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杜魯門說日本不幹這事,美國不會投擲原子彈,一切都是翻譯的錯?

杜魯門說日本不幹這事,美國不會投擲原子彈,一切都是翻譯的錯?

上個世紀前中葉,日本對中國發動了一場慘絕人寰的侵略戰爭,並於1945年8月15日正式對外宣布無條件投降。其實在日本投降之前還發生了很多事情。那是在1945年的7月26日,美英中三國簽署《波茨坦公告》,目的就是敦促日本投降。次日,日本方面就《公告》召開會議進行討論。

當時鑒於蘇聯沒有出現在《公告》的簽署國中,日本方面希望蘇聯可以從中斡旋,能為日本爭取一些時間。後再28日,日本首相發布了一則聲明。與此同時,日本的官方通訊社將鈴木首相的聲明翻譯成英文。其中有一句話就是「日方沒有其他選擇,只能將其完全忽略」。由此可見,鈴木首相拒絕《公告》的態度很明顯。勢必要與盟軍來一場生死對決的死戰。就在日本拒絕以後,美國於8月8日向日本本土投下兩顆原子彈,加速了日本的投降進程。

據美國總統杜魯門回憶,倘若當時的日本沒有明確拒絕《波茨坦公告》的話,美國是不會向日本本土投放原子彈的。其實在查找一些戰後文件以及日本相關人員的回憶錄時,會發現當時的日本兵沒有明確拒絕《公告》,而是一種「不予理會」,用以等待蘇聯的從中調停。

那麼為何在聲明當中會明確出現「拒絕」這樣的字眼呢?有人認為是當時的鈴木首相一時口誤;但也有人認為是鈴木說的就是拒絕,只不過是想推卸責任,事後才改口的;更有人說其實是日本的翻譯給弄錯了,最終導致日本遭受原子彈的打擊。

那麼這件事情的真相究竟是什麼呢?或許從鈴木首相的日本原文以及日本同盟通訊社的譯文對比中尋得一絲蛛絲馬跡。當將這兩個版本的公告進行對比以後會發現,二者是有著非常大的出入。鈴木的話語是「不予回應」,而同盟通訊社的卻是「完全忽略」,而當從路透社、美聯社的聲明中再作對比的話,就會發現此時已經從「不予回應」變成了「完全拒絕」。而美國當時看到的版本就是路透社的版本,即為「完全拒絕」。看來事實也算是明了,日本本土的國民在政客、翻譯以及相關編輯的疏忽之下,遭受原子彈的打擊。

以至於在戰後,日本國人埋怨當時的鈴木首相為何不用明確的字眼來回復這個問題,而是用模稜兩可的「黙殺」,這個詞語在日文中的意思就是「不予理會」,但也包含「拒絕」之意。身為政客,模稜兩可的回答是常態,但這種關於國家命運的聲明,似乎並不應該出現這種「模稜兩可」,而是有一個態度明確的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麻辣歷史講堂 的精彩文章:

佛道儒三家青睞的佛塵,卻是古代太監公公的標配,這又是為何?
「白卷英雄」張鐵生,實為江青的馬前卒,從英雄到階下囚再到平民

TAG:麻辣歷史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