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父母對孩子的稱讚,不嫌多就怕少

父母對孩子的稱讚,不嫌多就怕少

父母對孩子的稱讚,不嫌多就怕少

文丨Jenny

———— / PRAISE / ————

范曉萱在參加綜藝節目《奇遇人生》時,談到有一次她媽媽給她打電話的事。

電話中,范曉萱的媽媽說道:

「我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你有上節目,然後又把你之前的一些表演、MV之類的視頻又看了一遍。媽媽想跟你說,

你真的很棒

,那個時候媽媽沒有支持你,媽媽現在跟你說對不起,不知道這個鼓勵會不會來的晚了一點。」

她拚命壓抑自己激動的心情,冷靜地跟媽媽說:


「媽媽,謝謝你,你給我的肯定永遠不會太晚,這對我很重要。」

在講這段話時,范曉萱全程都在流淚。

父母對孩子的稱讚,不嫌多就怕少

01.

孩子一生的飽暖,源於父母的認可

曾有一個心理學的實驗,叫做視崖實驗——讓小孩子爬過玻璃桌面。

大多數1歲以上的孩子都有了縱深感,他們會因為危險而不敢爬過去;但如果有媽媽在身後,他們就可以爬過去。

他們一邊爬一邊回頭看著媽媽,尋找媽媽眼中的閃光,這些閃光都會在我們一生中反覆積澱,到最後會成為我們內在的基礎。

我們一生中要有很多次「視崖實驗」,但如果內心沒有積攢到足夠多的媽媽的「贊」,那麼我們就會沒有足夠的力量爬過危險的世界。

范曉萱哭著對媽媽說:你的鼓勵,即使遲到,但至少沒有缺席。

因為媽媽的微笑和閃亮的眼神會讓我們從中看到自己:我是一個好的孩子,我是一個有價值的孩子,我是可以冒險的,我是可以歷險而倖存的。

我們一生中要經歷很多次「視崖實驗」才能清楚的獲得生命最初的安定感。

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不被認可、被質疑、被傷害時,父母就是我們最後的避風港,讓我們在迷失的時候,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誰。

父母對孩子的稱讚,不嫌多就怕少

02.

得不到父母的肯定,永遠都在找存在感

朋友和我講過一件事。

有一次她和老公去一個遊客稀少的景區玩,被訛錢了。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朋友和老公坐了個三輪車,談好的價錢是拉一車40元,快到的時候,被問要不要停到某某路口,他們以為司機問的是正常的一個下車點,於是便說好。

可到了路口,司機要收100元,朋友問:「不是說好的40元?」司機解釋說40元是到另一個下車點,這個更遠些,而且是一人各50元,所以一共100元。

朋友頓時很生氣,和司機據理論爭,最後,大家各退一步,給了60元,就算結束了這場爭論。

在趕回市區的大巴上,朋友越想越氣,覺得自己還是吃虧了,便在路上一路念叨,司機怎麼黑心,怎麼坑,下次再也不來了之類的,而在一旁的老公卻隻字不提,反而在勸朋友:別念叨了,對爛人破事這麼做不值得,就當買個教訓了。

朋友當時很氣,被人坑了說兩句怎麼了,你不陪我一起罵就算了,還在這澆冷水......

當時朋友老公就說了一句話,讓朋友醍醐灌頂:其實你真正氣的是自己竟然被坑了,你覺得自己做錯了,並且對你犯錯這個行為感到憤怒。

當時朋友想反駁卻想不到任何可以反駁的話,一股氣卡在半空中,出不去也進不來。

後來,朋友才知道,自己和老公最大的區別在於存在感

她成長在一個需要努力才能獲得表揚的家庭里,安全感相對匱乏,總是需要從其他人那裡尋找存在感;而老公正好相反,他的父母常常無條件支持他,無論他成功失敗,所以成年後的他變成了一個自足的個體,雖然也會有沮喪有痛苦,但並不需要依賴他人來獲得存在感。

