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12萬年前南極冰蓋崩塌曾令海平面上升9米,我們或在重演歷史!

12萬年前南極冰蓋崩塌曾令海平面上升9米,我們或在重演歷史!

據《每日郵報》12月20日報道,科學家們擔心,12.5萬年前引發的巨大南極冰蓋崩塌事件可能會再次發生。從舊金山到上海,全球多個沿海城市將面臨淹沒的威脅。

南極冰原西部松島冰川裂縫

資料顯示,地球在冰河時代後有一個短暫的溫暖時期(12.9-11.6萬年前),在此期間,被稱為伊米亞間冰期(Eemian Period)。當時的氣候環境比現在溫室氣體影響的氣候更溫暖潮濕,大量冰蓋融化致令當時海水水位比現時高6-9米,淹沒不少地表。

不過科學界一直不清楚當時海水水位上升的來源,曾一度猜測是來自格陵蘭冰蓋。

但上周舉行的美國地球物理聯盟會議上,俄勒岡州立大學冰川地質學家Anders Carlson領導的團隊發表一則研究,指出當年海水水位暴漲的源頭是南極洲西部冰蓋。南極洲西部冰蓋是一個巨型古老的冰蓋,甚至延伸至水底,過去曾被認為未受現代氣候變化影響。然而近期多個研究已顯示,當地冰蓋已受海水暖化影響加快融化。

東南極海岸八分之一的一組冰川已經失去了十年的冰

Carlson的研究亦間接確認,南極洲西部冰蓋並不如此前所想穩定。因為伊米亞間冰期氣溫比前工業時代高2°C,與現時的氣溫僅相差1°C。不過當時全球溫升是受地球軌道及旋轉軸改變影響,而非如現代一樣受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造成。此外當時的南極氣溫可能仍比現時寒冷。

波士頓學院古氣候學家Jeremy Shakun表示:「過去十多年看到的南極洲西部冰蓋融化,是長期融化徵兆。如果發生這種情況,世界將需要為快速上升的海平面做準備。」

松島冰川的冰流入海洋

另外美國宇航局NASA曾認為南極西部的冰蓋下有一個特殊的熱源,這個特殊的熱源產生的加熱效應被認為是驅動部分底部冰層融化而形成冰蓋下的湖泊和河流景觀的原因。

過去,學界曾推斷伊米亞間冰期的高海水水位源於格陵蘭,Carlson的團隊則在2011年,于格陵蘭最南端鑽探海底泥芯,分析當中同位素指紋後,並顯示格陵蘭並非原凶。

東南極洲地區的四個冰川高度10年減3米

這次研究,Carlson團隊再以同樣技術,分析南極洲三個地區派恩島冰川(Pine Island Glacier)、阿蒙森省與南極半島山區29個岩芯樣本。然後團隊將當中的同位素指紋,與一個來自西南極洲最西端、位於別林斯高晉海(Bellingshausen Sea)附近的泥芯作對比,這是由於當地水流穩定,融冰後造成的侵蝕沉積物會不斷在此累積。

團隊研究發現,伊米亞間冰期別林斯高晉海附近的泥芯,均帶有三個地區的地質指紋,顯示南極冰蓋曾不斷被海水侵蝕融化:首先是派恩島冰川消退,此後是阿蒙森省,南極半島也有冰蓋流失,但最後可能有部份因暖化暫停得以保存。

不過團隊承認所用的監年方法未必準確,所謂的暫停也可能只是因為水流轉變所致。明年將會有團隊進行3個月的實地研究,在南極洲西部海域鑽探至少三個海底泥芯,以更準確了解過去的冰蓋變化。團隊在大會生警告,現時各國所訂下的溫升2°C限制目標已過一半,地球的情況「危險」。

美國宇航局最新的太空雷達在幾個月來發現,自2008年以來,南極洲西部的Dotson冰架自2003年以來已經損失了超過390英尺(120米)的厚度。美國宇航局前首席科學家Abdalati表示:「地球現告訴我們一個信息。我們可以選擇聽到它,或者我們可以選擇忽略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魚視角 的精彩文章:

珊瑚礁連年白化致其擁有「生態記憶」,珊瑚抗熱能力增高!
龜喙、犀牛身、大象體重,三疊紀的的巨型食草動物不只有恐龍!

TAG:魚視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