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關於古珠的打孔——學習筆記

關於古珠的打孔——學習筆記

關於古珠的打孔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從考古發掘來看,石器時代的古人確是用他山之石來製作打孔加工工具,加工出精美的古珠。所謂玉,在古代古人認為「美石」如玉,所有隻要是美的石頭都可以稱之為玉。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下最近的學習成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首先,下圖為【早期的老瑪瑙古珠的1、毛坯古珠(小塊兒後未打磨,未打孔瑪瑙古珠),2、斷珠,3~5、三個研磨孔古珠,及6、「古珠的打孔工具」】(圖片觀看順序從左到右排序)

在這幅圖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最後一個打孔工具是像一個石片一樣的東西,而且它非常的短,並不是像想像中的是一個棍棒一樣的工具,這是一種打對穿孔的其中一種工具,它給我們解釋為什麼有些古珠是喇叭孔,及裡面的孔道是那樣的:

首先古人很聰明,製作工具有的時候是非常的簡單,像這樣的石頭也許放上些研磨砂,再找到一個硬度大的材質的石頭,再經過旋轉就可以達到打孔的效果作用在相對硬度小於打孔工具材質的石頭。從這張圖片上看就可以想像一下當時的感覺。

請注意這張圖上研磨孔中的螺紋,不知道大家能不能通過古珠想像那種旋轉的感覺。

可能這張圖看得更明顯一點兒,而這裡面能夠清晰的看出這是一個喇叭孔,為什麼是喇叭口,可能大家可以看到因為這個工具是倒三角型,尖尖的頂端作為與研磨砂作用力的位置,用於研磨古珠的孔道,而上端的倒三角位置則方便操作者的操作用力,這樣的造型研磨出來的古珠自然孔道會呈現與研磨石一樣的狀態,這就是: 「倒三角」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喇叭孔。像這樣:

這兩張圖只是作為例圖更方便說明但並不表示就是用這個工具打磨的這幾顆古珠。

在小編的學習過程中了解到:

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研磨工具及打孔方法,石質針型及木製(軟工具)等,

現舉例參考發表於一本刊物上的章節(章節來源於網路):

孔加工工具在人類文明史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在先人豐富的文化遺產前,有孔加工專業知識的人員也嘆為觀止,深入探討並分析考古發現,能激勵後世子孫更加勤奮,更有創新思維,急起直追世界先進水平的孔加工工具製作技術,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長江三角洲的環太湖地區,近代是中國經濟繁華之地,古代是人文薈萃之地,遠古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當我們抹去歷史的塵埃,回眸7000年前先人在這一地區創造的燦爛的文明,不得不驚嘆祖先的智慧和能力。

浙江四明山北側的姚江波瀾不驚,1973年在姚江邊的餘姚市河姆渡鎮出土了7000年前的村落遺址,遺址總面積4萬平方米左右 , 4層文化堆積層約 4 米厚,考古發掘出土了6700餘件文物,發現了大量的人工栽培水稻、大片的木構建築遺迹和豐富的動植物遺存,為研究農業、畜牧、建築、紡織、藝術和中國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及其珍貴的實物資料。

河姆渡遺址是我國長江三角洲的環太湖地區極為重要的新石器時 代遺址,其文化特徵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地域特色,在中華民族遠古文化的形成過程中有其重要的貢獻。 河姆渡文化中留存了大量的孔加工實物和工具,如有最古老的用於孔加工的石鑽(見圖1),各類裝飾物、紡輪、骨針及刀斧類工具上加工光整的圓孔(見圖 2、3、4、5、6、7),運用最古老的榫卯技術製作的「干欄式」木結構房子木柱上的方孔(見圖8、9)。

河姆渡人所用的石鑽(圖1所示)是由繩索來驅動的,這可從鑽具上的圓周凹槽來判定,其原理是史前弓形鑽和數千年來中國木工一直在使用的鑽具的前身(史前弓形鑽和中國木工鑽見圖10、11);在兩河流域,考古發現一件較同類器具更短的石錛,考古界認為是古老車床上的刀具,得出遠古有了車床的結論,但此僅為推斷,車床如何驅動等細節不十分清楚;另有一說法,說埃及金字塔上的有一幅石刻畫,畫上有一根二端被頂起的圓木料,邊上一人用繩索套在圓木料上,來回抽動讓圓木轉動,邊上另一人持刀切削,認為這是車削加工的源頭,而河姆渡人所用的石鑽其驅動的原理應是同樣的,而且年代更久遠。

