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地球暖化令海洋溶氧量不足1%,將大範圍影響生物分布及食物鏈

地球暖化令海洋溶氧量不足1%,將大範圍影響生物分布及食物鏈

全球變暖已經是一個趨勢,影響也是全方位的。海洋方面除了令海洋暖化與酸化外,更令海中生物缺氧難以呼吸,導致其數目將大幅下降。最新刊於《科學進展》的一則研究顯示,隨著氣候變化使海洋溶氧量減少,小型海洋生物也無法繼續生存下去,對食物鏈造成巨大影響。

氧為生物生存所需的基本元素,因此,溶氧量(溶解於水中之氧氣)被視為是判斷水質好壞主要指標,濃度愈高一般代表水質狀況愈好。水中之飽和溶氧量受水溫及水中含有之雜質量之影響,水溫愈高溶氧量濃度就愈低;污水因含有大量雜質,溶氧量亦較純水為低。

小型海洋生物往往能生活於較極端環境中,避過海洋較上層的獵食者,是海洋食物鏈重要的一環。這些小型海洋生物包括甲殼類與魚類幼體的浮游生物,是墨魚、鯨魚等較大型獵食者的食物,其分布改變將會影響食物鏈。如果海水暖化持續加劇,海洋溶氧量會再下降,徹底改變海洋生態。

研究由南佛羅里達大學生物海洋學系教授Brad Seibel領導,團隊分析了北太平洋東部熱帶水域的溶氧量,當中包括屬中層,海底200-1,500米下的「最少含氧區(oxygen minimum zone,簡稱OMZ)」。這個水層雖然是海洋中溶氧量最低,但仍是不少浮游生物的棲息地。

磷蝦

研究發現,北太平洋東部熱帶水域的OMZ因海水暖化正在擴大且溶氧量減少,部份生物或可適應新環境,但絕大部份原棲息於OMZ的生物如磷蝦相信無法忍受之,因為它們原本已接近生理極限,只用極少氧氣。

Seibel指,研究又顯示即使溶氧量減少不足1%,都足以令大部份物種無法再生存於OMZ,改變其于海洋中的分布;這些生物或會轉到較淺水水域生活,但這些位置會有較多陽光,水溫也較高,而且有更多獵食者,將會影響該些物種的群族健康。

此外已有研究表明,海水溫度每上升1℃ ,海水中的含氧量就會下跌2% 。短期而言,溫度愈高,海洋循環就會愈慢,加劇區域性氧氣消耗;同時,高溫亦會造成海洋分層化,令表面氧氣較多的海洋難以進入更深的海洋。

數據顯示,全球海水溶氧量50年來已因氣候變化與海水分層加劇跌2%,其中溶氧量跌幅最大的為太平洋,溶氧量百分比跌幅最大的則是北冰洋。而且全球海水溶氧量並非平均分布,整體2%下跌幅度代表某些地區有非常大的跌幅。有科學家擔心,多數出現於海洋中層的最少含氧區會繼續向上擴展,令更多海洋生物難以生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魚視角 的精彩文章:

繼145頭鯨魚擱淺死亡後,紐西蘭再次發生51頭領航鯨擱淺死亡
中美洲猴子因農藥產生變色,科學家憂其更易被獵殺影響生態!

TAG:魚視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