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本能統一全國的李自成為什麼會失敗?不是腐敗,關鍵在於兩個失誤

本能統一全國的李自成為什麼會失敗?不是腐敗,關鍵在於兩個失誤

崇禎九年(1636年),農民軍領袖高迎祥被明軍所殺,其外甥李自成繼位為闖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李闖」。由於明朝接連調動陝西兵將前往遼東,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因此發展壯大。1643年,李闖接連攻陷潼關、西安,一舉消滅了明朝的主力軍。次年,李自成在西安稱王,國號為大順,緊接著就揮師東征,意在覆滅明朝。

李自成的大順軍驍勇善戰、所向披靡,東征路上的明朝軍隊無不望風而降,僅僅三個月,李自成就攻到了北京城下。三月十九日,李闖入紫禁城,崇禎帝弔死在煤山上,明朝自此滅亡。此時,黃河以北、山海關以內的整個北方領土都在大順政權的掌控之下,明朝已經滅亡,統一全國似乎唾手可得。事實上,李自成確實有統一全國的機會,但是為什麼大順政權最後會失敗呢?

大多數人恐怕會想到那部有名的京劇作品《闖王進京》,這部京劇後半段講述了李自成攻佔北京後驕奢淫逸、妒賢任奸、脫離群眾,最終喪失民心,招致大敗的故事。因此許多人認為,李自成的失敗還是得歸因於所有農民起義軍的通病,那就是「安於現狀,滋生腐敗」。可是李自成的失敗是由於腐敗嗎?李自成四月三十日敗走北京城,入主進城也就四十幾天,一支軍隊不可能在四十幾天就能腐敗到戰鬥力急劇下降。

其實他的失敗不能歸結於腐敗,關鍵在於他的兩個失誤。

第一個失誤就是李自成沒有意識到壟斷國家政權的是明中後期以來形成的縉紳階層,沒有根據形勢改變「追贓助餉」的政策。「闖王來時不納糧」這是明末流行極廣的童謠,這真實反映了李自成不向農民徵收賦稅,糧餉來自被劫掠的官紳地主,這在早期發展中是合理的。但是明朝覆亡後,形勢已經發生變化了,縉紳地主的支持對新生政權十分重要,因此要大力安撫官紳地主。可是李自成沒有意識到要改變「追贓助餉」的政策,反而繼續打擊地主階級,這使得縉紳階層對李自成徹底失望,為大順之後的滅亡埋下了隱患。

第二個失誤就是李自成沒有意識到遼東戰事的重要性,沒有認清清軍入主中原的野心。這個失誤跟第一個失誤是有關聯的。按理說,李自成入主北京城後就是繼承了明王朝的遺產,對在遼東與明朝爭奪幾十年的滿清應該是格外注意的,可是李自成沒有派重軍駐守山海關,僅僅派遣降將唐通、吳三桂把守,這實在是麻痹大意之處。如果李自成派遣心腹嫡系軍隊駐守山海關,清軍也不會那麼輕易入關。

為什麼說這兩個失誤有關聯呢?李自成打擊官紳地主的政策沒有及時改變,致使許多原本歸降的明朝官員心生不滿,而吳三桂也正是在這個政策的背景下,懷疑李自成招降的真實性,從而轉投清軍。

總結一下,李自成由於政策上的失誤,沒有做到及時安撫社會精英的縉紳階層;同時沒有意識到滿清的野心,給了其可乘之機,致使占社會大半財富的官紳地主歸降滿清貴族,在雙方勢力的勾結與打擊下,最終遭到山海關之戰的大敗。

作者:東坡有肉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史拾遺 的精彩文章:

中國歷史上四個最大快人心的報應,驚天巧合因果輪迴!
太平天國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不是內鬥和腐敗!曾國藩指出關鍵

TAG:國史拾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