河姆渡人所用的石鑽(圖1所示)是用來加工硬度低於石材硬度的骨、角、象牙和木材;我們還可從石質製品上圓孔的切削紋理及出土的相關半成品等實物,判斷出當時還採用圓木棒或竹管加砂蘸水研鑽的工藝,來加工石紡輪、石刀、石斧等工具上的圓孔,圓木棒相當於現代的實芯鑽,而天然的竹管就是管鑽,實芯鑽孔時切削阻力較大,一般用於加工較薄的部位或尺寸較小的孔;石器鑽孔技術的細節見於玦、璜、管、珠等人體裝飾品以及石紡輪和石鳥形器上,從出土實物中的璜、鳥形器及一些斷殘後加以連綴的玉石玦,均可以看到或垂直或成一定角度的兩面對鑽穿孔,圓孔皆為口大里小的喇叭形,孔壁斜直,常見螺旋紋,孔徑較大,大多為 0.2~0.3厘米。但是對於玦、珠、管和石紡輪中間的圓孔,先民基本上不採用圖1的石鑽頭鑽孔,這可從發現的許多經過初步磨礪的扁平圓餅狀和圓柱狀的瑩石半成品看出,這些瑩石半成品中不少器物表面有大小、深淺各異的未鑽透圓孔,它們的共同特徵是孔壁光滑,不見螺旋紋,底部皆呈較圓滑的環狀底。這些未鑽透圓孔表明不是堅硬的石鑽頭鑽成的,也不可能是管鑽鑽成,而是使用了較為圓鈍的鑽孔工具,同時出的許多長25-40厘米的硬木小木棒可能就是用來鑽玉石器上的環狀淺孔的。空心的竹管由於工作接觸面小,減小了鑽孔過程的切削阻力,加快了鑽孔的速度,管鑽技術可從塔山九層下墓地發現的6件玉玦看出,玦環的內外沿皆呈規整的圓形,器形較大的玉玦圓孔內沿和器形較小的玉玦內外沿都有用管鑽技術加工的,其中有管鑽的第一環加工的玉玦,也有用管鑽留下的「石芯」再加工成的玉玦。

這些用骨、角、獸牙、玉和石等材料製成的實物體現了先人的孔加工技術,面對7000年前的這些傑作不得不嘆服,這是河姆渡先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體現,玉玦、玉璜證明了河姆渡文化也是中華民族崇尚玉器傳統的源頭之一。

時光流過千年出現了距今7000-----6000年的太湖地區的馬家浜文化, 經由距今6000----5300年的崧澤文化的發展,到了距今 5300----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時期,其孔加工水平又有相當的提高,由於良渚文化中的玉文化十分燦爛,本文著重討論良渚文化時期用於玉器上的孔加工工具。

良渚文化所涵蓋的範圍非常廣闊,以環太湖地區為中心,北至黃河流域的蘇北魯南地區,南至浙江的寧紹平原,東及舟山群島,西達皖贛境內。良渚文化是以最早發現地浙江餘杭良渚鎮的名字來命名的。良渚文化的確切時間是通過科學的測定方法----C14測定法測定的,為距今5300----4000年,在此 1000多年的時間內創造了燦爛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它在史前文化序列中處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父系氏族階段。

良渚文化中精湛的玉雕表徵了的禮制文化,連續作業的稻作犁耕生產方式體現了早期的農耕文明,有營建大型工程的能力和進行大規模社會生產的組織系統,她的絲綢、玉器和黑陶製作為主的手工業已十分發達,並有一定的商業活動。

良渚文化許多玉器上都有孔,有大的,有小的,有深的,有淺的,如玉琮、玉璧、玉鉞等器物上的各類圓孔(見圖12、13、14、15、16、17、18)。

時光流逝了近2000年還在新石器時代,還沒有出現金屬工具,良渚先民的鑽孔技術較河姆渡人的鑽孔技術有進步,,工藝更為精湛的玉器說明了技術進步。

良渚文化時期出土了大量的鑽頭實物,上海青浦福泉山遺址出土了石鑽頭和玉鑽頭,浙江湖州錢山漾遺址出土了石鑽頭,寧波慈湖遺址出土了木鑽鑽頭,江蘇鎮江丹徒磨盤墩遺址出土石鑽頭達百件以上,均由黑燧石長片製成,有三角形鑽、葉形鑽、細腰扁身鑽、長身鑽和兩頭鑽等。

良渚文化中的玉器材質為產自天目山脈的綠玉,其硬度達6—6.5度,而細石類的燧石,硬度達7度左右,要高於良渚古玉,可以用來加工玉器,雖說用燧石加工玉器容易鈍化,但由於燧石非常多,隨處可見,完全可以滿足加工玉器的需要。

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從考古發掘來看,石器時代的古人確是用他山之石來製作孔加工工具,加工出精美的玉器。

孔加工工具在人類文明史中有重要的地位,河姆渡人創造出最古老的鑽孔工具,只有在使用鑽孔工具切削時達到一定的速度,才能在生產實踐中,意外發現鑽木可以取火,點燃文明之光。

在這篇文章中沒有詳細的講解軟工具的使用,小編日後會補齊資料,提示羊毛、木製、研磨砂o(^^)o,給大家提供想像的空間,期待下次的學習筆記。最後祝大家學習愉快!

更多專業知識請回復99查詢

各類文玩的知識和鑒別方法

(輸入數字直接查詢)

例如輸入「1」,查詢「天珠知識」

歡迎大家聯繫我們小編微信號一起交流探討,若你想了解更多古玩,文玩的某些的文章,歡迎給我們留言投稿,我們希望在共同的研究和探討中和大家一起進步!

平台合作請聯繫:

文章投稿轉載請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玩那點事兒 的精彩文章:

史上最悲催文物!薄如蟬翼的素紗襌衣,竟被盜墓賊沖入廁所!
文玩界的 六大「鬼」,你遇到過幾個?

TAG:古玩那點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