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ZESPEED打算如何用電脈衝設備下一盤科技健身的棋?

ZESPEED打算如何用電脈衝設備下一盤科技健身的棋?

關注並標星36氪

每天3次,打卡閱讀

更快更深刻洞察互聯網商業

━━━━━━

EMS設備的便攜性和可移動性可以打破傳統健身房物理空間的限制,讓多場景服務成為可能。

「以四季來類比,科技健身正在初夏。」

在ZESPEED 創始人鄒馨眼中,國內市場已經破冰,EMS健身(全稱ElectricMuscle Stimulation肌肉電脈衝刺激)這個舶來品終於慢慢培育出自己的土壤,與兩年前相比,情況已經好太多。

樂觀之餘,鄒馨也有擔憂:以技術為導向的EMS健身是一個好的模式,所以在陸續吸引新的市場主體加入,熱度不斷上升,但行業還沒來得及建立起標準,一部分消費者剛剛打消對EMS健身安全性的顧慮,尚無從判斷產品及課程優劣。這個剛剛萌芽的市場能否朝著健康的方向一路向前?

電脈衝設備走進中國

將EMS健身設備引入國內的,ZESPEED並不是第一家。

早在2014年,EMS健身這種在歐美國家已經相對成熟的健身方式就引起了國內市場的注意,全球體量最大的電脈衝品牌Miha Bodytec最先進入創業者及健身愛好者的視線,在北京一度還出現過主打Miha設備健身的實體店。

彼時,市場時機尚未成熟,消費者沒有做好接納EMS健身概念的準備,Miha設備也只在北京、山東、福建等地零星可見,並未真正走入國內市場。

2016年,按次付費的零售健身模式已經成為C端消費者新寵,科技健身熱度上升。此時,擁有高端健身品牌ZPLUS的一普體育,為滿足高端客戶省時、高效的健身需求,開始在全球市場尋尋覓覓,挑選靠譜的EMS健身設備,並簽下了德國Miha的中國代理權。

「前前後後對比了不下10款,全球知名的EMS設備品牌差不多都試過了,最後才選定德國的Miha。」一普體育創始人兼CTO張豪欽對36氪記者說,他認為在技術的成熟度和設備穩定性上,德國Miha更勝一籌。

資料顯示,電脈衝設備品牌德國Miha Bodytec佔全球市場份額超過80%,在全球擁有3500多家門店,遍及42個國家,僅在德國有1000多家健身機構在使用。

雖然此時EMS健身的市場教育還停留在起步階段,電脈衝設備仍舊如外星生物般陌生,這讓一普體育經歷了一段艱難的市場推廣過程,但隨著科技健身走入資本視野,這條賽道不僅迎來了更多的競爭者,也迎來了匈牙利、韓國等全球各地的EMS健身設備,市場教育的進度條被快速拖動。然而,在電脈衝健身的標準上,還處於各行其是的階段。

EMS設備≠EMS健身

國內健身教練持有的證書按照含金量由高到低可分為三類,難度最高的是國際認證,證書由國際健美聯合會(IFBB)、國際身體阻力與體適能訓練協會(IBFA)、美國國家體能協會(NSCA)等國際機構頒發;其次是國家職業資格認證,證書由人力資源部和社會保障部、國家體育總局頒發;最後是機構認證,證書一般由各類協會頒發。

由於EMS健身是舶來品且引入時間不長,國內並沒有相應的認證標準,而國際市場上唯一被廣泛認可的認證標準誕生於科技健身的發源地——歐洲,是由TUV與GluckerKolleg兩家德國公司合作推出的,其中,GluckerKolleg是德國一家將近百年的認證機構。

這項認證體現了德國人一向的嚴謹,其中包含許多細緻嚴苛的標準,例如:一名教練一次性不能訓練超過2個客人、客人與教練之間不能超過一手的距離、在教學過程中教練必須站在客人的斜45度角等等。

