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誠如所思:加速的未來」 第六屆廣州三年展

「誠如所思:加速的未來」 第六屆廣州三年展


 「誠如所思:加速的未來」 第六屆廣州三年展

展覽時間:2018年12月21日-2019年3月10日

展覽地點:廣東美術館

第六屆廣州三年展以「誠如所思:加速的未來」為主題,分為主題展和文獻展兩個部分。主題展邀請來自約15個國家的近50位/組藝術家參展,文獻展將全面回顧過往五屆「廣州三年展」的歷史發展,梳理學術脈絡,更充分而系統地深入探討「廣州三年展」的品牌策略、展覽機制和未來的發展走向。此外,廣東美術館展還將聯合廣東地區多個藝術空間組成的分展場/平行展,共同深化當代藝術問題的探討。本次展覽由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紹強擔任總策劃和文獻展策展人,安琪莉可·斯班尼克(Angelique Spaninks)、張尕(Zhang Ga)、菲利普·齊格勒(Philipp Ziegler)擔任主題展策展人。

 「誠如所思:加速的未來」 第六屆廣州三年展

總策劃和文獻展策展人 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紹強

「廣州三年展」是廣東美術館重要的學術品牌項目,過去舉辦的五屆展覽在當代藝術的研究、展示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夯實了廣東美術館在當代領域的根基。然而當下我們面臨的社會背景、文化風向以及藝術狀況都發生了變化,廣州三年展需要以恰如其分的展示,及時回應並敏感地把握這些變動。為此廣東美術館自啟動第六屆廣州三年展以來,多次召集國內外專家參與會議,對品牌項目當下和未來的學術走向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經過多番研討,各位專家學者共同將第六屆廣州三年展的主題確立為「誠如所思:加速的未來」(As We May Think: Feedforward)。

主題展——「誠如所思:加速的未來」

「想像一個未來的設備......人們可以在其中存儲所有的書籍、記錄和通信信息,並且可以以極高的速度和靈活性與這種機械設備進行互動諮詢。這種設備是對人本身記憶的直接擴大和補充。」——范內瓦·布希

1945年夏天,美國工程師範內瓦·布希在波士頓的《大西洋》(The Atlantic)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誠如所思」的文章,設想了一種如上所述的通用通信設備,預示了信息社會的到來。在過去的四分之三個世紀里,一個有遠見卓識的人所思考的東西已經成為一種新的世界秩序。在這新的秩序中,曾經假想的「擴展存儲器」(Memex)不僅化身為強大的現實,而且加速發展成為一個遍布全球、相互連接的機器網膜,它們在全球範圍內運行,引發了前所未有的變革,從而永遠重新定義了當代之工作和娛樂,政治和經濟的概念,甚或生命本身的意義。在摩爾定律沒有放緩跡象的今天,技術依然日新月異地突破界限,加之人類紀不可阻擋的侵蝕,
人類的智慧所能想像的,以及人類還可能希冀的幻想亟待一種超越人類自身能力的思考。未來在「前饋」的不可磨滅的力量下日趨沉重。 「前饋」作為一個控制論用語,蘊含著前置性管控以及先發制人的感知機制,暗示了一種重新調製感覺中樞的新的認知領域:「在這個新世界中,網路計算感知,跟蹤和記錄現在以預測和塑造未來
在很大程度上獨立於人類行為(Mark B. Hansen)。 曾經屬於生物學範疇的感官正在被技術媒介化,這些感覺不斷在置換,增強或離棄生物界定的感覺力,預測人類意志之外的命運,從而向道德 - 美學規範發難並引發焦慮和不安。存在似已深陷一種既是隨機亦是給定的悖論。一種新的現實已然使傳統的智慧顯得貧瘠。

第六屆廣州三年展以「誠如所思,加速的未來」為題,將這篇開創性文本的深遠影響延伸到藝術領域,以反映過去幾十年來技術進步的軌跡及其在整個社會範圍內的迴響。本次三年展旨在探討由技術構建的時空,從真實到虛擬所產生的多重影響,通過審視從地理維度乃至宇宙前景的創造性努力來應對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並通過人類和非人類、生物與機器、有機與無機的願景的聯盟,提供一種關於新的生態可能性的場景,使得經過重整的人文主義可以在物的集合(此處借用布魯諾·拉圖爾創造的術語)中共生並互惠地成長。

本次三年展的主題展覽分為三個部分,各自以其分主題共同編織了一系列相互關聯的出入點,凸顯出一個藉由真實和虛構來闡釋這個「誠如所思」的世界,以使我們得以再一次以無畏的視野對轉瞬即逝的未來進行思考。

