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5G時代的風險和機遇

5G時代的風險和機遇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科技新知

2018年末,國內三大運營商5G頻率分配最終塵埃落定。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各獲3.5GHz(吉赫)頻段100M(兆)頻率;中國移動獲2.6GHz、4.9GHz頻段共計260M頻率。按所獲頻率許可,三大運營商可在全國範圍內開展5G試驗。

最後一隻靴子落地了,我們終於可以確定,2019年將成為中國的「5G元年」。

任何基礎技術的突破,都終將傳導至商業層面。而越底層的技術,則越會掀起巨大的波瀾。

回想2014年,4G全面鋪開後,移動互聯網迎來了發展高峰。在四年時間裡,巨頭百度由於布局稍慢,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墜下了。

而另一邊,滴滴,今日頭條,美團,快手等互聯網新貴,乘風而起,迅速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切入了人們的生活,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

4G的全面普及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同時也催生了一批新的獨角獸企業。

新的技術帶來新的生產方式,而新的生產方式將孕育出更強大的生產力。在這個過程中,有的人找到了合適的接入方式,由時勢了造英雄;也有人錯失了接入的時機,被人彎道超車,道一聲「非戰之罪」。

技術越底層,動蕩就越大。5G稱不上什麼劃時代的技術,但掀翻一個「互聯網下半場」,綽綽有餘。


5G的應用場景

在普通用戶的印象里,5G或許僅意味著「更高的網速」。但事實上,根據國際電信聯盟(ITU)的歸納,5G系統的應用場景,除了「移動寬頻增強」(高網速)之外,還包括「低功率海量連接」以及「低延時高可靠」。

其中,「移動寬頻增強」可進一步細分為兩個場景:「廣域連續覆蓋」和「高容量熱點」。

前者的特質體現在覆蓋範圍的廣度上,以保障用戶的移動性和業務連續性為目標,為用戶提供隨時隨地的高速業務體驗。

後者則體現「質量」上。在諸如賽場或音樂會等大型集會場景中,為用戶提供極高的數據傳輸速率,滿足極高的流量密度需求。

通俗來說便是,哪都能上網。同時不但能上網,還很快,且高保真。

而「低功耗海量連接」主要面向的是智慧城市、環境監測等以感測和數據採集為目標的應用場景。

具有小數據包、低功耗、海量連接等特點。

不僅具備超千億連接的支持能力,滿足100萬/平方公里的連接數密度指標,還可以保證終端的超低功耗和超低成本。

也正是由於這個場景的存在,物聯網的進程將再一次加快,所謂的「萬物互聯」終將照進現實。而最近常常被提起的那句,「4G改變生活,5G改變社會」也正是由此而起。

至於「低延時高可靠」,則主要面向車聯網、工業控制等垂直行業的特殊應用需求。這類應用對時延和可靠性具有極高的指標要求,需要為用戶提供毫秒級的端到端時延和接近100%的業務可靠性。

具體來說,在該場景下,5G可以達到10毫秒以內的延遲,這也意味著自動控制剎車幾乎與人的剎車反應時間差不多。另外,5G可以實現在基站邊緣進行計算,這也意味著自動駕駛數據可在最接近汽車的網路上處理,而不用上傳到相對更遠的街區機房。這也將縮短自動駕駛的反應時間。

在此需要說明的是,以上三種應用場景,所對應的網路設計是有所差別的。通過BBU功能拆分,核心網部分下沉等手段,5G通過「切片」的手段,對網路進行了拆分、細化,從而達成了靈活應對場景需求。

換言之,並不存在一個全能的水晶球,以同樣的結構可以同時滿足1,2,3種不同的場景訴求。在實現上,5G將物理網路按邏輯劃分為N個邏輯網路,而不同的邏輯網路,則服務於不同場景。

進而在結果上,達成了「瑞士軍刀式」多功能網路的效果。


C端遠景

事實上,相比5G在產業端帶來的衝擊,該技術在C端部分的想像空間並不算太大。但這也只是相對而言,「產業端衝擊太強,襯得C端不那麼強了」。單拿出來說,5G在C端引起的鏈式變化,也將對我們的生活及部分行業產生巨大的衝擊乃至顛覆。

