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東三省百萬日僑日俘遣返,一些日本人不願回國

東三省百萬日僑日俘遣返,一些日本人不願回國

編者註:以下文章為節選自南方都市報的文章《東三省百萬日僑日俘遣返》,文章也確實記載雖遣返大部分,但還是有一些不願意回國。這些人最後定居中國,已經融合到漢族中,他們自己不說,外人是覺察不到的。

作者:裴毅然

來源:南方都市報

原題:《東三省百萬日僑日俘遣返》

戴口罩以防止傳染的日本男子,他們在等待中國海關官員檢查

日本人被遣返回國前等待中國海關檢查行李和衣物

六十七年前,中國政府遣送百萬日僑日俘,只追究不足200名有血債的東北日人,一個戰勝國如此理性地為自己的恥辱史掃尾,如此以德報怨的國家行為,今天絕大多數日本青年估計已不知道。

1905年日俄戰爭後,日本勢力侵入東北,以旅順、大連為起點,以南滿鐵路為中心,逐漸向鐵路沿線兩側滲透移民。1920年,瀋陽日僑不到五萬,「九·一八」後,不到一年,激增至15萬以上。因為,在日軍大本營侵華計劃中,滿蒙不僅是他們遼闊的殖民地,也是他們的可靠後方,動員大批日僑移居滿洲,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1927年7月,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摺,專章討論「對滿蒙之積極政策」。

一些已經移居東北的日本浪人,乃「中國通」,雜居華人住宅區,負有監視任務,與日本特務機關保持緊密聯繫,彙報中國人的思想及活動。此外,他們販賣鴉片、嗎啡,開設賭場、煙館、妓院,既害我國人又撈我金錢。日僑在東北的分布完全根據日軍戰略需要:南滿密集北滿稀少,大城市比小城市多,小城市比鄉鎮多,有工礦企業的地方多。鄉村除日本浪人外,很少有日僑。

需遣返者逾百萬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武器是放下了,50萬關東軍由蘇軍押回俄國(充任勞力),可這許多不請自來的日本官吏警憲及東洋移民,咋辦?國府定策遺返。但是,僅東北一地,需要遣返的日僑日俘就逾百萬。長春日僑聯絡處主任川島武夫說:「1931-1945年,十四五年中,為了給大東亞共榮圈打好基礎,拚命地將日本人移到東三省。這一時期,來到東三省的日本人由20餘萬增加到110萬之多,還不包括30萬日本軍隊。」日據時期,東北各大城市環境優美的區域,多半為日人住宅區。如長春的南湖公園、瀋陽的大西路、萬象公園,關東軍總司令部附近地區。日本軍營附近更是成了「日本國」,旅順、大連簡直看不到中文廣告招牌、路牌路名。

再據瀋陽日僑聯絡總處1946年統計:哈爾濱、齊齊哈爾、佳木斯等地日僑25萬-30萬;長春、吉林、瀋陽、鞍山、撫順、錦州、阜新等地90萬;旅順、大連、營口、鳳城等地約20萬,加上內蒙約12萬,共計150萬-160萬。日本投降前,先後逃回國的高官家屬與富裕日民15萬-16萬,留下的日僑大多為軍屬、醫務後勤、工程師教師、商販服務人員,其中婦女佔70%、兒童10%、老弱病殘4%-5%,餘下才是壯年男女。婦女中,營妓、舞女、歌女、妓女約佔30%。

日俘區別對待

遣返前,國民黨政府發動各地群眾前往集中遣運站指認有血債的日俘,或書面檢察,掛上檢舉箱。但各地檢舉信總共才收到一二百份,所收戰犯僅一二百人。「這種比例簡直是笑話」。雖然當時東北百姓擔心日本人是不是還會回來,即擔心中國軍隊能否長期保住東北,但也多少說明我國人報復心不重,被奴役了14年,旅順、大連地區甚至長達40年,並未要求集體報復,而是區別對待了絕大多數日俘日僑。

日僑不願回國

由於長期居華,相當一部分日僑不願回國,特別是在東北有產業的,害怕回國後找不到工作,生活無著。僅瀋陽一地就留下200餘日僑,其中50餘人冒充中國技術專家。他們的中國話確實可以亂真,長相又與中國人「一衣帶水」。

日本婦女更是大多不願回國,尤其青年婦女,留華意願強烈,爭先恐後找中國男人結婚,不管什麼條件,只要年齡不是相差太大就行。這一時期,嫁給中國人的日本婦女比此前十幾年總和還多幾倍。據國民黨東北行轅「日僑俘管理處」處長李修業說:「遣送日本婦女回國在當時也是一個困難問題。與中國人同居的、做傭工的,不願回去的日本婦女,據當時不完全估計,約在十萬人以上。」不少跨國戀人生離死別,十分凄慘。還有中國軍人放棄軍籍,冒充日僑要與日籍女友同船遣返的。

日婦嫁人留華,除了已在中國這一現實因素,關鍵還是日本國內男人奇缺,戰爭將日本男人一撥撥徵募上前線,回國後覓偶更麻煩,男人更稀缺。

被遣返者的慚愧與不服

國民政府為減輕東北人民負擔,早日恢復正常秩序,希望儘快遣返日僑日俘,經費優先滿足。因為,百萬日人多滯留一天,人均每天耗糧1.5斤,就是150萬斤,「因此必須盡一切努力,想一切辦法,動員一切可能動員的人力,加速遣送。」葫蘆島保持每天「出口」1萬-1.5萬人。1946年11月底,最後一艘遣送船離岸,百萬日僑日俘遣送工作才算結束。

日俘日僑帶著或隨著刺刀來華,如今被中國人平安送回。送別大會上,中國官員希望他們以後帶著友誼再回來,有些日本人痛哭失聲表示慚愧,有的則不服氣。儘管戰敗了,多年養成的大和民族驕橫感,使不少日僑日俘放不下征服者的顏面。他們大都沒有失敗感,認為他們既不是被中國人打敗,也不是被美蘇打敗,投降乃天皇權宜之計,為了避免本土遭到嚴重破壞,保存國力,早日結束戰爭是為了將來重顯國威。遣送船隻一離岸,上船時還帶點感謝的表情,這會兒對著岸上的中國人橫眉豎眼、咬牙切齒、怒氣衝天,明確表示不服。最後幾艘遣返輪船離岸,許多日本人齊聲高喊:「我們一定還要回來的,你們等著吧!」

六十七年過去了,那些希望「回來」的日本人當然沒能再回來,也不可能再開著軍艦「回來」了。1953年以後,中國先後再協助近四萬日僑回國,遼寧撫順戰犯管理所提前釋放的日本戰犯,也被順利接運回國。

1970年代以後,有些日本人再次來了,不過這次他們帶著資金帶著友誼,其中自然也有人帶著一絲不服氣……無論如何,六十七年前遣送百萬日僑日俘,只追究不足200名有血債的東北日人,一個戰勝國如此理性地為自己的恥辱史掃尾,如此以德報怨的國家行為,今天絕大多數日本青年估計已不知道。可我們中國人卻不能自我遺忘,我們在戰後是這樣對待侵略者的。

李修業:《遣送東北日僑俘的回憶》,載《文史資料選輯》(第91輯),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出版社(北京)1983年11月第1版,第148頁。

同上,第164頁。

同上,第162頁。

裴毅然:學者,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著有《中國知識分子的選擇與探索》《歷史皺褶里真相》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今年鐵嶺滿族的頒金節持續三天
俄羅斯薩哈人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