策展人:安琪莉可·斯班尼克,張尕, 菲利普·齊格勒

第一部分 疊加: 數字中的藝術 

 「誠如所思:加速的未來」 第六屆廣州三年展

策展人:菲利普·齊格勒

世界各地的藝術家正在關注數字日益增長的影響力及其對社會的影響。展覽將以數字技術、互聯網和社交網路的新視角進行展示,同時考察受數字影響的當今藝術實踐的虛擬和實體表現。20年前,全球數字化存儲信息量首次超過模擬信息儲存量, 「數字時代」已經改變了我們的思維、行為和感受。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所有領域,我們的感知和知識生產如今都受制於到數字化影響。因此,數字是「全球網路化社會中佔據主導地位的文化技術,生物圈和信息圈在其中互相滲透、互相影響。」(威貝爾)參展藝術家通過作品表達了對數字化的各種觀點,他們的作品因而是「先驗的」。

將本傑明·布拉頓的「疊加」概念作為一個象徵和結構框架,「疊加: 數字中的藝術」提出了將數字作為重塑當代經驗的新型現實的基本問題,以及藝術家對這一現實的創造性反應。「疊加: 數字中的藝術」將回顧迄今為止的計算機技術發展史,提出關於數字基礎設施的深刻見解,展現數字對當代的滲透,預測未來數字技術發展的前景。

第二部分 同類演化

 「誠如所思:加速的未來」 第六屆廣州三年展

策展人: 安琪莉可·斯班尼克

對於人類和非人類來說,認為人類和非人類的生命是平等的這一想法將意味著什麼?——去見證進化如何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周圍,我們之上和之下,在納米尺度和宇宙的尺度中,在過去和未來,但最重要的是在當前正在發生的進化過程中?
對於數字和生物領域不斷湧現和加速發展的技術而言,這些都是我們面臨的基本哲學問題。有很多我想邀請來參加「同類演化」展覽的藝術家都在做這樣的事:觀察和創造,研究和猜測可能存在的其他同類——人類和非人類。他們在詢問將非人類納入人類意味著什麼,他們設計同類的演化,他們在生命的海洋中游弋,以時間為食,實現物種的雜交與分化。他們籍此創造了一種同類關係和「人類」的感覺,正如Timothy Morton在他最近的書中所說的那樣,這使得他們自己和其他人無論好壞都能將世界團結一致。

「同類演化」將技術的發明和干預帶到倫理層面的探究上,將主體性延伸到非人類的生命,倡導人類和非人類共同的起源和共同進化的軌跡,以及生物政治的新視野。

第三部分 機器不孤單

 「誠如所思:加速的未來」 第六屆廣州三年展

策展人: 張尕

這個世界是機器的:不僅其運轉依賴於一個由機器構成的網路,而且當我們從操作層面上看,亦或就這個詞的抽象意義來理解時,土地、河流、山川、樹木、動物等,這些由相互連通的場域、神經觸點、運動與感測、精神與身理以及社會關係所構成的系統,亦皆可被視為某種機器。構成這些系統的生物圈和技術環境,它們層疊覆蓋、交織纏繞、橫跨貫通、互相關涉,如同人性與思想、知識與自由之間的關係一般錯綜複雜。與二元論式機械觀相去甚遠,這一機器、設備和器械的世界觀提出了一種聯合的展望:承認萬物應享有平等的地位、應獲得同等的尊重與關愛。

「機器不孤單」揭示了一種新的機器生態學——一種由人類器官、技術器官和社會器官的共同個體化而發展形成的機器學說和有機學說。因此,機器不孤單,因為它們與其它機器——不論是同一門類的亦或不同階序的機器——一起工作、運轉、運行。「機器不孤單」亦委婉地指出一個簡明扼要的定理:只有當我們以這樣的方式來照料相互依存的萬物時,一種海德格爾式的「天、地、人、神」四重共生,才能經由機器的調解而得以實現。

「機器不孤單」裝配有天空機器、灌溉機器、大地機器以及其它多種情感器械和設備,途中它們將搭乘運輸機器、海關機器,落地後則經由展演機器、工作坊機器以及觀眾和參與機器來激活。「機器不孤單」
將主體這一概念拓展至無生命以及物的世界,包括文化和自然的,以及技術和精神的,主張在後人類共生中積極地重新思考現代性,自由及解放。

「機器不孤單」在全球範圍內開啟三段旅程:2018年夏季率先於上海新時線媒體藝術中心發動,接著於冬季巡迴到克羅埃西亞首都薩格勒布當代藝術博物館成為2018年 「器械藝術三年展」,最後落地廣東美術館作為第六屆廣州三年展的組成部分。每一段巡展中都根植於當地語境,從運籌、生態和心理社會層面,創造出與周遭環境及境域(umwelt)之間的相互聯結,彷彿是通過鮮活的實例來踐行「三種生態學」。三部曲共同勾勒出一道機器軌跡,它跨越海洋和陸地、地方和場域,它融合氣候與社群,因地制宜,並進而擴充形成一支蕩氣迴腸的機器合奏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網易數碼 的精彩文章:

谷歌Pixel 3/3 XL又降價了 外媒:首發就買太受傷

TAG:網易數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