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紙上的《上陽台帖》如何能是李白所寫?

宋紙上的《上陽台帖》如何能是李白所寫?

唐代李白以詩仙著稱,相信大多數人都沒見過其草書作品。在近期播出的《國家寶藏》中,明星國寶守護人翟天臨守護的國寶就是相傳李白唯一傳世草書《上陽台帖》。

在《國家寶藏》的節目中,對李白的《上陽台帖》的前世今生做了情景再現的優秀演繹。

《上陽台帖》為自詠四言詩——「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何窮」。是李白尋找故人,但是發現故人已經逝去,感慨之下而寫的書法作品。該詩共25字,既讚頌了王屋山高聳之勢,又讚頌司馬承禎的作品和他的為人,抒發了作者對其的仰慕之情。

李白的《上陽台帖》為草書墨跡,高28.5厘米,長38.1厘米,麻紙卷裱,加上後人的題跋,長約3米。引首為清高宗弘曆楷書題「青蓮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趙佶瘦金書題籤「唐李太白上陽台」一行;後紙有宋徽宗趙佶,元張晏、杜本、歐陽玄、王餘慶、危素、騶魯,清乾隆皇帝題跋和觀款;卷前後及隔水上鈐有宋趙孟堅、賈似道、清內府、張伯駒等鑒藏印。

專家分析認為,李白的《上陽台帖》的紙質其實是比較明顯的宋代及宋代以後的紙張。

宋代紙正面潔白光滑,質地堅韌,耐久性很強,如不著潮經久不會變質,但這種紙是從宋朝才開始使用。《上陽台帖》目測就可以確定非唐代紙張。宋代的紙對風吹日晒因有很大抗性,所以有些宋元印本,流傳至今將近千年,依然完整如新。而李白的《上陽台帖》正是選用了這種紙張,才能讓我們在1000多年後看到古人的風采。

造紙業發展至今,每個時期的造紙工藝與所選用的原料,都有著各個時期自己的特點。而由眾多流傳下來的唐代作品看,唐代的紙張遠遠達不到宋代紙張的質量標準,唐代紙張因其造紙技術的局限性,紙張工藝與宋代差異極大,紙張纖維和簾文都明顯不同,不能達到如《上陽台帖》用紙的細膩程度。

毫不誇張的說,《上陽台帖》用紙如此細膩,其造紙技術至少要比唐代領先幾百年。試問,作為唐代的李白是如何能使用到300年後的宋紙,去書寫《上陽台帖》的呢?

答案值得玩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易 的精彩文章:

他入國展30餘次,從用筆、結構、章法整理歸納小楷規律,帶你快速掌握小楷創作秘籍

TAG:書法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