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我們為什麼要褪去體毛?因為熱呀!

我們為什麼要褪去體毛?因為熱呀!

看歷史看世界

愛贈書的史叔又又上線啦!

活動規則在文末,

跟著史叔一起往下看看吧~

今天,史叔猛然發現,「雙十一」已經轉身遠去,「雙十二「的腳步剛剛離去,BT...「雙旦節「又來了。我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如此富足的?我試圖問自己,卻有點恍惚......

我想起,我們曾經多麼匱乏。

今天的關鍵詞是「匱乏」,關於「匱乏」,他們也有話說:

馬未都說

人類的文明史嚴格地講是一部不文明史。因為最初的人類相互殺戮,弱肉強食,毫無憐憫之心。人類作為一個物種,至今還能生存在這個星球實屬僥倖。度過了黎明前的黑暗,人類才得以喘息,開始思索一個問題,我們是誰,將向哪裡去?

我們自詡已進入現代文明。我們跨過農業文明,走過工業文明,進入信息加智能革命,前景理應一片光明。我們在探索宇宙空間和脫氧核糖核酸時,打開了前人從未打開過的宏觀與微觀的窗口,內心頗有一絲得意;其實,這在上蒼眼中顯得十分幼稚可笑。我們已獲得的有限文明並不是由文明推進的,而是由野蠻推進的,野蠻是文明最大的動力,「文明」其實非常懶惰。

《進擊的智人》講述了這一過程,講述得頗為認真且饒有興趣。人類今日已經壯大,成為可以滅殺一切動物的物種,也成為可以毀滅地球的物種。如果有一天人類即將告別這個星球,我們又有機會反省一下的話,我們可以問上自己一句:究竟從哪一天、哪一刻起,我們踏上了不歸路?是發明了這個星球不能自然生成的化合物,還是大規模的殺傷性武器?是培養出人類無法抵抗的超級病毒,還是依賴人工智慧生老病死?人類在匱乏的日子造就了自己,那在富裕的時候還能繼續造就自己嗎?

尹燁

匱乏塑造了人類的模樣,匱乏塑造了人類的歷史。食物的匱乏讓直立人走向草原,性資源的匱乏讓男人們彼此搏鬥,而饑荒中蛋白質的匱乏讓人們不得不吞噬彼此的血肉。

16世紀以來的科學革命和隨後18世紀的工業革命,開啟了人類掌控自然力量,通往富足社會的大門。尤其是進入20世紀後,大科學工程帶來了科技成果的密集湧現,再結合以信息時代全球化分工的產業網路,人類社會跨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生產力大爆發的時代......而這樣的富足,在智人30萬年的歷史上是第一次。

今天,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被高血脂、糖尿病困擾,而包括衣服在內的日常用品往往用不了幾次便被丟棄。回顧過往,中國十幾億人口告別飢餓,有些地方人人開始有褲子穿,距今也不過才短短几十年,我們怎能輕易忘懷?可以說,匱乏統治了人類99.99%的歷史,匱乏塑造了人體器官的工作模式,而應對匱乏則是我們思維方式的邏輯底層。回顧人類演化發展的歷程,理解人類歷史上所經歷過的種種可以稱之為慘烈的匱乏,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認識現在,通往更美好的未來。

陳曉卿

物質極度豐盈的今天,沉浸在各色美味中的我們可能無法想像數十萬年前的人類面臨著怎樣的資源匱乏。為了應對匱乏,我們的祖先一路高歌猛進,創造了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不斷進擊的基因則永久地保存在我們的血液中。河森堡的文字讓我們重新認識這個世界的過往和人類所擁有的巨大能量。

你們一定猜到啦,今天史叔的推薦就是:《進擊的智人》。「特別會講故事的博物學者」河森堡的首部作品,一部充滿少年感的《人類簡史》,將刷新我們對華夏文明的認知:匱乏貫穿著人類進化史,我們究竟如何走到今天。

河森堡

《進擊的智人》

書 摘:

我們為什麼要褪去體毛?

有傳言稱,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在給「人」下定義時,曾經說過,所謂的人類就是兩足行走的無毛動物。這個結論當即受到了另外一位學者第歐根尼的嘲諷,後者將一隻拔了毛的雞展示在柏拉圖的面前說,看吧,這就是你所定義的「人」。

卡普里《第歐根尼與母雞》

那隻被拔了毛的雞......

柏拉圖給人類下的定義確實是不全面的,但是他關於人類「無毛」的觀察卻值得我們好好研究。相對於我們的靈長類親戚來說,人類看起來的確光「溜溜的」,只有頭部、腋下和襠部有茂密的毛髮,其他部位的皮膚基本是裸露的。以至於有學者說,人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一種「裸猿」。

就像這樣.....

那麼,人類為什麼要褪去體毛呢?關於這個問題,學界大致有三種猜想,第一種假說是關於水生環境的。大意是說,在數百萬年前,非洲東部尤其是衣索比亞地區,曾經大範圍地被水淹沒,人類祖先有可能曾經在充滿水的環境中長期生活,長而密的體毛在水中無疑會給行動帶來很大的阻力,降低協調性的同時會消耗更多的體力。因此,那些毛髮稀少的個體在這種環境中就有了更大的優勢,這種基因就會被擴散,人類便漸漸地褪去了毛髮。就像河馬、海豚等水生哺乳動物一樣,我們不僅有著光滑的皮膚,還有著厚厚的皮下脂肪,這或許是為了讓人類在冷水中保持體溫。總之,人類之所以看起來毛髮較少且有豐富的脂肪,是對水生環境的一種適應,這就是「水猿假說」。

然而,這種假說並沒有得到所有學者的支持。原因在於,並不是所有在水中長期生活的哺乳動物都缺少體毛,而且從人類的肢體結構上來看,並沒有適應水生環境的其他典型性狀。

「水猿」???