不過,這項認證對國內消費者而言太過陌生,EMS健身在落地過程中變形的風險很大。

首先,健身教練的收入一般由固定薪資+課程銷售提成+課時費三部分組成,傳統的健身方式通常要求一周2-3次訓練,而在EMS設備的幫助下,一周一次,一次20分鐘就可以滿足基本的健身需求。對於教練來說,單個客人所能貢獻的收入減少,出現了人為改變訓練模式的情況,但若將一周一次的全身訓練調整為一周兩次甚至多次的局部訓練,EMS健身的優勢就很難得到充分發揮。

再者,EMS健身超出了傳統領域健身教練的知識範疇,在設備引入國內後,最先面臨的問題就是人才空白。在花時間培養教練通過設備廠商專業資格培訓認證之外,「看說明書」成為另一種簡單粗暴的解決辦法,EMS健身教練按圖索驥的現象並不罕見。

2017年前後,隨著科技健身賽道熱度上升,數十家主打EMS健身的品牌先後創立,對EMS教練的需求急劇增長。例如,根據ZESPEED的拓店計劃,3年內要開設1000家線下運動站,保守估計需要配備2000名EMS教練。另一方面,EMS健身定位於中高端人群,服務體驗與健身效果決定了品牌能走多遠。

2017年,一普學院成立,並與德國 GluckerKolleg 合作,開始按照國際標準為ZESPEED系統性培養EMS健身教練,同時開展課程研發及創新。鄒馨稱,ZESPEED的定位「不是傳統健身俱樂部賣卡的邏輯,也絕不是賣設備的邏輯」,是為客戶提供「精準大健康的服務」。

「我們是目前市場上唯一一個課程、培訓師、教練都得到權威第三方國際認證的品牌。」鄒馨表示,「未來即使有亂象,我們也希望從第一天開始就建立標準。」

早在ZESPEED創立之時,一普體育旗下已有高端健身品牌ZPLUS,為領事館、企業500強等客戶提供一對一私教服務,其私教的招聘門檻是:精通雙語、持有健身教練國際認證證書。一普學院成立後,擁有國際視野的6位ZPLUS教練成為首批培訓師,並全程參與課程研發。

據介紹,從一普學院成立起,面向社會及校園的ZESPEED夥伴招募就啟動了,所有應聘者在通過面試後,會進入實習期、一級夥伴、二級夥伴、專項夥伴、極速教練的五級培訓體系,每一級有對應的培訓內容、課時要求及考核標準,整個培訓是長期、持續的過程。

「其實我們的培訓成本並不高。」張豪欽坦陳,「雖然整個培訓周期很長,但經過一個月密集的培訓和實操,教練已經可以熟練操作設備,輔導客戶進行訓練了,這一點與傳統運動方式不一樣。在傳統運動領域,教練是影響訓練效果的重要因素,而科技健身通過標準化的技術手段控制了變數,在設備操作之外,訓練時教練更多起到監督、激勵的作用。」

張豪欽表示,對EMS教練來說,熟練操作設備只是第一步,也是最基礎的一步。在他們的職業生涯中會不斷接受培訓,課程涉及運動健身、營養、解剖、心理,乃至銷售、運營以及各類專項培訓等,所有的培訓都與國際標準對接。

但並非所有參與培訓的人員都會成長為EMS教練。「在二級夥伴階段,人員會開始分流。對運營管理感興趣的,會往門店運營、區域運營的方向發展;對專業感興趣的,可能會成為我們的儲備培訓師;如果在當地有資源,還可以發展成我們的城市合伙人。」一普體育聯合創始人兼一普學院培訓總監Jason稱。

在城市合伙人模式中,ZESPEED與合伙人的出資佔比為51:49,合伙人提供物業和客戶資源,ZESPEED則負責品牌、運營及培訓。

「在運營上,我們會管得很細、很深入,確保標準不走樣、效果不打折。」張豪欽表示,「所有的合伙人都必須經過培訓,而且我們會根據開店時間和培訓周期倒推,來安排我們的培訓計劃,確保在開業前完成全部人員的基礎培訓。」

