發布。《意見》既注重「硬體」建設,強化學前教育的規劃和投入,也注重「軟體」建設,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既注重治標,破解制約學前教育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也強調治本,補齊制度短板,推進學前教育立法;既鼓勵引導規範社會力量辦園,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也遏制過度逐利行為,分類治理無證辦園……緊扣老百姓的關切,為從根本上破解「入園難」「入園貴」提供了有力保障。

9月開學季,走進陝西省西安市鄠邑區第二幼兒園,寬闊的操場上,孩子們正開心地嬉鬧。「如今,農村孩子也能像城裡孩子一樣,享受優質的學前教育。」鄠邑區教育局局長靳林林說。

而在7年前,這裡卻是另一番景象:全區公辦幼兒園僅一所,每逢開學季,「入園難」是家長們最頭疼的問題。

鄠邑區的跨越,是陝西學前教育飛速發展的縮影。「一方面,建設公辦幼兒園,尤以鄉鎮空白點、移民搬遷區、留守兒童集中區等為重點。」陝西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另一方面,鼓勵社會參與,扶持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發展。」

在各地努力下,近年來,我國學前教育資源迅速擴大,普及水平大幅提升,到2017年全國幼兒園共有25.5萬所,在園幼兒4600萬人,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79.6%,比2012年提高了15.1個百分點,「入園難」問題得到有效緩解。

依據《意見》,到2020年,學前三年毛入園率要達到85%、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80%。同時,要逐步提高公辦園在園幼兒佔比,到2020年全國原則上達到50%。「我們未來工作的著力點、工作的難點是怎麼提高普惠性資源的覆蓋率,提高普惠水平。」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說。

為此,教育部提出雙線提高的思路,一方面要提高公辦園在園幼兒的比例;另一方面要提高普惠性民辦園的比例,兩條腿走路,尤其要把公辦園的比例提高。

近年來,各地為推動學前教育發展做了許多探索,也取得了較好成效。山東擴增資源總量,將學前教育工作成效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強化各級政府主體責任。貴州拓寬用人渠道,省政府規定每年新增公辦幼兒專任教師5000人,各地竭盡全力打通事業編製通道向學前教育傾斜。作者:本報記者 劉博智 王家源

《中國教育報》2018年12月20日第1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中國未來學校2.0概念框架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