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上的南京,佔盡天時地利,奈何淪為悲情而又多嬌的亡國之都

歷史上的南京,佔盡天時地利,奈何淪為悲情而又多嬌的亡國之都

南京,又名金陵,地處長江中下游,現為江蘇省省會,這座城市被稱作六朝古都,曾經先後有孫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等朝代相繼在此建都立國,然而,似乎與皇家龍氣向左,凡是在南京定都的朝代,均是短命而亡,但與其他都城的帝王霸氣相比,南京卻由此多了幾分嫵媚多嬌與悲情畫意。

然而如此一個沒有帝王之相的地方,卻又為何屢屢被各朝代開國皇帝們選為京師都城呢?

地形上的帝王之相

中國歷代的帝王除了迷信武力出政權以外,估計最為迷信的就是風水之說了,各朝各代均有龍脈的說法,而南京的地理位置剛剛處於長江下游的拐彎處,從空中俯瞰,整個長江恰似一個龍拐彎的動作,而南京就位於這個拐彎中間,猶如一個被龍所盤繞的明珠,同時,南京城中的紫金山,風景秀麗,在今天的風水界中,這又被稱作「座山靠水」,因此在歷朝歷代的君主看來,南京就是龍脈之地,集聚帝王之相,即使有再多的王朝在此覆滅,南京仍然是很多王朝定都的首選之地。

軍事防禦的考慮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近代,大江大河基本上都被用作是戰爭上阻擋敵軍的天塹,長江作為中國南方的最大河流,在古代航運技術還不發達的時候,長江的防禦作用明顯強於堅固的城池,而南京正好被長江三面環繞,因此處於城防的考慮,很多古代王朝定都南京,都是考慮南京有天塹可守,從此以後可以高枕無憂。

背靠富庶的江南之地

提到南京,就會讓人想到江浙財閥、魚米之鄉、百媚柔情等江南元素,這不僅是我們今天現代人對於江浙等地的聯想,也是古代帝王、富賈們對江浙等地的詳細描繪,因此,有如此多的王朝在此定都,很大程度上,是帝王將相們割捨不掉江南的繁華與富饒、離不開江南的溫柔水鄉與秦淮河畔的溫暖懷抱。

如此天時地利,奈何成為亡國之都

從以上要素看來,南京成為京師都城,建國的開國皇帝們可以說是進行了客觀而又通盤的考慮,不僅從國家利益出發,也考慮到了王侯將相們的享樂之利,然而如此天時地利,南京卻又為何屢屢成為亡國之都呢?

一方面南京的帝王之相,在中華大地上並非南京獨有,如果真要從風水說上找原因,那麼只能說,中華地大物博,龍脈之地太多,無論是長江、黃河、黑水、雅礱江等多處有數之不盡的龍脈之地,進而壓制了南京的龍脈之相,當然這一說法純粹只是安慰那些已經在南京淪為亡國之君的皇帝們;

另一方面,天塹不但沒能成為天然屏障,相反屢屢在關鍵時刻成為了壁壘,南京雖然有長江的三面環水,有利於南京城防的依水而戰,但是,長江太長了,不可能沿著長江一路布防,誰也不會有那個兵力;同時,長江下游常年較為平穩,並無什麼驚濤駭浪,這大大減低了敵軍渡江的風險;最後,敵軍一旦繞過南京江防,在其他地方順利過江,在沿著南京唯一的陸路攻城,此刻南京的三面環江,立刻成為了壁壘,作為首都的南京,無路可退,只能被人瓮中捉鱉。

最後一個方面,南京江南水鄉的富饒和詩詞歌賦的優美,以及秦淮河兩岸的溫暖懷抱,既可以用來安定人心,賞賜開國功臣,時間一長,也會成為腐蝕人們精神的毒藥,使那些原本善戰的武將和足智多謀的文臣縱情於魚米之鄉的奢靡生活,而無心朝政,在這一點上,歷代建都於此的皇帝,都做了很好的表率。

南京,作為一個地方,山水秀麗,物產豐富,但卻無法成為旺國之都,反而因為成為都城而變得悲情與多嬌,如此的悲情與多嬌奠定了南京深厚的文化底蘊,但亡國之都的罵名卻不應該由其承擔,縱觀泱泱華夏歷史,從南到北,從西到東,哪個朝代的滅亡不是因為「人亡政熄」的人治因素,將其怪罪於某個地方,只不過是慵懶之輩的託詞而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有風 的精彩文章:

破反間計、抓降刺客,他說:仁義才是制勝的法寶
曾經的內老三,今日新內江,記錄內江改開40年歷史變遷

TAG:歷史有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