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飲冰室藏《瘞鶴銘》拓本

飲冰室藏《瘞鶴銘》拓本

1915年春,梁啟超遊歷至鎮江焦山定慧寺,面對書法宛轉遒逸、如仙鶴振翅般的南朝齊梁時期的《瘞鶴銘》,不禁思緒萬千。76歲的高僧鶴洲見梁啟超鍾愛此碑,就把用日本雁皮紙零拓法拓成的《瘞鶴銘》相贈。

飲冰室藏《瘞鶴銘》拓本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梁啟超在「瘞鶴銘跋」題道:「凡碑版皆尊舊拓,獨《瘞鶴銘》不然。水拓本當俟窮潮落,刮剔沙泥,偃卧仰拓,雖有良工,不易運技。今佳本在人間者,即若星鳳矣。鶴洲拓技如神,其本極可寶貴。」梁啟超更將鶴洲所贈《瘞鶴銘》拓本定為「出水後第一精本」。

飲冰室藏《瘞鶴銘》拓本

飲冰室藏《瘞鶴銘》拓本

飲冰室藏《瘞鶴銘》拓本

飲冰室藏《瘞鶴銘》拓本

飲冰室藏《瘞鶴銘》拓本

飲冰室藏《瘞鶴銘》拓本

飲冰室藏《瘞鶴銘》拓本

飲冰室藏《瘞鶴銘》拓本

飲冰室藏《瘞鶴銘》拓本

飲冰室藏《瘞鶴銘》拓本

飲冰室藏《瘞鶴銘》拓本

飲冰室藏《瘞鶴銘》拓本

飲冰室藏《瘞鶴銘》拓本

飲冰室藏《瘞鶴銘》拓本

飲冰室藏《瘞鶴銘》拓本

飲冰室藏《瘞鶴銘》拓本

飲冰室藏《瘞鶴銘》拓本

飲冰室藏《瘞鶴銘》拓本

飲冰室藏《瘞鶴銘》拓本

飲冰室藏《瘞鶴銘》拓本

飲冰室藏《瘞鶴銘》拓本

飲冰室藏《瘞鶴銘》拓本

飲冰室藏《瘞鶴銘》拓本

飲冰室藏《瘞鶴銘》拓本

飲冰室藏《瘞鶴銘》拓本

飲冰室藏《瘞鶴銘》拓本

飲冰室藏《瘞鶴銘》拓本

飲冰室藏《瘞鶴銘》拓本

飲冰室藏《瘞鶴銘》拓本

飲冰室藏《瘞鶴銘》拓本

飲冰室藏《瘞鶴銘》拓本

飲冰室藏《瘞鶴銘》拓本

飲冰室藏《瘞鶴銘》拓本

飲冰室藏《瘞鶴銘》拓本

飲冰室藏《瘞鶴銘》拓本

飲冰室藏《瘞鶴銘》拓本

飲冰室藏《瘞鶴銘》拓本

飲冰室藏《瘞鶴銘》拓本

飲冰室藏《瘞鶴銘》拓本

飲冰室藏《瘞鶴銘》拓本

飲冰室藏《瘞鶴銘》拓本

飲冰室藏《瘞鶴銘》拓本

飲冰室藏《瘞鶴銘》拓本

飲冰室藏《瘞鶴銘》拓本

《瘞鶴銘》講的是一位叫華陽真逸的隱士某個壬辰年在松江得到一隻仙鶴,攜鶴雲遊四方。又到了某個甲午年時,仙鶴死於鎮江,主人哀傷之餘,遂用黃緞裹鶴而葬,並作哀辭銘祝,刻於葬所焦山西崖之上。然而《瘞鶴銘》的故事並未由此結束。在幾百年後的一個風雨交加之日,《瘞鶴銘》被雷擊後一部分的銘石墜落長江,直到北宋慶曆年間,郡守錢彥遠從江中發現了一塊殘石,遂命人運至山上,築「寶墨亭」保存。此後,焦山寶墨亭里的《瘞鶴銘》吸引了無數的文人雅士前來觀摩,賦詩讚美,隨著拓本的廣泛流傳更使《瘞鶴銘》名聲大震。

飲冰室藏《瘞鶴銘》拓本

《瘞鶴銘》的銘文順序從左到右閱讀,文章優雅,文風飄逸,書體為楷書,卻帶有隸書和行書的意趣;文字大小不拘,自由舒張,格調高雅,故而倍受歷代文人書家推崇。「大字無過瘞鶴銘」是北宋著名書家黃庭堅對《瘞鶴銘》的書法藝術作的高度評價。董其昌稱「山谷老人得筆於瘞鶴銘其欹側之勢,正欲破俗書之媚」。清代龔自珍更賦詩讚曰:「從今誓學六朝書,不肄山陰肄隱居。萬古焦山一痕石,飛升有術此權與。」「二王只合為奴僕,何況唐碑八百通。欲與此銘分浩逸,北朝差許鄭文公。」可見古人對《瘞鶴銘》書法的崇拜程度。它既是書家習字的重要範本,也是金石考據家關注最多的刻石。

由於《瘞鶴銘》只書撰寫者的字型大小不書姓名,只書干支不書朝代,而且沒有完整的文章內容留下,宋代以來眾多文人學者對其撰書者、製作年代、文章內容、書法風格等方面的論說頗多卻無定論。大家主要依據文內「上皇山樵」「華陽真逸」和「壬辰」「甲午」等支離的文辭和其它內容傳遞出的信息進行推斷,於是眾說紛紜,便有了王羲之、陶弘景、顏真卿、顧況、皮日休、王瓚以及鎮江無名氏所撰書等多種說法,其中又以陶弘景所撰書於粱天監年間者為主流,另外,隨著梁天監年刻制的兩個石井欄銘文的發現,也似乎旁證了《瘞鶴銘》書於南朝梁期間的說法。

但不管《瘞鶴銘》是誰撰誰書,筆者以為,我們所看到的《瘞鶴銘》文已非原作者的書跡,而是經過了刻石匠人加工而成的文字,文字中融入了刻石匠人對書法的理解和審美觀。所以《瘞鶴銘》與《天監井欄銘》書法的類似性,一方面反映了銘文書法的時代風格,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南朝時鎮江地區刻石工匠的流派風格,二者歸一,可以從另一個側面對《瘞鶴銘》的斷代提供佐證。



轉載聲明:本文系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書法網 的精彩文章:

走進中國最美雪鄉《青少年書法報》第三屆中國夢冰雪情全國少年兒童書畫現場大賽 徵稿啟事
從文徵明《草書詩卷》看文徵明狂草的藝術特色

TAG:中國書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