11月,ZESPEED第一家城市合伙人店在廈門開業,據悉,其南京、廣州、珠海、昆明以及香港等地的城市合伙人店正在籌備當中。

私人訂製&多場景服務

「我們做的是科技健身,而不是EMS健身,EMS健身只是我們前期標準化的一種方式。」 在提及EMS健身與科技健身的關係時,張豪欽強調。

市場普遍將EMS健身視為科技健身的主流形態之一,但張豪欽認為科技健身的內涵要豐富得多,「ZESPEED在藉助電脈衝設備提升健身效率的同時,根據基因檢測的結果而非教練經驗為客戶提供精準的運動、睡眠及飲食建議和指導,提供『私人訂製』的健身服務,讓客戶看到真真切切的健身效果,並幫助客戶養成最有益健康的生活習慣,才能真正建立起公司的競爭壁壘。」

今年5月,ZESPEED與英國公司FitnessGenes經過半年多的研發,推出了全球首份針對EMS訓練的運動基因檢測報告。

「基因檢測的技術現階段已經相對成熟,FitnessGenes是一家專註於做運動基因檢測的公司,其核心研發人員都是牛津大學的客座教授,更重要的是,它是為數不多的能夠根據基因檢測結果給出解決方案的公司。」Jason介紹說。

對一家科技健身公司來說,解決方案比檢測結果更重要。基於解決方案,能夠延長合作半徑及服務半徑,將「私人訂製」的概念從健身領域擴展開來。與此同時,由於解決方案是基於演算法而非人工給出的,使「私人訂製」的服務體驗具備規模化的可能。

實際上,在首份EMS基因檢測報告出爐前,ZESPEED與運動營養品牌艾蘭得威的牽手已經完成,後者的上市產品包括蛋白粉、增肌粉、蛋白棒、能量棒等,隨著EMS運動基因檢測運用範圍的擴大,二者在營養補充劑上的合作仍有很大空間。

縱向來看,通過基因檢測提供的個性化解決方案,使科技健身公司能夠為用戶提供精準健康的深度服務,但對於工作繁忙的現代都市人來說,這還只是科技健身魅力的冰山一角。EMS設備的便攜性和可移動性可以打破傳統健身房物理空間的限制,讓多場景服務成為可能。

ZESPEED已經在探路。

「健身倉分為有形的和無形的,我們To B 端的企業上門服務,其實已經擺脫了物理空間的限制。EMS儀器和設備都可以裝進拖桿箱,成為移動健身倉,它可以出現在瑜伽房,也可以出現在會議室,可以出現在許多不同的業態當中。未來,國內可能會迎來一波教練上門服務的熱潮。」鄒馨說。

據鄒馨介紹,ZESPEED目前的企業客戶大概30多家,但有一定服務門檻,預約人數至少要達到4-6人才會上門,根據企業人數多少,上門服務的頻率為每周一到兩次,每次服務人數在8-10人之間。

若站在高處,向科技健身的更遠處眺望,在科技健身消費理念成熟的未來,共享健身倉的輪廓也依稀可見。

「從德國慕尼黑機場出來,就能看到一個EMS訓練站,對於經常出差的商務人士來說,這是很方便的選擇。」鄒馨介紹。

與無形的移動健身倉類似,有形的共享EMS健身倉也可以出現在機場、高鐵站等多個場景下,但與時下流行的無人健身倉不同,鄒馨認為教練仍舊是共享EMS健身倉的標配。「健身是反人性的,過程很痛苦,需要意志力去堅持,科技健身本是為了順應人性,無人的產品則是在挑戰人性,ZE不會去做無人的模式。」

移動健身倉與共享健身倉能否成為科技健身未來的承載形式?或許可以想像一下:一位日程緊湊的商務人士,在趕往機場的路上預約了一位EMS教練,利用登機前的20分鐘碎片時間,在共享健身倉中完成了一周的健身計劃,甚至無需提前準備服裝鞋襪。

當勾勒出這樣一幅畫面時,鄒馨說:「我想不出比這個更好的健身選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奧美創始人:一個廣告人的自白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