1

人類祖先???

2

第二種假說是關於寄生蟲的。該理論認為,如果人類的皮膚表面布滿濃密的毛髮,就會給各種寄生蟲提供棲息的環境,而寄生蟲會不斷地消耗宿主的體力,帶來健康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那些體毛更少的人類個體,也就有著更大的可能避免寄生蟲的滋擾,在這種篩選壓力之下,少毛的性狀也就隨之擴散開來了。從這個理論出發,人類褪去體毛其實是出於健康原因。

第三種理論,人類之所以褪去體毛,很可能是為了散熱。

在非洲摩洛哥地區的炎熱環境下,如果動物不解決散熱問題,一定會中暑而死。在炎熱的天氣,一身又長又密的體毛會給人體的散熱帶來大麻煩,因為它們會鎖住部分水分,減慢空氣流通的速度,極大地降低汗液蒸發的效率,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洗完澡之後,身上的皮膚已經幹了,但頭髮和頭皮還是濕漉漉的。

炎熱的氣候和毒辣的驕陽,形成了一種巨大的選擇壓力。那些體毛濃厚的人類個體,由於無法解決散熱的問題,在炎熱地區的行動能力大受限制,會逐漸陷入資源匱乏的境地,因為採集、狩獵等生存活動對人的行動能力要求很高。而那些褪去體毛的人則很好地適應了這種環境,光潔的體表讓他們可以高效地散熱,行動能力大大提升,採集和狩獵的難度自然也就下降了。可以說,人類再一次用改變自身性狀的方式解決了生存中遇到的匱乏問題。

我們為什麼褪去體毛?

因為熱呀!

那麼,人類褪去體毛之後真的解決了身體散熱的問題了嗎?答案是肯定的。

因為直到今天,人類學家依然可以直觀地從人類的行為中得到相關證據。

令不少人感到意外的是,就奔跑的耐力而論,智人稱得上是自然界的頂尖高手之一,只有少數動物的奔跑耐力可以和人類一較高下。在一些超遠距離的奔跑中,人類甚至有可能戰勝馬。比如,在今天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一個名叫布須曼人(Bushmen)的土著民族就有著令人匪夷所思的耐力,他們可以不眠不休地狂追獵物數個小時,將獵物活活追死,這種狩獵方式叫做「耐力狩獵」。

在狩獵開始後,獵人會不緊不慢地小跑著追逐獵物。在短距離內,大多數獵物都可以輕易地將獵人甩開很遠,但是只要獵物不消失在獵人的視野里,獵人很快就會慢跑而至,獵物不得不再次衝刺以拉開距離。在這個循環往複的過程中,勝利的天平便慢慢開始向智人傾斜,因為智人總是狡猾地選擇一天最炎熱的時候(比如正午)開始他們的追逐,當時的氣溫可能會高達40攝氏度左右,在這種高溫環境中,智人因為褪去體毛而獲得的超強散熱效率被體現得淋漓盡致。

光潔的皮膚分泌著汗水,被迎面吹來的風蒸發,進而帶走大量的體熱。同時智人用兩腿奔跑時,上肢可以用來進食和補充水分,甚至把水灑在身上降溫(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在馬拉松比賽中,選手將水灑在頭上的鏡頭),所以體溫會相對穩定地保持在一個舒適的狀態,體力也可以長久地保持充沛。而那些諸如捻角羚一類的獵物,由於身體布滿了體毛,散熱效率低,在不斷的衝刺中,體溫稍稍回落又再次回升,幾個輪迴下來,它們的體溫會越來越高,最終會因體溫過高而中暑、倒下,這時獵人會小跑而至,輕易將獵物捕獲。

據推測,這種狩獵技能因其成功率高達近50%,已經傳承了上萬年。直到今天,一些布須曼人依然保留著他們的耐力狩獵傳統,將獵物在驕陽下活活追死。

我們曾經說過移動距離和採集狩獵範圍之間的關係:如果我們把人類採集和狩獵的範圍假設為一個圓的話,半徑每增加一點,面積就會以幾何倍數的比例增加很多。智人超長距離的奔跑天賦使得他們攫取食物的面積擴大了很多,如果在單位面積內,食物的分布是大體均勻的話,匱乏的壓力便驟然減弱。實現這一切的前提之一就在於智人身體表面被大面積地褪去了毛髮,進而可以高效地散熱,使得體溫不會持續升高而導致中暑。

正是匱乏的壓力塑造了我們,使我們成為善於奔跑的裸猿。

歡迎留言討論

留言並獲得點贊數前5名的小夥伴

將會收到來自史叔的冬至前夕福利:

《進擊的智人》一本。

活動參與方式:

在留言區暢所欲言:「是什麼塑造了我們?」

轉發到朋友圈,為你積贊

活動截止時間:2018年12月23日24點

提高中獎幾率指南:

看歷史新浪微博正開展同期贈書活動,

過去瞧瞧,說不定下周一的名單里

就有你的名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大唐妃嬪爭寵:皇帝寵愛你,那你怎麼做都是對的!
《末代皇帝》導演貝托魯奇去世:一個義大利人鏡頭中的紫禁城黃昏

TAG: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