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白蛇如何「變」成了白娘子

白蛇如何「變」成了白娘子

原標題:白蛇如何「變」成了白娘子


  千百年來,《白蛇傳》的故事以筆記、小品、評話、戲曲等形式廣泛流傳於中國民間,直至現代,人們也不斷改編這一經典傳說,如趙雅芝、葉童主演的電視連續劇《新白娘子傳奇》,張曼玉、王祖賢、李連杰主演的電影《青蛇》等影視作品,都在人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凡看過《白蛇傳》相關作品的觀眾,大多對這位溫柔善良的蛇仙憐愛有加,甚至肅然起敬。不過,白娘子以美麗仙姝的形象出現在人們面前,不過是近一二百年之事。回溯歷史,白娘子的原始形象是張著血盆大口的蛇妖,大概在四五百年前,才有了人的形態與性情,而被完全賦予人性,則經歷了漫長的嬗變過程……

白蛇傳說最早可追溯至唐代


明代《警世通言》奠定故事基礎


白蛇故事的產生,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宋代短篇小說集《太平廣記》收錄的唐傳奇《博異志·白蛇記》,據說記載了最早的白蛇故事。根據這一記載,白蛇傳說的情節是,年輕男子與白色巨蛇幻化而成的貌美白衣少婦邂逅相逢,最後歸來慘遭橫死,可見白蛇在唐宋人們的心中還是個可怕的妖怪。


明嘉靖年間洪楩編印了《六十家小說》,其中收錄的《宋清平山堂話本·西湖三塔記》則講述了一個更為詳盡的白蛇故事:宋孝宗年間,岳飛麾下奚統制官之子奚宣贊在臨安遇到三個女子,其中有一位著白衣的美貌婦人,與奚宣贊成婚兩次,結果卻是一個吃人心肝的白蛇妖怪,後來奚宣贊的叔叔奚真人為救侄兒,請來神仙將白蛇及另外兩個妖怪收服,用石塔鎮於西湖中。

今天談《白蛇傳》,必然要引出明末馮夢龍編著的短篇小說集《警世通言》,其二十八卷刊載的《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故事的內容非常接近如今我們所熟知的白蛇傳。這篇小說講宋朝時有千年修鍊的蛇精化為人形,起名白娘子,與西湖千年青魚精(而非青蛇精)化為的丫鬟小青相伴,在西湖出遊時偶遇藥商許宣,二人一見鍾情、互相愛慕,遂結成夫婦。後來,歷經許多危難是非,許宣乃知二人俱是妖精,十分恐懼,便拜法海禪師為師,法海將兩個妖精收於缽內,鎮於雷峰塔下,數年後許宣坐化而去。這還是一個警示後人宣傳因果報應的佛教故事,但終於有了完整跌宕的情節,而白蛇也被賦予人的七情六慾,有了一定的人性。


關於《白蛇傳》故事的起源,還有一種說法是來自北宋時河南湯陰(現河南省鶴壁市)的傳說。據傳,許家溝有個許姓老人,從一隻黑鷹口中救出一條白蛇,為了報恩,這條白蛇幻化人形,嫁給許家後人牧童許仙,並用草藥治病,因而影響了金山寺的香火,黑鷹轉世的法海便迫害白娘子,後面的許多情節與今日之《白蛇傳》故事大同小異。此故事後傳播至江南一帶,深受愛聽話本故事的宋高宗趙構的喜愛,這是宋元時期白蛇故事在杭州一帶廣泛流傳的主要原因。明朝有一位叫田汝成的官員,官做得不大,但寫得一手好文章,他的作品《西湖遊覽志》詳細介紹了西湖上雷峰塔歷史,也提到「俗傳湖中有白蛇、青蛇兩怪,鎮壓塔下。」此說早於馮本《警世通言》。


清代白蛇「變身」成賢淑的白娘子


歷史上的雷峰塔實因塔磚被盜而倒塌


白蛇妖氣漸褪,變得頗通人間情意,而發生質的飛躍,應該是從清初的幾本傳奇開始。最主要的作品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方成培創作的傳奇《雷峰塔》,共34出,此劇本有極高的水平,而最令後人擊節讚賞的,是他將白娘子塑造成了一個溫柔善良、對愛情忠貞不渝,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可愛形象,而許仙從那個自私的男人變得頗有人情味兒,法海則成了多管閑事、憎恨美滿婚姻、心理扭曲的角色。正是由於方本重塑了這幾個人物的性格,符合觀眾的審美要求,所以獲得很大的成功。

《雷峰塔》傳奇在20世紀中葉被評為中國古典十大悲劇之一,《中國戲曲通史》載文曰:「方本才使得白蛇故事成為一個真正的大悲劇,並以其悲劇衝突的深刻性和獨特性,觀照於當時的劇壇,征服了廣大觀眾。」也正因為方本光彩奪目,當時被推向舞台後,還被朝廷的高官和淮商聯合推薦晉京,「令商人於祝嘏新劇外,開演斯際,祗候承應……」晉京給乾隆皇帝和皇太后觀看後,《雷峰塔》傳奇得到了很高的美譽。