電信服務

首先就是各位比較關心的流量費。

老百姓的印象里,各位運營商都是憋著勁兒掙我們流量錢的。但事實上,電信服務的消費市場已經飽和,用戶普及率達到109%,ARPU(每用戶每月平均收入)2018年上半年就下降了51%,遠遠超過國家給運營商的全年下降50%的指標。

據華泰證券統計,中國移動自2017年二季度以來,收入同比增速呈現下降趨勢;中國電信自2016年一季度以來,收入同比增速整體下滑;中國聯通藉助混改營收增速在過去一年得到改善,但2018年二季度和三季度連續兩個季度收入增速也出現下滑。

整體來看,運營商業務增量卻不增收,剪刀差不斷擴大。工信部數據顯示,2018年前三季度,電信業務總量完成43671億元,同比增長139.8%;但電信業務收入累計完成9915億元,同比僅增長3%。

工信部通信科委常務副主任韋樂平表示,「5G技術,指望流量收入希望不大,2019年流量收入就見頂了。」

而另一方面,在面向未來的5G萬物智聯時代,與智能手機時代不同,運營商一開始就具備了端到端的生態掌控能力,也意味著更有能力在物聯網中獲取更大價值。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大運營商的目光也將更多地聚焦於「重回生態中心」的目標。

最近幾年,各大互聯網OTT風光無量,運營商只能充當「管道」這樣的背景牆角色。而5G來臨後,對運營商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它們將試圖以平台及應用的方式,增強品牌效應,提升用戶「黏性」。

在這樣的遠景激勵下,沒有哪家運營商,會願意在流量費上對用戶造成過高的門檻。

虛擬現實

2016年是所謂的「VR元年」。從一開始VR概念被架上神壇,各大資本蜂擁而上,到年末又迎來了「資本寒冬」,緊接著便是一系列裁員、倒閉。VR漸冷。

事實證明,那是被資本催熟的一場鬧劇。而經過那樣一番折騰後,許多人又反過頭開始覺得,VR是不是言過其實了?VR是不是一個偽需求?

這種心態,就是典型的「從一個極端滑向另一個極端」。

事實上,16年初的VR領域還只是一盤散沙,無論是PC頭顯。還是一體機,各有各的操作系統,各有各的內容平台。而隨著谷歌推出Daydream以及微軟Windows內置支持VR,該行業得到了初步的規範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確實可以算是「VR元年」。

然而由於整個領域基礎設施的不成熟,VR落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其中,對網路「大帶寬,低時延」的需求,在當時還不能很好的滿足。

5G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除此之外,近兩年顯示屏、顯卡晶元等硬體技術也有著極快地發展。中國聯通研究院院長張涌認為,VR可能是第一個5G規模化的應用場景,目前已逐步在產業化,預計2021年,VR產業將迎來大爆發。

屆時,高端重度體驗的遊戲和娛樂消費模式,將對現有的相關產業形成極大衝擊。

一方面,現有的遊戲和內容公司將面臨新晉對手的挑戰。

而另一方面,上游的顯卡,晶元廠商,以及VR遊戲和VR內容的開發引擎,乃至眼球追蹤,光學定位等相關企業或從業人員,都將迎來那份遲到的紅利。

在這裡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時代特徵,信息攝取方式的碎片化以及信息分發的豐富性,內容消費市場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

當我們談到娛樂消費的時候腦袋裡往往想到的是遊戲或影視作品等。但事實上,文字工作者也將在此次浪潮中受到一定衝擊。

所有的內容消費,本質上都是對用戶時間的佔據。因此,當某種消費模式的吸引力陡然升高的時候,則必然會帶來其他內容載體模式的消費市場減縮。

除了以上兩點,5G還將在許多領域對我們普通用戶的生活產生影響。諸如落地實現更高清的4K視頻。據了解,4K視頻流需要最低下載速度為25MBps,而5G將能提供100MBps的最低下載速度,4G則會低於10MBps。

還有直播領域,比如山地等不便拉光纖的地區展開的體育直播(滑雪,拉力賽等),戶外直播(只需要一個手機,就可能湧現出更多的貝爺),以及公共安全(如野外搜救)等具體場景。


