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比起整殘、被黑,YM最害怕的其實是這個

比起整殘、被黑,YM最害怕的其實是這個

羊最近聽到有人抱怨說:「娛樂圈的新鮮面孔真是越來越少了!」也是,近年來娛樂圈是沒有出什麼新鮮面孔了。算是比較新鮮面孔的文淇也已經出道5年了。

而時常出現在大眾目光中的楊冪也已經出道15年了。

但其實選秀節目層出不窮、造星行動還如火如荼的進行著,比如《偶像練習生》、《創造101》等。縱觀這些選秀節目,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

同批次出道的人,總是更像明星的那個會最早收割流量。比如《創造101》最早期出圈的其實是賴美雲,在一期節目都還沒有播時,在大家還不能感受到選手魅力時。

還因傳聞太盛,還被邱淑貞的骨灰級腦纏粉王晶導演diss。

或者會有記性好的朋友還記得參加《快樂女聲》的貢米,因為長相酷似張柏芝,一夜爆紅。羊記得在那波快女都還籍籍無名時她就搶佔各種頭條,每次的採訪、群訪也是圍在她身邊的人最多。可以說「貢米」就是打著小張柏芝的名號出道的。

不僅如此,剛出道的小花小生都傾向於撞臉明星梗,比如宋祖兒從美國回來殺入娛樂圈,也是選擇了「撞臉張柏芝」這個切口。

而現在的宋祖兒也有了模仿者,趙露思號稱是窄版宋祖兒···

可能張柏芝才是站在娛樂圈頂端的女人?但有趣的是張柏芝當年出道也是打著「小林青霞」的名號。

(上:張柏芝;下:林青霞)

不止如此,我們搜尋娛樂圈會發現幾乎每個明星剛出道時都會打著前輩的旗號。比如梁朝偉出道是小姜大衛,LXL是小周迅,楊千嬅是小鄭秀文。

(左:楊千嬅;右:鄭秀文)

再回到文章開頭說的,所以,我們並不是應該問:娛樂圈為什麼難出新鮮面孔,而是應該問:娛樂圈為什麼樂忠於「模仿」這件事?

除了最淺顯的蹭流量這一原因,在心理學上有更深層的解釋:1、認同效應;2、未知恐懼;3、人總是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

一、認同效應

認同效應又稱"名片效應"、"自己人效應"

它是一種心理現象,是引導者通過表達與對象之間的觀點或特徵方面的相似性,實際上向被引導者出示了一張自己人的心理名片,使被引導者產生一種同體觀,從而縮短彼此的心理距離,消除或弱化對方的"反引導定勢"和防範心理,取得傾向於對方的觀點,接受對方引導的效果。

認同效應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觀點方面的認同;二是特徵方面的認同

而明星剛出道時都會找准長相、風格類似的前輩進行模仿就屬於認同效應中的對「特徵方面的認同」。

比如,某短視頻平台某網紅因長相酷似趙麗穎,三天粉絲狂漲兩百萬。

還有「盜版佟麗婭」等層出不窮,卻依舊賺足了大把流量,都是長相或者風格類似人們已經熟悉的面孔,利用了人們天生對已知物的認可

二、未知恐懼

除卻認同效應,還有人們對未知事物的恐懼和不安全感

人為什麼會對未知事物產生恐懼?

人在正常感知世界的情況下會在腦中建立各式各樣的模型,方便自己快速做出判斷,降低認知成本。人可以通過對比,泛化等方法以極小的代價迅速建立諸多模型,進而認知世界。

面對未知事物,也就是在腦海中搜尋不到未知事物的模型,人的本能會逃跑,在星際電影中除了有主角光環的,一般人對於外星生物的態度只有畏懼。

面對未知事物的恐懼是雕刻在我們基因中的本能,也就是榮格提出的集體無意識,可以理解為一個族群意識層面的遺傳,如同生物層面的基因遺傳一樣。

比如我們的祖先茹毛飲水,對火懷有畏懼,一直到現在,我們掌握了火的使用方法,依舊對火抱有恐懼,就是因為我們祖先很多都死於大火,所以遺傳下來的意識層面被雕刻上怕火,同理可推出人為什麼會怕黑。

