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文史宴:這座城市,是日本學習唐朝的範本城市

文史宴:這座城市,是日本學習唐朝的範本城市

那麼,由藤原不比等、阿倍宿奈麻呂等人主持修建的平城京到底長什麼樣子呢?

這座新京城依然沒有修成完整的長方形。平城京的正北是「平城宮」,相當於中國的皇城。平城宮的南門為朱雀門,從朱雀門往南則是主幹道朱雀大路,一直延伸到平城京最南端的羅城門。以這條主幹道為中軸線,劃分出左京和右京兩個棋盤狀的區域,這塊長方形的城市區域東西長4255米,南北長4787米。右京的北面多出一小塊,名叫北邊坊,左京的東面多出一個長方形的區域,稱為外京。

平城宮跡歷史公園遊覽圖

平城宮是平城京的政治中心,在朝廷遷出平城京之後不久荒廢,後來對平城宮進行了考古研究並在原址重建了部分建築,現在成為了平城宮跡歷史公園。

平城宮最大的特點是有兩套主體建築,一是正對著朱雀門的第一次大極殿院,二是正對著朱雀門以東壬生門第二次大極殿。大極殿是皇宮最重要的儀式性宮殿,之所以有第一次和第二次之分,與聖武天皇遷都有關,這個下文再詳細介紹。在平城宮剛建立時,正中的建築物群由北向南分別是大極殿、大極殿院和朝堂院,東區的建築物群由北向南則是內里、朝堂院和朝集殿院。

早期平城宮中央建築群

重建的第一次大極殿

大極殿、大極殿院模型

內里是天皇、上皇、后妃等居住的地方,朝堂院是能夠容納大量官人,舉辦朝會的地方,而朝集殿則是朝堂院開門前官人等待的地方。壬生門一線的東區有朝集殿院和朝堂院,應該是天皇日常理政所用,而朱雀門一線的中區則用於更為隆重的儀式,如新君登基的典禮、接見外國使臣、元日朝會等。

東院庭院地圖和實景

在東區建築群的東邊有一處東院庭院,現在按照考古研究的發現進行了重建。這應該是附屬於東院建築群的庭院。平城宮東西兩個區域的考古研究比較缺乏,不清楚原來具體有什麼作用,可能是一些小型建築群,如聖武天皇登基之前居住的東宮、讓位後居住的西宮等,可能就位於這些地方。

另外,天皇還舉辦一些諸如飲宴、觀賞騎射等活動。《續日本紀》記載進行這些活動的場所有松林苑、鳥池塘、南苑、南野等,松林苑基本上確定是在平城宮以北,其他園林的位置則未能確定。

再說平城京。

平城京的基本劃分單位是坊和坪。一坪是邊長133米的正方形區域,4坪×4坪,即16坪則為一坊,大約是532米的正方形。每坊之間用大路分隔,朱雀大路以西分別是西一坊大路、西二坊大路、西三坊大路和西四坊大路,以東則是東一坊至七坊大路,其中東四坊至東七坊屬於外京。從北至南則是一條北、一條南、二條、三條、四條、五條、六條、七條、八條、九條大路。朱雀大路的寬度達到整整74米(藤原京為30米、平安京為82米,長安為147米),其他大路大約是它的一半寬,大路的兩側有溝渠以供排水。

朱雀大路想像圖

在一坊之內區分各坪的是坊間路、條間路、坊間小路和條間小路。每坪之內還可以進一步劃分成住宅地,通常以1/2、1/4、1/8、1/16、1/32的大小來分割。當然也有不少寺院、大臣宅邸和行政用地是獨佔一坪甚至數坪的。

唐代都城的做法是每個坊都有圍牆,並在四面或東西兩面設置坊門,但平城京並非如此。原則上每個坪都有圍牆,而圍牆又分為築地塀和掘立柱塀兩種。築地塀是比較昂貴的,是用版築的方式建土台,再在上面加上類似屋頂的結構。掘立柱塀則比較便宜,基本上就是把木柱樹立在地基上,然後在柱子間架設木板。

築地塀

根據考古研究,平城京左京三條一坊、二坊一帶的各坪大多建有築地塀,少數建設了掘立柱塀。當然這一帶接近宮城,居住者可能更加富裕。統計結果如下:

