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窮則戰術操作,達則給老子轟

窮則戰術操作,達則給老子轟

原標題:窮則戰術操作,達則給老子轟


關於上一篇介紹單兵戰術的文章,各位看的還是不過(明)癮(白)。特別是有些觀眾在問,為什麼會同時存在集團衝鋒和散兵線穿插這樣互相矛盾的東西。


嘛,本身戰術操作就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問題,要結合戰場環境和手上兵員素質具體實施,就好像你不能要求十八世紀的法軍打大迂迴穿插一樣,手上火力本身就不足的情況下還要分兵的話,面對集群作戰的敵軍很容易就被重兵合圍然後吃掉了。


順帶就是,在那個通信靠吼的年代,呈散兵線推進是訓練有素的精兵的專利。


排隊槍斃不是笨,是時代所限


既然都說到了要結合戰場環境,這一篇的話,我們就結合志願軍當年的一些經典戰例,來講一講對應環境下的戰術操作應該怎麼打——對,我要講陣地戰了。


·美軍不等於美械國軍


長津湖一戰,因地處咸鏡北道南部,在外網也被稱作「咸南戰役」(好難聽的名字)。


此戰是志願軍入朝參戰的第一次大規模戰役行動,同時,也是中國軍隊和現代化軍隊的第一次正式交戰。



長津湖戰役時被擊毀的美軍坦克


很多研究朝鮮戰役的專家認為,九兵團在長津湖戰役的失利,一部分來自於惡劣天氣的影響——極寒天氣加上保暖措施不足,帶來大範圍的非戰鬥減員。


另一部分則來自於對美軍的認知不足。


解放戰爭,三年時間,特別是解放軍轉入戰略反攻階段後,美械蔣軍(這時候的蔣軍已經對不起國軍這個名頭了,故而區分開)在解放軍摧枯拉朽般的碾壓打擊中土崩瓦解。

赴朝參戰的指戰員們大部分會形成一種慣性思維——美械也不過如此,沒什麼了不起的。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志願軍極其慎重,特別是對於自己的初戰。再加上第42軍142師早已經在黃草嶺一線與美陸戰一師7團交戰近兩個禮拜。


14天的時間,要是還摸不清對手是什麼情況的話,我實在想不出是什麼支撐著志願軍把聯合國軍推回三八線的。



美國海軍陸戰隊常年被叫四等牲口,但人家是真能打


咳咳,稍微有點扯遠了,回歸主題。


已經初步意識到美軍空地一體火力網有多兇悍的志願軍,在此戰中的單兵操作是怎樣的呢?


嘛,因為找不到太多的圖,還是沿用上面那張雪地圖吧。


面對美軍的空地一體火網,志願軍方面以27軍81師為例,在對美陸軍7師31/32團的戰鬥中,僅僅百米寬的戰線,志願軍一次展開三個排——被各位黑出翔的一戰索姆河,英法聯軍最高展開密度也才四百碼(三百六十米左右)展開兩個排。


索姆河戰役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在前文中我們已經提到過了——在盡量小的戰線寬度上展開儘可能多的兵力和兵器,能夠快速撕開突破口。


畢竟美軍不同於美械國軍,人家的海航不是吃素的。按照散兵線把部隊撒開,一點一點收緊包圍圈的話,以美軍航空兵加凝固汽油彈的恐怖組合,勢必會讓整個進攻隊列變成一片火海——與其那樣,密集衝鋒撕開口子的傷亡反而要小一些。



看上去像是天襲者攻擊機,可怕的傢伙


還是得請各位注意,咱這邊說的密集衝鋒,均是建立在步炮火力協同,衝擊部隊集中兵力和火器的基礎上的,不是你們理解的步炮脫節,以整營整團兵力傻沖的那種人海。


畢竟,你們理解的人海早就被打臉了——



只能消耗美軍子彈的萬歲衝鋒


7·12大戰時的我軍炮陣地


最好的例子就是對越反擊時的7·12大戰了,松毛嶺一戰,越軍四路大軍,八個營級規模的密集衝擊。規模很大,訓練有素,被我軍兩輪炮火試探都不帶挪窩的。但就是步炮脫節,攻擊矛頭也缺乏足夠的火器加成,戰役發起後很快便被我軍炮兵一通暴打(當時我軍前線,每個炮兵營囤積了2.5個基數的炮彈來揮霍)



就算是這種規模的大戰,我軍炮火投射量都還是比不上五十年代的美軍。可見單靠人海沖那是莽漢,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添油戰術是兵家大忌?na?ve!


論朝鮮戰場上打出的神操作,添油戰術防禦戰是本人最為欣賞的一個。什麼?兵家大忌?同志,死搬教科書那是教條主義。



這位大佬各位認識不?梁軍長


三所里戰鬥,壓死北進聯合國軍的最後一根稻草。

梁軍長帶著三十八軍從德川向西、西南方向攻擊前進,以14小時急進70多公里搶佔三所里及三所里以西龍源里,切斷了美軍第9軍向南撤退的路線。


但是以一軍之力,要頂住美國第9軍第25、第2師和土耳其旅全部,美騎兵第1師和南朝鮮軍第1師各一部是無論如何不夠用的,再加上敵人擁有強悍的地空協同火力,要怎麼守住陣地?


