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保精先斷欲,去火先靜神!古人這麼說有何用意?

保精先斷欲,去火先靜神!古人這麼說有何用意?

(本文為「文君然文化工作室」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與應用!)

本文理論依據:《醫述·水火》、《中醫基礎理論》、《中國養生學》

列位看官,今天這篇文說,咱們來聊一句話。這句話,在中醫養生學裡面比較有名氣,流傳甚廣,這便是「保精先斷欲,去火先靜神」。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要想保養腎精以及一身之精,就要盡量減少慾望。要想讓自己不上火,不受邪火之困擾,就要先把心神靜下來。

這句話的原型,見《醫述·水火》之中。古人在這裡說:「神靜則心火自降,欲斷則腎水自升」。

先來說說「保精先斷欲」的道理。

對於此類的古訓,有一些看官可能要持反對的態度了。為什麼呢?很簡單——人活著,哪能沒有慾望呢?人有慾望,是再正常不過的了。這個話,您說對了。人死了,就沒有慾望。任何沒有生命的事物,都沒有慾望。因為什麼?因為慾望的形成,本身就是臟腑機能氣化運轉的體現。從中醫藏象理論的角度出發,人的情感和慾望,無不是臟腑功能之體現,集中作用於心而來。沒有臟腑的功能支持,就沒有慾望。

接下來的問題是,臟腑功能的正常運轉,靠什麼?靠臟腑之精。在以前的文說中,本訂閱號反覆提及,五臟各有其精。五臟之精,一部分源於先天腎精的滋養,一部分源於後天水谷精微的滋養。臟腑精氣的充盈,必然產生不同的情志和慾望。而慾望一旦過了頭,就是必然消耗臟腑之精。消耗的結果,就是先天腎精補之不及,以及臟腑沒有多餘的精氣,還納於腎。於是,我們人體的精,無論是先天之精,還是後天之精,都要被不可避免地消耗了。

所以說,對於保養精氣而言,務必舍斷那些不必要的慾望。這裡,包括對異性的慾望,對權位的慾望,對金錢的慾望等等。慾望少了,可以保養精氣。

再說說「去火先靜神」。

看官須知,中醫理論中的這個「神」,往往要指咱們的心神。心神是什麼?是主管人神志、情緒、認知的「大主」。心神對人體內臟腑的運轉、氣血的運行,有著不可替代的協調、統籌之能。正因為心神對全身的重要統帥作用,所以《靈樞》才說心神是「五臟六腑之大主」。

那麼,心神和上火之間,什麼關係呢?我們知道,火,無論是實火還是虛火,皆是臟腑氣血陰陽不順調的表現。同時,心火又通過擾亂心神,對其他邪火起到促進和影響的作用。這就意味著,心神安靜,會令心火自降,也會讓臟腑氣機條達,就會從根源上避免上火這件事的產生。肝火也好,肺火也罷,胃火也算在內,無不可通過安養心神來進行調節。這是心神的在人體中的獨特地位所決定的。

所以說,人要想不上火,就要安養心神。尤其是腎中相火,要想不妄動,就必須令心神安定,如此才能平相火。

保精先斷欲,去火先靜神。這十個字,看似玄妙,實際上很有道理。古人所謂的養「精神」,其含義,從這裡可見一斑。

道理說到這,看官可能會問了——明白了這一番由來,具體會有什麼用處呢?

用處很多。比如說許多男性朋友可能遇到的常見生殖功能障礙,早泄,就是可以通過這一番道理,來領悟調治之道。

這個早泄的形成,原因雖然多種多樣,但裡面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一條,就是心腎不交,即所謂腎陰不足,心火亢盛。具體來講,腎水不能上濟心火,使得腎中相火偏亢,同時腎水不能上輸於心,使得心火偏亢。心火旺,又灼傷腎陰,令腎陰進一步虧虛。究其病因,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患者慾念太多,尤其是對男女之欲,縱而不收,不知保養,使得腎中陰精虧傷,而腎陰不足,同時又令心神不安,以至於心火起,引虛火四起。這樣的人, 是最需要「保精先斷欲,去火先靜神」這十二個字,來好好體悟的。其表現,就是陽強易動,多欲多念,不能自持,同時耳鳴腰酸、潮熱盜汗、早泄、虛煩不眠、五心煩熱、便干口乾、舌紅少苔。

這個時候怎麼辦?除了要節慾、靜神之外(這是基礎調治手段),可以適當利用方葯。藥用熟地24克,山萸肉、干山藥各12克,澤瀉、牡丹皮、茯苓各6克,黃柏、知母各6克。這裡面,知母和黃柏滅腎中相火。熟地、山萸肉和山藥滋補陰精,再令丹皮、茯苓、澤瀉以泄濁,令所補之陰精得以暢達於體內。這就是去虛火,養真陰的一種方法。此外,亦可藥用黃連12克,黃芩6克,芍藥6克,雞子黃2枚,阿膠9克。此法,黃連和黃芩去心火,芍藥和阿膠養陰血,令雞子黃定心養神,心腎雙補,如此則可以改善陰虛火旺、心腎不交的局面。

總而言之,保精先斷欲,去火先靜神,這十個字,有著廣泛而深刻的意義。不僅是在中醫男科領域,在很多領域,都有其指導意義。我們為您詳述如此,您領悟幾分呢?

全文完。您意下如何?請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幫你學中醫 的精彩文章:

腦血管變硬17個信號:在身上劃一道就看出來了
男子如何感知腎陽升起?就在夜半子時!只需用好三個穴位

TAG:幫你學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