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孔子並不是史學家 為何要著《春秋》?

孔子並不是史學家 為何要著《春秋》?

《春秋》作為儒家重要的典籍「四書五經」之一,是孔子根據魯國的史書修改編寫而成,在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也是「五經」中唯一的一部史書。

儘管《春秋》是孔子「作」還是「修」還有許多爭論,但作為中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在歷史上的影響意義非凡。

可是,似乎很少有人疑惑,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但並不是「史學家」,不是史官的孔子,為什麼去做刪訂國史的工作呢

孔子曾說:「欲托之空言,不如見諸行事之深切著明。則政教典章人倫日用之外,更無別出著述之道,亦已明矣,故作《春秋》」。

說到著書的原因,孔子的本意是「我本想通過議論來傳達我的理念,但這不如從別人的行事中發現來得深刻明顯。那麼除了政治教化、法律規章、人際日常關係之外的,沒有其他更能闡述道理的方法,也已經是明了的了。」

在周王朝逐漸沒落,世風日衰,社會動蕩的時候,孔子為了挽救世風日下的局面,告訴人們是非善惡的標準是什麼,開始著《春秋》。孔子把史書變為「講理」的工具。

在古羅馬有一種「記憶抹殺之刑」,多是對逝去的羅馬皇帝及偉大人物,不想讓人們記住的,便將其名字和生前所作所為從各種官方記錄中完全刪除掉。這是通過法律手段,將其從人們集體記憶中抹去。

相比古羅馬簡單粗暴的「抹殺」,古代中國人更加重視「實錄」

「春秋」者,也表示時間不斷的更迭與延續之意。一年當中,春分與秋分在二十四節氣中,是白晝與黑夜一樣長,不差分毫的。所以「春分秋分」這兩個節氣是最平和、公正的時刻。

在一個時代當中,社會的發展進步與否,政治的優劣與好壞,應該放在這個像春分秋分一樣平衡的天平稱上來評判一下,引起掌權者的警覺。

史學家稱《春秋》是「議而不辯」,重點在「微言大義」。孔子在用詞方面非常講究,字斟句酌,給歷史事件下定義,不帶感情色彩,充分發揮了一個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的記載方式。

然而《春秋》因為文字過於簡練,後人不易理解,為了解釋《春秋》,後人專門編寫著作書籍來為《春秋》做傳。如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

在現今大部分版本里,《春秋》已經不單獨成書,它的文字內容均被編入《左傳》等書中,以「經」的方式展示出來

《春秋》是史,更是「經」。在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說:「經,從織也。」經是指織布時的豎線,經好比筋骨。能成為一個民族行為準則的書籍方可稱為「經」。

《春秋》作為「經」的意義更重要,它在歷史上也被稱為《麟經》

相傳魯哀公十四年的春天,魯國貴族叔孫氏的車夫在野外砍柴的時候捕獲了一頭麒麟,打斷了它的左前腿,用車把它載了回去。沒有人認識這頭奇異的動物。

叔孫氏派人去請教孔子:「長得像獐子,頭上有角的動物,是什麼呢?」孔子聽了,前去查看。孔子見到那頭麒麟的時候,它已經死去了。孔子忍不住哭泣道:「此乃麒麟啊!你為何要來呢?」

子貢問孔子:「夫子,你為何而哭?」孔子說:「麒麟之至,是明主聖君出現的兆頭。它出現得不是時候,反而被人所害,我實在感到悲從中來。」

周王室衰微,天下禮崩樂壞,麒麟在錯誤的時間出現在世間又死去,這令已經七十一歲的孔子十分悲傷,從此停止著書,《春秋》以魯哀公「西狩獲麟」結束。

後人認為孔子所記的麒麟是某種思想的象徵,所以《春秋》又被稱為「麟經」。兩年之後,孔子離開了人世。

歷史把人類過去的經驗,興衰成敗、是非善惡,都做出了總結,而聖人言傳身教,書寫成救世救人的學問。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著《春秋》,亂臣賊子懼」。

由此可見孔子著《春秋》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非凡意義的影響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火鍋之中 儘是人生滋味
《菜根譚》:偏見難免害人 聰明可能障道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