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古代流行的飲茶方法

古代流行的飲茶方法

古代流行的飲茶方法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古代流行的飲茶方法

雖然早至戰國或秦漢之際,我們的祖先就有了飲茶的記錄,但「茶」字的出現,卻是相對較晚的事。在「茶」字出現之前,古人用「荼」記之,如《神農本草經》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之。」這裡的「荼」就是茶。但「荼」是多義字,一指苦菜,如《詩經·邶風·谷風》中「誰謂荼苦」的「荼」;二指茅草、蘆葦之類的白花,如《周禮·掌荼》中「掌以時聚荼,以共喪事」和成語「如火如荼」的「荼」都是這個含義;三就是茶這個意思了。後來,人們把「荼」字中的一橫去掉,專指茶。而「茶」的讀音在西漢已經確立。如現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漢時是藩王的領地,俗稱荼王城,是當時長沙國十三個屬縣之一,稱為荼陵縣。《漢書·地理志》中,荼陵的「荼」,顏師古注曰「又音丈加反」,這就是現在「茶」字的讀音了。由此可見,「茶」字讀音的確立要早於「茶」字字形的確立。

古代流行的飲茶方法

《茶經》

中國的茶葉,很早以前就傳到世界各地。西漢時,漢武帝曾派使者出使印度半島,所帶的物品中除黃金、錦帛外,還有茶葉。南北朝時齊武帝永明年間,中國茶葉隨出口的絲綢、瓷器傳到了土耳其。但茶在社會各階層廣泛普及,還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問世前後。宋人有詩句說:「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

《茶經》記載的唐代茶葉生產過程是「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飲用時,先將餅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後將其碾成粉末,再用篩子篩出細末,放到開水中煎煮。煮時,水始開,水面出現細小的像魚眼一樣的水珠,並「微有聲」,稱為一沸,此時須加入一些鹽調味。當鍋邊水泡如湧泉連珠時,為二沸,這時要舀出一瓢開水備用,並以竹夾在鍋中心攪拌,然後將茶末從水中央倒進去。稍後鍋中的水「騰波鼓浪」,「勢若奔濤濺沫」,稱為三沸,此時要將剛才舀出來的那瓢水再倒進鍋里,一鍋茶湯就算煮好了,如果再繼續烹煮,陸羽則認為「水老不可食也」。最後,將煮好了的茶湯舀進碗里飲用。前三碗味道較好,後兩碗較差。五碗之外,「非渴其莫之飲」。以上便是當時社會上較流行的飲茶方法。

古代流行的飲茶方法

茶的特點和作用

關於茶的特點和作用,陸羽《茶經》言之甚詳:「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痛、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說:「茶最能降火,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闓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可見茶的效用不少,但人們通常最重視的,還是茶作為飲料的醒腦提神作用。《神農食經》說「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華佗在《食論》里也有「苦茶多食,使人益思意」,都是指茶能活躍思維,提高精神,興奮機能。而唐詩中關於這方面的詩句就更多,如曹鄴有「六腑睡神去,數朝詩思清」,呂岩有「斷送睡魔離幾席,增添清氣入肌膚」,劉禹錫有「詩情茶助爽,藥力酒能宣」等。

本文選自《字緣中醫》

主編:任宏麗 彭衛華

副主編:薛輝 顏彥

古代流行的飲茶方法

( 陵游 半夏 忘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中醫藥大學 的精彩文章:

小兒肥胖?那就抖抖肚腩,減減肥!
新聞|我校兩項目喜獲第四屆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大賽銀獎

TAG:上海中醫藥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