人類對未知有極其強烈的恐懼,因此傾向於相信任何對未知事物作出解釋的說法,比如任何一個古文明都會存在群眾極其崇拜的神,想法超前的科學家,面對現有科學知識體系不能解釋某種現象,在晚年選擇信仰神學。

所以,恐懼的本質就是未知,人類本能的對未知保持敬畏。正如羅斯福所說:我們唯一的恐懼,就是恐懼本身。

回歸到娛樂圈為什麼模仿的多?也正是因為人們對未知的恐懼和不安全感,對已知與熟悉有天然的高接受度。所以大型綜藝中模仿秀總佔有一席之地,《王牌對王牌》被罵無數次依舊不改對經典的模仿。

再有之前有口皆碑的《百變大咖秀》,本質也只是一檔明星的模仿大賽。但這些模仿秀總是能輕而易舉的賺足流量,觀眾依舊白看不厭。

甚至還可以延伸到經典電視劇、電影為什麼不斷的被翻拍?為什麼投資商對大IP如此青睞?

三、人總是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

對未知事物的恐懼,又隱含著人總是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熟悉效應」是心理學上一個重要的理論,一個人往往喜歡和習慣自己熟悉的東西,對自己不熟悉的東西卻會有負面的評價,除非這個東西本身就具有天然的美感。又稱為曝光效應、多看效應等。

人類有一些基本的偏好,比如喜歡熟人而不是生人,喜歡已知的東西而不是未知的領域,喜歡和諧而不是不一致。

這種偏好在我們的自我界定中根深蒂固,我們建立了關係、制度、城市、系統和文化,而它們對我們的價值觀是一種制約,讓我們對可替代方案熟視無睹。在天性之中,人們總是期望得到熟悉的或相似的東西這被儲藏在大腦的灰質之中。

對熟悉事物的偏好影響著我們各項選擇。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研究表示:大部分人會與跟他們非常相似的人結婚,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讓我們感覺舒服的人,因為他們與我們非常相似。我們可能會對和自己不同的人產生好奇,但最終我們還是不會「接受」他們。他們稱之為「正選型交配」。

不僅是在擇偶的選擇上,小到從一堆無意義的字母中挑選出喜愛的字母,我們都會更趨於從姓名中選擇字母,因為最熟悉。即使這些字母毫無意義,做出選擇也不會有任何結果,但參與實驗的人依舊會被每天看到的並書寫的字母吸引。

熟悉的面孔會帶來親切感,相似的感覺會帶來安全感。比如參加活動時遇見偶然有過交集的人,即使之前你們並不熟悉,在這一刻你都會油然而生出親切感,她被划到了你的陣營之中。

回歸到娛樂圈,在楊冪被曝出詐捐涉及道德層面的醜聞之前,她一直保持著相當大的曝光量,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她都很強心臟的全盤接收。

事實上,楊冪的口碑也曾好轉過,有相當大一部分人表示黑出了感情,親切的稱她大冪冪,這就是很典型的「熟悉效應」與「曝光效應」。所以,比起各種被黑,楊冪其實最害怕的是沒有曝光。

再有為什麼丑帥的明星,丑著丑著忽然就感覺變帥了,越看越有味道。

甚至是為什麼看電視劇,追劇越多越對男主心動,但一旦時隔超過3個月,這種瘋狂心動的感覺就不在,進而被下一步電視劇的男主吸引。

這些都是熟悉效應,源於人們對熟悉事物的偏好,而暴露感、熟悉感會產生一種原始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力是緩慢釋放的,隨著時間的積累,在你毫不知情的時候這種吸引力逐漸變成了愛的感覺。

似乎又可以解釋為什麼明星極其渴望曝光量,被冷藏是他們最恐慌的事。當然這還可以延伸到很多方面,比如愛情的吸引,羊就不扯深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氧App 的精彩文章:

碰瓷熱巴拉踩娜扎,陳赫為了捧紅這個三十八線女星也太拼了!
全妝紅毯照還拼不過素顏機場照,不知道該心疼李沁還是化妝師

TAG:新氧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