所以被司機訛,朋友下意識的覺得是自己不會識人,不夠老練,才會被別人坑,所以一直糾結這件事,除了和司機據理論爭,事情結束後還要繼續念叨很久才能緩解自己的這種挫敗感,而她老公,並不認為是自己的錯,也不會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讓自己不開心,即使是自己的錯,只要下次注意就ok了,所以這件事對他的影響幾乎為零。

沒有得到父母肯定的孩子,永遠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得到父母足夠認可的孩子,能夠理性看待事情,別人犯錯,與我無關,我犯了錯,找到原因,改正便是,沒有太多的心理衝突,他們身上有著應對世界的信心和勇氣。

父母對孩子的稱讚,不嫌多就怕少

03.

父母的肯定可以遲到,但不要缺席

電影《閃亮的風采》根據澳大利亞鋼琴家大衛·赫夫考的真實故事改編,演繹了一個不被父親肯定的孩子,如何被摧毀的故事。

影片的主人公大衛·赫夫考,從小在鋼琴上展現了過人的天賦,父親彼得是他的啟蒙老師,對他要求嚴苛,極盡控制之能。

因為父親從小想學音樂,卻遭到家人反對,他把學音樂的期望寄托在了兒子大衛身上,要求大衛必須要贏,要挑戰世界上最難的曲子,大衛對於父親彼得來說,是夢想延續的工具,更是可以隨意操控的棋子。

在父親的控制下,大衛每天都在練琴,他在音樂上的天賦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但是,大衛看起來並不快樂,他永遠蜷著身子,縮著腦袋,脆弱、獃滯、順從。

隨著大衛的天賦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和欣賞,他有了去往國外進修學習的機會。

但是,父親還有另外一個堅不可摧的信念:一家人必須在一起。

第一次,是美國,父親,拒絕了。

第二次,是英國皇家音樂學院,這一次,大衛第一次說出自己的心聲:「 我長大了,我能自己做主。」

但這一次自己做主的代價,是與父親的徹底決裂,父親告訴他:「如果你去,你將不再是我的兒子。你將會終身受到懲罰。」

一邊是愛的鋼琴,一邊是父親的反對,大衛在英國學習鋼琴的日子,每一刻都在掙扎和衝突中度過。

但是,他一直記得,父親曾說,如果他彈出世界上最難的曲目《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會為他感到驕傲。

後來,大衛真的做到了,演出空前成功。演出後,他抱著最後的希望回家,希望與父親和解。

他打電話回家,說:「我回來了。」父親一言未發,掛斷了電話,這一次希望的破滅,最終壓垮了大衛,他患上了精神病,住進了醫院。

這是一個沒有得到父親肯定的孩子,最後的選擇。

父母對孩子的稱讚,不嫌多就怕少

《奇葩說》的選手姜思達說:「我們一生都在等待父母的一句對不起,父母一生都在等待我們的一句謝謝你。」

多少親子關係毀於父母的傲慢而不自知。

他們從未給過孩子認可,也不知道如何肯定孩子,並且毫不自知,還傲慢的認為是孩子不體諒自己的付出與犧牲。

對於范曉萱來說,媽媽的那句遲來的「你真的很棒」雖然遲到了很久,但還是帶給了她鼓舞和力量。

而有些人,一生都等不來父母的那句:你真棒!

一輩子都無法自在,從容,始終被別人牽著鼻子走,找不到真正的自己。

父母的肯定,對孩子來說,不嫌多隻怕少,不嫌晚只怕沒有,可以遲到,但千萬別缺席;

所以請別吝嗇你的讚美,給你的孩子多一些真誠的讚美吧。

——————————————————————————————————————

十分媽媽:一個有溫度的親子育兒公眾平台,在這裡,為你分享提升媽媽寶寶幸福指數的一切好文。

微信公眾號:shifenmama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分媽媽 的精彩文章:

咳嗽吃雞,神仙難醫?不要將營養的雞肉「一棒子打死」
讓孩子懂得什麼是好的,比知道什麼是錯的更重要

TAG:十分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