既然每個坪都有圍牆,那便不需要整個坊的圍牆和坊門了。然而坊門是存在的,即位於朱雀大路的兩旁、各條間路、條間小路通往朱雀大路的位置。也就是說朱雀大路有極大的象徵國家權威的意義,是國家形象工程。

平城宮當然也是有圍牆的,而且用的是寬2.7米、高3.8米的築地塀,稱為「大垣」,總長度達4.5公里。然而那麼浩大的工程卻難以在短時間內竣工,以至於元明天皇在和銅四年下詔說:「頃聞。諸國役民。労於造都、奔亡猶多。雖禁不止。今宮垣未成。防守不備。宜権立軍営禁守兵庫。」堂堂一座宮城,居然因為圍牆沒有修好而讓天皇擔心治安問題,還要專門為此設置衛戍部隊。

同為形象工程的還有羅城門。羅城門是正對朱雀門的平城京南門,也是平城京唯一一個「城門」。羅城的意思是圍繞整座都市的城牆。然而平城京是否擁有一個圍繞整座城市的城牆呢?一般認為是沒有的。考古挖掘在羅城門遺址的西面發現了築地塀,說明在羅城門的兩側應該是建了築地塀的,但是更遠的地方應該就沒有圍牆,或者使用便宜的板塀了。據記載,羅城門外還有「三橋」,但具體造型不得而知。

羅城門模型

跟藤原京相比,平城京擁有一個具有裝飾性質的羅城門和寬敞的朱雀大路,這些面子工程造出來當然是要用的。現在能找到的例子又好幾處,如寶龜十年,唐朝使者進京,朝廷派「將軍等率騎兵二百。蝦夷廿人。迎接於京城門外三橋」,這個京城門自然就是羅城門了;《唐大和上東征傳》則記載,鑒真和尚來日的路線是筑紫難波河內羅城門東大寺,從河內到平城京是自西向東走,很可能是故意先繞到羅城門再走朱雀大路、二條大路去的東大寺。這些是外國人來訪問的例子,可能新羅使者也要走這條路。其他史料表明,遣唐使出發也要經過羅城門,還有一例是在羅城門舉行祈雨儀式。

北邊坊與外京

平城京的另外一個特點是存在北邊坊和外京兩個突出去的部分。考古證據表明這兩個區域的性質稍有不同。關於北邊坊,學術界有幾個說法:1.平城京規劃的時候就已經存在;2.規劃的時候不存在,但因為那一帶的西大寺和西隆寺的發展而新增;3.是到了中世以後才被西大寺納入;4.根本不曾存在。根據考古成果,北邊坊沒有發現帶溝渠的道路,但存在過道路的可能性很高,筆者個人比較支持說法2。

外京則與北邊坊不太一樣。外京應該是平城京規劃的時候就已經存在,而且條坊的規劃與主體區域基本一致,坪內的土地使用卻似乎很隨意,而且這一帶本身地勢比較複雜,不像主體區域一樣處於奈良盆地的平原部,因此很可能並不像左右京一樣布滿了住宅。

在八條西二坊、東三坊各有4坪的土地用作東、西市。原則上交易要在這兩個地方進行,朝廷有專門的東、西市司兩個官署進行管理。他們負責監管貨物真偽、度量衡、私鑄錢這些與交易相關的事務,朝廷在米價高騰的時候還會在此地賣米。另外,東西市似乎還是乞丐集中行乞的地方。

考古證據還表明,在當初建造平城京的時候,不僅對當地已經存在的聚落進行了遷徙,還把好幾個古墳削平了。因此在遷都之前曾專門給需要遷徙的人民發津貼,又讓造平城宮司掩埋骸骨、舉辦祭祀儀式。

大和古道

早在孝德天皇年間,即大化改新不久後,日本朝廷就下令在各處修建道路,其中最重要的是「大和三道」,即上道、中道和下道,貫穿奈良盆地南北。下道與平城京的朱雀大路直接相連。當初遷往平城京的時候,說此地「四禽葉図,三山作鎮。亀筮並従,宜建都邑」,這裡又是奈良盆地的北端,大概就是基於背有靠山的原理,選擇了與藤原京交通方便的地點。由於遷都倉促,而且那些居住在京城的官人和為朝廷服務的人(京戶)在遷都時也要跟隨天皇前往新京,不少建築物是直接解體搬到新京城的,大和三道和上文提到的水道或許發揮了很重要的運輸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宴 的精彩文章:

文史宴:在王安石的千年誕辰,蓋棺論定王安石

TAG:文史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