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何為逆針灸?

何為逆針灸?

何為逆針灸?

何為逆針灸?

摘要:通過檢索1000部中國古代醫籍並結合相關資料,對「逆針灸」及古代醫家對逆針灸的認識進行了考證,指出古人因人因地制宜在適當時機應用逆針灸方法「治未病」的思想對現代醫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逆針灸」是指在機體無病或疾病發生之前預先應用針灸方法激發經絡之氣,扶助正氣,提高機體抵禦各種致病因子的能力,從而達到防止疾病的發生、減輕隨後疾病的損害和保健延年的目的,是一種更加註重機體自身潛能激發與利用的方法。「逆針灸」是我國古代「治未病」的主要防病保健手段之一,至今還以其獨特的療效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今應用《中華醫典》軟體對民國以前中國歷代醫學古籍1000部進行了檢索,並結合相關文獻資料,對「逆針灸」做一粗淺考證。

1 「逆針灸」的理論淵源

「逆針灸」是後世根據《內經》「治未病」原則,結合經絡腧穴理論而設立的一種極具針灸特色的扶助正氣的具體方法。「治未病」一詞首見《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即:「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

「治未病」的預防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一般認為「治未病」應有下面3個涵義:①保健強身、未病先防,主要是針對健康的未病態。②早期治療:指有發病徵兆時馬上採取早期治療的手段。主要針對的是潛病和前病未病態。③已病防變:指應掌握疾病的傳變傾向,預先防治,防止病情的進一步發展和傳變,此應屬於傳變未病態。

應用針灸的方法來治未病又被稱為「逆針灸」。《靈樞?官能》中指出:「是故上工之取氣也,乃救其萌芽……是故工之用針也,知氣之所在,而守其門戶。」邪氣初客,未病之病,名日萌芽,上工知之。謂知邪氣,處氣處於皮膚脈肉筋骨所在,守其空穴門戶療之(隋?《黃帝內經太素?卷第十九?設方?知官能》)。明?汪機《外科理例?卷一?針法總論五十一》:「大抵用針迎而奪之。順而取之。所謂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成。治未成。正此意也。」《素問?遺篇?刺法論》中記載了為防邪氣侵犯臟腑,可預先針刺五臟六腑的原穴,並認為:「是故刺法有全神養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養和神也」。因此預先針刺(逆針灸)的目的是以期「補神固振,神氣不散,神守不分」,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機體內在的調衡陰陽的潛力,去應對內外各因素的影響和干擾,保持機體內環境的穩態,防治疾病並保持健康。

2 「逆灸」「逆針灸」的詞語考證

2.1「逆灸」一詞的出現東晉?《范汪方》首提「逆灸」一詞。《范汪方》(又作《范東陽方》、《范東陽雜藥方》)是東晉時范汪集前人經驗和自己的體會撰寫而成,是唐以前集方最豐富者,今佚。其佚文散見於《外台秘要》、《醫心方》等。日本?丹波康賴《醫心方?卷第十一?治霍亂方第一》中記載:「今按《范汪方》:凡得霍亂,灸之或時雖未瘥,終無死憂,不可不逆灸。

2.2「逆針灸」一詞的出現「逆針灸」一詞首見於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卷之四十五?養小兒候》:「新生無疾,慎不可逆針灸……古方既傳有逆針灸之法。

2.3「逆灸」「逆針灸」語義漢代?許慎《說文解字》對「逆」字的解釋為:「逆,迎也。關東日逆,關西日迎。」沈澍農考釋《醫心方》中「逆」字為「預先」的意思。明代?高武《針灸聚英》對「逆針灸」一詞有了明確的解釋,即「無病而先針灸日逆。逆,未至而迎之也。」闡明了逆針灸的概念,是指在機體健康無病、疾病發生之前或疾病輕淺之時,預先應用針灸方法激發經絡之氣,增強機體的抗病與應變能力,從而促進健康、強壯延年、防止疾病的發生,減輕隨後疾病損害程度。

因《說文解字》有「關東曰逆,關西曰迎」的記載,筆者對「迎針」「迎灸」進行了檢索,並未出現上述辭彙。因此可見「逆」字雖然不同地域說法不同,但醫家對「逆灸」「逆針灸」的稱謂還是比較統一,沒有地域性的差異。

3 「逆針灸」文獻薈萃

在1000部中醫古籍中,「逆灸」、「逆針灸」詞語主要出現在16部著作中,共有24篇論述,涉及東晉、隋、唐、宋、明、清六個朝代,主要著作有東晉《范汪方》,隋代《諸病源候論》、唐代《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宋代《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千金寶要》、《幼幼新書》、《仲景傷寒補亡論》,明代《普濟方》、《針灸聚英》、《針灸大成》,清代《針灸逢源》、《馮氏錦囊秘錄》、《嬰兒論》。另外還有兩部日本著作《醫心方》和《雜病廣要》援引了《范汪方》關於逆灸霍亂的中論述。

古代醫家在論述「逆灸」「逆針灸」的文獻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關於小兒逆灸保健(17篇);一方面是關於逆灸霍亂,預防疫病(7篇,不含《醫心方》及《雜病廣要》的論述)。