此外,彈詞寶卷也是白蛇故事的源頭,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有彈詞《義妖傳》(又名《白蛇傳》),後演繹出多種版本,清同治年間有署陳遇乾原稿,陳世奇、俞秀山評定之本。在流傳中,白蛇的妖氣越來越弱,已經非常有人情味。白娘子對愛情忠貞,小青對友誼執著,所以當許仙、白娘子的幸福家庭遭到法海破壞,就引起了人們的極大同情。此外,彈詞也為許仙一再負心、白蛇始終不棄的做法作出了解釋,加入了許仙為白蛇前世恩人的情節:「元仙上界,蕊芝仙姑弟子素貞,系白蛇修成。得王母指點,下凡往臨安找尋前世恩人報恩。經鎮江與黑魚精黑風大王結為義兄妹。在錢塘江口收服青蛇為婢,取名小青結伴同行,後在西湖果遇前世恩人,即是許仙」。《浙江杭州府錢塘縣雷峰寶卷》中也說:「一千七百年前,呂泰從乞丐手中救了白蛇,呂現名許漢文,白蛇不害生靈,修鍊有道,但必須酬恩報答,才可位列仙班」。


從宋代到明清,白蛇的故事都與雷峰塔有關,後來又發展出了「雷峰塔倒塌」的情節。歷史上的雷峰塔自然沒有鎮壓過蛇妖,卻確實屢遭磨難、最終倒塌。雷峰塔位於杭州西湖之南夕照山的雷峰上,為吳越國王錢椒因得子於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所建。明嘉靖年間,倭寇攏境懷疑塔內藏有明兵,放火將塔檐等木結構件焚毀,空留下一座殘缺的五層磚塔,使得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大煞風景。更不幸的是,當地人誤以為塔磚可以避邪祛病,於是挖磚頭偷磚不止,給雷峰塔造成了極大損害。終於,1924年9月,一聲巨響,磚塔倒塌,後在磚塔孔內發現藏有《寶篋印經》,記載了建造的時間及緣由。2002年,政府在原址上重修了雷峰塔,再現其風貌。


京劇《白蛇傳》的誕生


田漢的浪漫改編使之大獲成功

最初演出的戲曲《雷峰塔》,當然是崑曲。1931年在上海成立的仙霓社是經常演這齣戲的,傳字輩兒的名伶全樑上壩:朱傳茗的白娘子,張傳芳的小青,周傳瑛的許仙,鄭傳鑒的法海。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京劇如唱《白蛇傳》,是以京劇與崑曲聯袂演出,一些已經成名的京劇藝術家在「水漫金山」和「斷橋」兩折中,往往是演唱崑腔。上世紀50年代,梅蘭芳大師與俞振飛、梅葆玖合作演出白蛇傳中的「水漫金山」和「斷橋」兩折崑腔,成為藝術精品,並拍成了京劇電影,留下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1921年,上海的周信芳首開先河,演出全本京劇《白蛇傳》,以大嗓唱小生,白娘娘由他的老搭檔王靈珠扮演。1943年,田漢應四維平劇社李紫貴之約重新改編了《白蛇傳》,命名為《金缽記》,這一版本大獲成功,蜚聲海內外。改編後該劇主題雖仍是蛇與人相戀,但是田漢將白蛇故事中那些殘餘的邪惡恐怖氣氛一掃而光,賦予白、青二蛇以純真善良的人性內涵,而許仙也有了溫柔儒雅的情懷。1950年,田漢再修改,更名為《白蛇傳》,由中國戲曲學校演出,戲校老校長王瑤卿任總導演、總策劃。在老校長的指導下,學校排出最佳陣容,這個王派的《白蛇傳》特點是文武並重,唱作俱佳,而且特別注重刻畫人物性格。劉秀榮扮演的白蛇,集青衣、花衫、刀馬旦甚至武旦的技巧於一身,鮮明刻畫了白蛇這一典型形象。全體師生通力完成的佳作,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


此後,中國京劇院(即國家京劇院的前身)又排出了一版《白蛇傳》,由杜近芳扮演白蛇、葉盛蘭扮演許仙。當時杜近芳正逢盛年,為了展現王派《白蛇傳》的文武並重,她向著名武旦演員李金鴻學習武打把子。在「水斗」一折,也展現了一場白蛇與神將的激烈開打,獲得觀眾的讚許。而小生泰斗葉盛蘭更是把許仙這個複雜的人物刻畫得淋漓盡致,後來這一角色又由文武老生李少春扮演。後來,張君秋與劉雪濤、冀韻蘭合作再度演出該劇,易名為《金,斷,雷》(即《金山寺,斷橋亭,雷峰塔》),在「雷峰塔」這折演唱三十八句反調,突出張派特色。此外,演《白蛇傳》頗有特色的還有趙燕俠,她扮演的白蛇極富生活氣息,田漢專為她寫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徽調三眼「小乖乖」,由名琴師李慕良譜寫唱腔,哀婉悲催,令人淚下。


當下,各個京劇院團各有傳承發展,使這出文武並重的《白蛇傳》,成為觀眾非常喜愛的京劇傳統保留節目。

(作者張永和系國家一級編劇、著名戲曲評論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龍網 的精彩文章:

北京史話之康乾勝境:解讀香山靜宜園
不褪色的情懷:那些年我們穿過的校服

TAG:千龍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