曾經把廖兵團死死擋在黑山的梁軍長和大家一合計,決定採用添油戰術進行防守。他們在山頂布設大量的假目標吸引空中火力,真陣地上面則以排為單位布置部隊——此戰還創造性的發明了「兵力前輕後重,火力前重後輕」的辦法,並在後來的上甘嶺中再次重現。



事實證明,面對美軍這種火網刺蝟,添油戰術剛好是對症下藥。要是按照戰術操典,以連級單位搶佔陣地進行阻擊的話,整個三十八軍鬧不好都得被炮火吞個乾淨,也就不會有後面「敵軍南北相隔一公里卻死也無法會師」的壯舉。


有人會問了,排一級的單位進行阻擊戰,戰果如何?這裡我要舉一個極端點的例子——葛峴嶺阻擊戰。為什麼要說這個例子極端呢,因為葛峴嶺這個地方地利太好,正好卡在公路拐角處(開過車的都知道過彎要減速)。山包上還有巨石遮蔽炮火,加上山頂構築的假陣地,一個排卡在這裡還真有點「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


最後的戰果則是:「郭忠田英雄排」共計消耗1305發子彈和14顆手榴彈,繳獲帶擊毀美軍火炮6門,汽車58輛,斃敵215人,俘虜0——本已經是奇蹟的三所里阻擊戰中的又一個奇蹟——全排傷亡和俘虜人數一樣,也是0。



一級戰鬥英雄郭忠田


還是關原幽常說的,具體情況具體對待,在某些特定情況下,添油戰術這種兵家大忌又如何?照樣揍得你鼻青臉腫。

·窮則戰術操作,達則給老子轟


上甘嶺戰役,一場足以載入戰爭史冊的經典戰役,也是工兵同志們挖戰壕時肯定會提到的一場戰役。



驢友眼中的山



工兵眼裡的山


好吧,你們猜的沒錯,我要講反斜面陣地了。


上甘嶺戰役之所以會成為工兵們口中的談資,是因為它的陣地構築太經典了。正斜的壕溝、鐵絲網、各種障礙物拒敵,其後是供士兵作戰、休息的戰壕。戰壕向後,是位於山頂的稜線工事。稜線陣地上並沒有多少人,三三兩兩,主要是炮兵觀測員——為反斜面的炮兵陣地提供坐標信息。反斜面主要是重火力點、炮兵陣地之類的,畢竟咱們的炮,無論是數量還是口徑都比不上美國人,在戰爭發起之前一定得藏好。



正斜、稜線、反斜,三個面的陣地,由山體之間的坑道互相連通。看過《團長》的觀眾一定對劇中竹內聯隊在南天門修建的工事記憶猶新——我還是第一次在國內電視劇中看見這麼重視反斜陣地的,推薦一波。

順帶一提,美軍有一段時間是完全放棄了在山頂稜線部構築工事的,理由是稜線部分視野不夠開闊,正斜的部分盲區看不到。



但是選擇在能俯瞰全山的地帶修築陣地,會面臨另一個問題——對於對手而言,這是個明顯的不能再明顯的目標了,不說火炮,光是狙擊手就夠美軍頭疼的(冷槍冷炮運動萬歲)。


於是,美軍又乖乖縮回到稜線陣地上了。什麼?你說前沿觀察怎麼辦?挖兩個散兵坑,用交通壕連接,最後放兩個攜帶BAR的士兵過去不就好了。


回歸稜線的美軍暫時有了一種安全感,只要不冒頭,狙擊手就無可奈何。至於炮彈,那裡可是稜線,炮彈要麼沒打到戰壕,要麼越過戰壕飛後山去了,安逸。


上甘嶺一戰,美軍鉚足了力氣,志願軍也近乎是拿出了家底子。炮火將峰頂標尺削低了兩米這種話暫且不提,光是戰場上雙方炮戰留下的炮彈殼就能讓人咋舌。



窮則戰術操作,達則給老子轟。志願軍方面則是40萬發各種炮彈伺候(保守估計)


在10月30日這一天,志願軍第15軍一天時間就打掉了144輛卡車運輸過來的所有炮彈儲備——帶來的效果也是相當可觀的,聯合國軍當天傷亡的70%是由炮兵創造的,而且炮火最密集的時候,美軍方面稱「炮火密度達到了可怕的每秒一發」


你們這些揚基佬,我們這邊一秒鐘挨六發大口徑都還沒抱怨呢,你們叫喚什麼!


儘管炊事班都上來支援了,但是陣地沒丟



坑道內的引導員,負責引導反斜炮火反擊


上甘嶺最後能夠取勝,並且打出1:2的可觀殺傷,得益於兩個方面。


一個是戰前挖掘了足夠深的坑道以及各種工事,才能讓廣大指戰員在敵人猛烈的炮火中頑強的堅持下來。


另一方面則是充足的火力支援——老有人跟我說什麼抗美援朝是靠蘇聯支援打贏的,他們卻絲毫不管蘇聯人開出的天價——喀秋莎火箭炮的炮彈三兩黃金一枚,個個都是金疙瘩。連彭總都說:讓前線士兵優先使用美式105炮彈,那玩意管夠,給我可勁造去吧。



啊,對了,這邊順帶一提的是,我們的火力不足恐懼症一方面是美軍炸出來的,一方面則是後期反覆拉鋸時候,苦於炮彈供應不足「餓」出來的。


抗美援朝剛一結束,各種重炮的開發逆向便被提上了日程,生產的炮彈逐漸開始以車皮為計量單位。

PS:重炮工廠現在貌似在內蒙古,有想抓五十萬換首付的還在等什麼,上啊。


作者簡介:關原幽


西交某專業應屆畢業生一枚


原解放軍某團工兵連一級士官


火力不足重度恐懼症晚期


FaceBook賬號:關原幽


LINE賬號:NKVD007(歡迎各位加好友討論)(為啥沒人加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walkinfire 的精彩文章:

庫茲涅佐夫之痛,再折騰就該退役了

TAG:walkinfi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