3.1小兒保健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卷之四十五?養小兒候》記載:「新生無疾,慎不可逆針灸。逆針灸則忍痛動其五脈,因喜成癇。河洛問土地多寒,兒喜病痙。其俗生兒三日,喜逆灸以防之,又灸頰以防噤。有噤者,舌下脈急,牙車筋急,其土地寒,皆決舌下去血,灸頰以防噤。江東地溫無此疾。

古方既傳有逆針灸之法,今人不詳南北之殊,便按方用之,多害於小兒。是以田舍小兒,任自然,皆得無橫天。」後世《備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千金寶要》、《幼幼新書》、《普濟方》、《針灸聚英》、《針灸大成》、《針灸逢源》、《馮氏錦囊秘錄》、《嬰兒論》均廣泛引用此說,認為新生兒逆針灸保健有著地域性的差異,應因地制宜。河洛地區(指以洛陽為中心,西至潼關、華陰,東至滎陽、鄭州,南至汝穎,北跨黃河至晉南、濟源一帶)位處北方,土地多寒,小兒易生痙病,故民間有新生兒三天逆灸囟門以防痙,灸頰以防噤。而江東地區(指今蘇南、浙江北部及皖南部分地區),地溫多濕,故不宜逆灸保健。

此外,《普濟方?卷三百五十九?嬰孩門?新生兒戒灸》記載:「宜察其地土寒溫虛實。」指出小兒逆針灸保健在因地制宜的基礎上還要考慮小兒體質的虛實。明?《保幼新編?雜症》有:「小兒斷臍後,和面作餅,圍臍裹之,艾灸三壯,防臍風」的記載。

3.2逆灸霍亂預防疫病日本?丹波康賴及丹波元堅援引《范汪方》中記載:「凡得霍亂,灸之或時雖未瘥,終無死憂,不可不逆灸。」而我國《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仲景傷寒補亡論》和《普濟方》中則記載:「凡霍亂,灸之或雖未能立瘥,終無死憂,不可逆灸。或但先腹痛或先下吐後,當隨病狀灸之。」兩者記述明顯不同,《醫心方》雖成書於宋代,但其中記載的《范汪方》為東晉時著作,出現為更早。另外,推其文意,霍亂灸之雖未能立即痊癒,但「終無死憂」,故筆者認為「不可不逆灸」更為準確。

《千金要方》中有:「凡人吳蜀地游,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癧、溫瘧、毒氣不能著人也。」強調在進入疾病易感的地區之前針灸,可提高機體的免疫力,抵抗瘴癧、溫瘧、毒氣的侵襲,防止疾病的發生。現代醫家認為,大疫當灸,灸能在第一時間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可以通過不同途徑消除或抑制多種致病因素,以抵抗疫毒。

「逆針灸」理論源遠流長,文獻記載散見眾多醫學典籍中,其應用主要集中在防病保健及預防疫病等方面,體現了古代醫家因人因地制宜的在適當時機應用逆針灸的方法預防疾病的發生、延緩疾病的進展、減輕疾病的損害程度的思想,對現代醫學防病保健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如現代學者提出在兒童生長發育期、婦女更年期、中老年期、疾病先兆期、季節交替期、進入疫區前等時期,在相應腧穴上給予適宜的針灸刺激,激發機體內在的維持自穩的潛力,調整並維持機體的陰陽平衡,扶助正氣,將可提高機體抵抗疾病的能力,正是古代「逆針灸」思想現代應用的具體體現。

世界衛生組織在《迎接21世紀的挑戰》報告中指出:「21世紀的醫學,不應繼續以疾病為主要研究對象,而應以人類健康作為醫學研究的主要方向。」當今,醫學發展的趨勢已由「以治病為目的的對高科技的無限追求」,轉向「預防疾病與損傷,維持和提高健康水平」。目前中國政府已經啟動「治未病」健康工程,構建中醫特色預防保健服務體系。「逆針灸」將以其獨特防治疾病的特色在預防保健醫學領域中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僅對1000部醫書中涉及「逆灸」、「逆針灸」辭彙的文獻進行了總結,然而古代文獻中有大量的關於「逆灸」、「逆針灸」保健方法上的記載,因其沒有涉及到上述辭彙,故下一步需要更加系統的總結和概括。

轉載僅作觀點分享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部分文章(點擊標題可查閱)

切診獨重先天刺法專於熱補涼瀉---陸瘦燕臨證經驗

倡醒神病機立手法量學 重臟腑辨證發刺絡新旨---石學敏臨證經驗

補瀉分型刺灸各宜--陳大中臨證經驗

倡徐疾補瀉擅頭針治病---陳克彥臨證經驗

熱涼補瀉與針刺八法 ---鄭毓琳臨證經驗

一點二穴三線四面---彭靜山獨特取穴原則

「八法」治疑難雜病---鄭魁山臨證經驗

臨證「五明」為先施針得氣為要---於書庄臨證經驗

取穴配伍手法的研究---楊甲三臨證經驗

深刺風府直接施灸---謝錫亮臨證經驗

針法灸法與證候相應 取穴配伍循其規律---王雪苔臨證經驗

瘰癧中風截癱的治療---王樂亭臨證治驗

同步行針對穴配伍---呂景山臨證經驗

頭針的臨床研究---焦順發臨證經驗

更多內容請點擊圖片查看

何為逆針灸?

學習平台

名家醫案、在線測試

名家視頻、打卡訓練營、經典著作音頻

何為逆針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中醫 的精彩文章:

治高熱心悟
「腦為元神之府」析疑

TAG:傳承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