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made in china」 曾經是高端的代名詞

「made in china」 曾經是高端的代名詞

「made in china」 曾經是高端的代名詞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廣東省博物館在《國家寶藏》中展示出它的鎮館之寶,其中一件就是清乾隆農耕商貿圖外銷壁紙。2011年7月,清乾隆農耕商貿外銷壁紙歷經200餘年世事滄桑,穿越萬里大洋終於回到了它的出生地廣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無數珍奇寶物在從這裡出發走向世界。今天我們要講述的,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外銷壁紙。

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初期,中國外銷壁紙生產盛極一時,在西方室內裝飾中引發了一股強勁的對於中國壁紙的愛好,同時這也表現出對於中國文化的欣賞。這一卷卷被包裝好的的壁紙,被裝進箱子,裝運上船,遠渡重洋外銷到歐洲和美國。

壁紙作為今天日常生活中接地氣的產品,在清代中國人生活中或許並不常見,但是在當時的歐洲人生活中卻是十分普遍的。隨著地理大發現的開始,海上貿易的發展,東西方的交流開始越來越頻繁。

「made in china」 曾經是高端的代名詞

清外銷壁紙

尤其是17世紀,在這時,東西方文化與商品開始大規模的進行交流。在達伽馬開闢的東方航線上,歐洲的商船開始遠航到中國,在當時唯一的對外口岸——廣州進行大量採購,將精美的中國瓷器、絲綢、茶葉等裝載上船、一批批貨物運到歐洲進行出售,引發了歐洲社會從上到下對中國社會的強烈興趣和對中國產品的喜愛。

在歷史上這種現象被稱為「中國熱」。壁紙雖然不是歐洲買家在廣東採購的主要商品,但是大量的中國外銷壁紙被裝箱,從遙遠的中國運輸到歐洲各國。如1775年到達倫敦的一艘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商船,一次就裝載了2236件中國壁紙。下面我們就簡要介紹一下中國外銷壁紙的發展。

「made in china」 曾經是高端的代名詞

第一批中國外銷壁紙到達歐洲的時間大約在17世紀中期。當時歐洲傳統壁紙正在興起,用來取代昂貴的牆面裝飾——浮雕或者是鍍金的皮革、掛毯、刺繡和錦緞織物。歐洲家庭以充滿華美風格的裝飾為流行和時尚,但全部採用浮雕、皮革等裝飾品來布置房間價格過於高昂。

中國壁紙的到來一方面是滿足了歐洲家庭裝飾的審美需求,另一方面也是極大地促進壁紙的流行。作為高檔織物的廉價替代品,一般認為壁紙不適合重要房間(在當時歐洲,人們使用壁紙僅僅用來裝飾次要的房間,如卧室。重要的房間,例如客廳並不會使用壁紙,而是依舊使用浮雕等傳統裝飾品)。

但是中國壁紙卻因為富麗的色彩,精美的畫面,完美的布藝,以及體現在壁紙中的中國獨特審美,一下子吸引了歐洲上流社會的注意。這種有著特殊美感的壁紙在歐洲受到了極大的歡迎。中國外銷壁紙被裝飾在貴族豪宅里,產品供不應求。特別在18世紀中後期,是中國壁紙盛行,一時風光無限。中國外銷壁紙因為它獨特的異國風情的題材、蜿蜒連綿的線條和不同於西方透視構圖的繪畫方式,被歐洲人所喜愛。

中國外銷壁紙並不是完全的中國傳統審美——悠遠自然,注重寫意,而是融合了歐洲洛可可風格的審美,花式繁複,風格華美。後人對其有一種更為直接的概括「中國風」。在雅各布森唐(DawnJacobson)專著《中國風》中分析道:「中國風是一種怪異事物,它完全是歐洲的風格,只不過是從東方獲取靈感。真正的中國風並非對中國作品的蒼白無力的模仿。它們是西方人對東方這片想像中的樂土的一種明確而實在的表示:一個奇異而遙遠的國度,以富庶著稱,數世紀以來始終,蒙著面紗,並頑固地將許多外國人拒之門外。」這樣的風格也正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結果。

中國外銷壁紙的發展代表著文化的交融,中國產品的外銷體現出的是對於中國文化的欣賞借鑒,這顯然不同於19世紀之後中國與歐洲地位的差異。在17、18世紀,歐洲人心目中的中國是一片象徵著和平寧靜的樂土,不畏海路的艱辛來到想像中的烏托邦,並以使用中國產品為驕傲。

「made in china」 曾經是高端的代名詞

英格蘭的中式房間

在歐洲進行廣泛對外交流的同時,清朝卻在進行著海禁的政策。在清代前期的一百九十六年中,順治十二年(1655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實行了比較嚴格的海禁,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至雍正五年(1727年)實行了部分地區海禁,總計不過三十九年,其餘一百五十七年的海外貿易基本上是開放的。即使在禁海期間,也沒有完全斷絕與外國的貿易往來。由於乾隆二十二(1757年),英國侵略分子貿然闖入寧波、天津等地。清政府於乾隆二十二年十一月十日宣布撤銷寧波、泉州、松江三海關的貿易,「夷船將來只許在廣東收泊貿易」。從此,中國的海外貿易主要集中在廣州口岸進行。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標誌著全面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時代的開始」和「閉關政策的最後形成」,並且廣州成為獨一無二的進出口貿易港口。

廣州十三行也逐步成為廣州對外貿易的代表。清初,廣州經營海外貿易的行商亦稱為「十三行」它創始於康熙二十五年四月,最初的名稱為「洋貨行」。雖說以「十三」命名,但實際從無定數,如雍正初年有四、五十家,乾隆初年有二十餘家。在乾隆二十二(1757年)之後,廣州作為獨一無二的進出口對外貿易港口,它的地位也越發重要起來了。廣州十三行肩負著重要的使命,它作為對外貿易的代表,為海外貿易商評定價格,購銷貨物,繳納關稅。一方面為對外貿易的發展提供方便,但另一方面卻是迎合了清政府對於對外貿易的控制。

「made in china」 曾經是高端的代名詞

外銷壁紙的出口,是中西方文化與商業交流的小小縮影,不僅體現了西方對於中國文化的欣賞,也從其中看出中國對外貿易的態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