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專家:「十三五」後期是新能源上升為主導能源的過渡期

專家:「十三五」後期是新能源上升為主導能源的過渡期

進入「十三五」後半段,能源低碳轉型何去何從?

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副院長易躍春在2018能源年會暨第四屆中國能源發展與創新論壇上說,「十三五」後期是新能源由補充能源上升為替代能源乃至主導能源的過渡期,將以能源體製革命為中心,穩妥推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

與此同時,國家能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國能源技術創新需要多措並舉,破解能源技術創新面臨的問題。

新能源發展新階段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中心研究員時璟麗也認為,可再生能源發電當前處於全面增量替代、部分地區存量替代階段。她介紹,2018年1-10月,我國非化石能源新增裝機達0.65億千瓦,佔比73%,可再生能源新增0.61億千瓦,佔比68%,非水可再生能源新增0.54億千瓦,佔比60%。

對於更長遠的發展趨勢,時璟麗說,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在「十四五」或「後平價」時代,仍需要考慮產業健康、持續發展,降低成本還是發展方向。

在易躍春看來,「十四五」新能源產業將呈現出「源-網-荷-儲」統籌考慮,協調發展。在發電側,做好各類電源開發建設、運營管理,不斷提高能力和水平;在電網側,加強輸電通道,推進送出工程與項目建設協同規劃和推進;在用戶側,做好消納和市場研究,使各類電源建得成、送得出、用得掉。

易躍春說,未來將進一步優化布局,加快推動分散式光伏、分散式風電的開發建設,激勵用戶開發分散式新能源就地消納,節約輸配電投資;推進多能互補示範、微電網示範、可再生能源綜合應用示範工程,完善相關標準和保障機制;開展新能源與儲能技術結合的試點示範,提升系統運行效率。

能源技術難題待解決

目前我國煤電、核電、煤炭、油氣、可再生能源和電網等領域已經形成了從研發、設計、製造、建設、運維到檢測認證的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完整產業鏈,眾多領域的科技創新工作已經或正在走向世界前沿。

國家能源局科技裝備司司長王思強在會上說,我國能源能源領域已形成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完整產業鏈,但與世界能源科技強國相比、與引領能源革命的要求相比,我國能源技術創新還有較大的差距。

突出表現為:一是基礎研究薄弱,氫能、燃料電池、碳排放等前沿技術和投入以及研究有限,為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技術儲備不足;二是一些關鍵核心技術長期受制於人,燃氣輪機及高溫材料、海洋油氣勘探開發等尖端技術長期被國外壟斷;三是原創性成果不足,新能源、頁岩氣等新興技術還是以引進消化吸收為主;四是創新環境有待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結合不夠緊密,對創新的激勵不足,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還不夠高。

為了有效破解能源技術創新面臨的問題,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有關部門先後發布了《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2016-2030年)》、《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等一系列文件,明確將高效太陽能利用、大型風電、氫能與燃料電池、生物質能、海洋能、地熱能、先進儲能、現代電網、能源互聯網、節能與能效提升等領域作為「十三五」乃至中長期中國能源技術創新的主攻方向,提出了相關創新目標、重點任務和創新行動。

王思強介紹,下一步,國家能源局將繼續推進四個方面的工作,確保能源產業朝著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方向邁進。包括推廣應用先進成熟技術;打造創新平台培育前沿技術開發能力;依託示範工程促進先進技術產業化;加強能源技術裝備國際交流合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逾期90天貸款未劃入不良卻沒被罰?監管執行標準在這裡!
君實生物、成大生物「3+H」獲批,分析建議摒棄跨市套利思維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