產業遠景

「4G更多的是技術創新、商務模式創新。但5G是生態構建。4G像修路,5G是要造城。我們要把一個生態構建起來,去賦能各行各業。」某業內人士談到。

事實上,5G已經成為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各大行業的牽扯之廣,對人民生活的影響之深,不可避免地使該技術成為了實現產業升級,發展新經濟的基礎性平台。

11月27日,FuTURE推進委員會主辦的「2018未來信息通信技術國際研討會」上,科技部副部長黃衛引用機構數據稱,到2035年,5G的價值鏈將創造3.5萬億美元的直接產出,帶來12.3萬億美元的經濟規模,將促進汽車工業、醫療、保健、教育等行業的顛覆性發展,提供超過2200萬崗位的工作機會。

其中,我個人認為汽車將排在第一位。

一方面,5G的低延時高可靠將完美解決自動駕駛的時延痛點。而另一方面,萬物智聯則意味著「車路協同」的可行性大幅提高。

9月20日,在雲棲大會上,阿里宣布升級汽車戰略,利用車路協同技術打造「智慧高速」。而9月14日,原本一直堅持「單車智能方案」的百度,也宣布將打造車路協同的開源方案。

另外,華為的LTE產品線也表示,華為正在積極探索汽車和通信產業下的車路協同產業。

在這個技術體系內,除了汽車將接入網聯和智能設備之外,路面、圍欄、交通標誌、信號燈,都可以向車輛發送信號,傳輸信息,從而保證車與車之間的安全行駛關係,隨時把控每輛車的狀況和應急需求,為車輛傳達遠處的路況,成為無人車的另一雙眼睛。

遠景自然是美好的,但有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是,它涉及幾個相對獨立,但又必須相互作用的領域。城市智能、造車、感測硬體、網路傳輸,每個領域都有自己的產業問題與行業經驗。

這其中的複雜性,也非常完美地代表了5G在其他行業鋪開時所需面臨的挑戰。

互聯網圈內現已旗幟鮮明地喊出「全面擁抱產業互聯網」的口號,有人認為這僅僅代表各位互聯網巨頭要進軍「雲服務」了,要為企業做一些SAAS系統了,要為企業提供大數據分析服務了之類的。

這種理解不能說是錯誤的,但不夠全面。2B確實是指面向企業,但同時也要面向產業,面向行業,乃至面向生態。

5G技術的應用,萬物智聯的遠景所激發出來的產業潛能,將對整個生態進行升級。在升級過程中,明面上是產業的技術革新,但內在邏輯卻是整個生態在召喚「整合」的力量。前兩年很火的概念「供應鏈優化」跟這一思路有相近之處,二者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係。

至於具體是誰來承擔這一「整合」的重任,或許是依靠著生態優勢和技術優勢的企業,或許是底層標準制定者和平台提供者,又或許是政府機構。沒人知道,歷史所看重的是,必將有這樣一個角色,至於這個角色具體是誰,則具有偶然性。

在物聯網的基礎上,「優化」「整合」將帶來第一波浪潮,而隨後,在升級後的產業環境下,新的應用,新的產業將產生萌芽。

比如被暢想過很多次的「無人車車載服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再比如又或者在新的教育模式中,極強的即時性實現良好的多屏互動,教育資源得到進一步優化,又或者沉浸式1對1智能教學,甚至早齡階段教學類RPG遊戲應用等。

除此之外,製造業,醫療業,智慧城市,智慧體育,新媒體等各個行業,都將被技術所推動升級,進而被催生出新的應用,甚至新的商業模式。


結語

技術就像大風。在過去,可能是50年一小吹,100年一大吹。伴隨著風勢,總會有新的暴發戶和落魄貴族的故事。

但近些年,大風來得愈發頻繁,距上次4G的全面鋪開,不過才5年不到。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沒有誰是真的可以高枕無憂的。

行業如此,企業如此,個體亦如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你在寒冬,你的寵物在風口
20年全球銷量210萬,全新寶馬X5正式登陸中國市場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