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曹操建立的封國,為什麼要以「魏」作為國號呢?

曹操建立的封國,為什麼要以「魏」作為國號呢?

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逐漸消滅了呂布、袁紹、袁術、劉表、馬超等割據勢力。公元214年,漢獻帝劉協冊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定國都於鄴城。魏國擁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將軍等百官。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邑三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正是在魏國的基礎上,曹丕迫使漢獻帝退位,建立了一個新的朝代,國號依然是「魏」。那麼,問題來了,曹操在漢朝下建立的封國,為什麼要叫「魏國」呢,而不是韓國、趙國、秦國呢?

首先,在漢末三國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中原之地存在著魏國這一強大的諸侯國。當然,就戰國七雄來說,韓國、趙國、秦國、齊國也全部或者有部分疆域在中原地區。對此,在筆者看來,韓國的疆域主要在今河南、山西一帶,沒有涉及到河北地區。秦國則是以陝西、山西為主,趙國則是山西、河北為主,而齊國的疆域,主要在今山東省一帶。在此基礎上,對於巔峰時期的魏國,向東擴張到了今山東省一帶,向西擴張到了陝西省一帶,中間還涉及到了山西、河北、河南等地。所以,這可能是曹操用「魏」作為自己封國國號的原因之一,也即歷史上的魏國輻射範圍較為廣闊。

其次,在官渡之戰後,曹操擊敗袁紹,奪取了冀州等原先屬於袁紹的地盤。因為曹操攻取河北後,以鄴城為大本營。而在戰國時期,鄴城曾是魏國的陪都。鄴城遺址範圍包括今河北臨漳縣西(鄴北城、鄴南城遺址等)、河南安陽市北郊(曹操高陵等)一帶。齊桓公始築鄴城,戰國屬魏,魏文侯以鄴城作為陪都。作為兵家必爭之地,曹操在佔據鄴城後,還對其進行了擴建。曹丕篡漢自立後,雖然曹魏定都洛陽,但是,魏國以洛陽為京師,長安、譙、許昌、鄴城、洛陽為「五都」,足見鄴城的重要地位。

再者,還有一個原因,在東漢末年,存在「代漢者當塗高也」的讖言,漢末諸侯袁術曾經援引此讖,說自己字「公路」,路就是塗,證明自己是應該取代漢朝的真命天子。當然,袁術稱帝後眾叛親離,被曹操消滅。在此基礎上,又有人解釋「當塗高」是「魏闕」,所以曹操取國號為「魏」,除了繼承戰國魏國的歷史傳統以外,還有應讖的意思。當然,對於這一說法可信程度,目前還是存在較大爭議的。

最後,在曹操建立魏國後,曹丕以此取代東漢王朝,建立了曹魏王朝。不過,眾所周知,在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篡奪了曹魏的大權。及至司馬昭在位的時候,也效仿曹操,在曹魏之下建立了晉國這一封國。那麼,問題來了,司馬昭為什麼要用「晉」作為自己封國的國號呢?根據曹魏最後一位皇帝曹奐的詔令,晉國的國土共計包括并州的太原郡、上黨郡、西河郡、樂平郡、新興郡、雁門郡,司州的河東郡、平陽郡、弘農郡,雍州的馮翊郡,都是春秋時晉國的舊土,所以才使用了「晉」作為司馬昭的封爵和封國的國號。在司馬昭之後,司馬炎也如同當年的曹丕一樣,在封國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晉朝。

文/情懷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情懷歷史號 的精彩文章:

劉璋佔據蜀地坐擁十萬兵馬,為什麼還要請劉備幫忙呢?
刺史、州牧、太守,哪個官職更大呢?

TAG:情懷歷史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