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戰百年的世界秩序變化

一戰百年的世界秩序變化

原標題:一戰百年的世界秩序變化

一戰百年的世界秩序變化
稿件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草地周刊

徐劍梅

1918-2018,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距今竟已倏忽百年。


上位者如果沒有對草根生命的悲憫,常會為某種無謂的追求做出可怕而殘忍的事情。百年前,1918年11月11日11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為了湊這個整數,停戰協定被推遲6小時,即巴黎時間11時、美東時間6時生效。這6個小時里,交戰方共有近3000名士兵死亡。一戰最後一名戰死軍人是美國士兵亨利·尼古拉斯·約翰·岡瑟(Henry Nicholas John Gunther),死於10時59分,年23歲。

美國陸軍二等兵哈里·米勒(Harry Miller)當時也在西線。他在寫給媽媽的信中描述說,停戰協定生效那一刻,他感覺就像「一腳從地獄邁進天堂」。「當11點鐘到來,所有射擊停止,到處洋溢著歡樂。你在家中,永遠不會知道那些槍炮不再開火意味著什麼。」


時間往回推溯兩年多,美國尚未參戰,但英法協約國軍隊里,有不少志願參戰的美國年輕人。其中一位名叫阿蘭·西格(Alan Seeger),是法國外籍軍團一名列兵。他在1916年6月21日從西線一個法國小村莊給他的教母寫信,一共9句話、14行。「夏天天氣真熱,大戰現在快來了……我明天滿28歲。」信末附著一首沒有題目的十四行詩,描寫了玫瑰色的雲彩和蔚藍深邃的東方天空。13天後,他戰死沙場。


美國前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最小的兒子、在白宮度過童年的昆廷·羅斯福(Quentin Roosevelt)也是一戰陣亡美軍之一。他是哈佛學生、空軍上尉。1918年7月14日,法國國慶節那天,在法國上空被德機擊落,時年未足21歲。他迄今仍是唯一一名死於戰場的美國總統之子。


一戰逾四年,美國參戰時間約一年有半。約470萬參戰美軍中,逾11.6萬亡故,約20萬受傷。停戰百年紀念之際,經美國國會授權成立的美國一戰百年委員會主席特里·漢比在一個紀念儀式上特別提到,不計其數的一戰老兵雖安然返鄉,卻罹患創傷後應激障礙,人生從此改寫,對戰爭的可怕記憶困擾一生。「戰爭從未真正在他們身上結束。」

而一戰中其他主要交戰國的犧牲,又遠高於美國。據維基百科,英國有87.8萬士兵陣亡,法國124萬,沙俄170萬,義大利65萬,德國177萬,奧匈帝國120萬。協約國和同盟國陣亡士兵總計超過888萬,另有約250萬各國平民死亡。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說,百年來,在法國北部和比利時部分地區,一戰陣亡將士墓地「延伸數英里,一望無際」,迄今「令人毛骨悚然」。


一戰至今在英語中被專稱為「大戰」(Great War),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總體戰」,也是二戰之前人類歷史上破壞性最強、波及面最廣的戰爭。一戰中的大型戰役,動輒數以百萬計的士兵傷亡,即便「屠宰場」「絞肉機」這樣的辭彙,也難形容其殘酷於萬一。這種殘酷所帶來的心靈創傷,反映在戰後西方「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又譯失落的一代、迷失的一代)文學思潮中,海明威的小說《戰地春夢》、艾略特的長詩《荒原》都是代表作。而在社會學意義上,在歐美,「迷惘的一代」專指出生於1893年和1900年之間,在一戰或其後1920年代成年的歐美青年,他們又被稱為「一戰一代」「1914(一戰開始之年)一代」「火焰中的一代」。


如果不是教子之死,一戰對西格的教母,大約和當時美國普通家庭主婦一樣,更多意味著柴米油鹽開門七件事受到約束。一戰期間,美國家家戶戶,糖是限量配給的,政府鼓勵民眾節省食物和能源,提倡周一不加油,周二不食肉,周三不吃麵食,周日不用燃氣。根據歷史數據,一戰期間,美國從婦女緊身胸衣製造業節省了8000噸鋼;從兒童玩具汽車製造業節省了7.5萬噸錫;還採用歐洲的夏時制以節省煤炭。一戰赴歐美軍的軍餉,士兵每人每日為1美元,另加海外生活補助金25美分。1920年的1美元,大約相當於2010年的20美元。


但總體上,一戰帶給美國巨大繁榮。戰事初起時,美國經濟本處於衰退狀態,一戰使歐洲國家大量增加從美進口,促成美國各地大量興建和擴建工廠,並從民用轉向軍用。製造暖氣設備的工廠轉為生產槍炮,製造鋼琴的工廠轉為生產機翼,海輪從100萬噸位增加到1000萬噸位。另一方面,一戰催生了衛生巾、餐巾紙、茶包、拉鏈和無肉香腸,當然還有化學武器和毒氣面具。


從1914年至1918年,美國經歷了44個月的繁榮,失業率從7.9%下降到了1.4%。在國際資本市場從凈債務國變成資本輸出國,大量投資海外,特別對拉美,「承擔了英國和其他歐洲資本出口國的傳統角色」。隨著英國在一戰中被削弱,紐約成為與倫敦平起平坐甚至更勝一籌的國際金融中心。

必須指出的是,不同學者援引或使用不同統計方法得出的研究數據並不一致。由美國歷史學會協會資助編纂、1991年印行的《美國歷史讀友》(The Reader"s Companion to American History)由全美多所高校歷史學家集體編著。書中說,美國聯邦政府一戰期間的戰爭開支約為260億美元,加上利息、退伍軍人福利等等,一戰給美國帶來的直接財政開銷大約為1120億美元。


戰時的勞動力短缺,對美國社會產生重要影響。在一戰期間,約100萬美國婦女得到工作機會;成千上萬美國南方黑人或者參軍,或者湧入北方大城市工廠。芝加哥和紐約等大城市黑人聚居區,在這一時期得以奠定基礎。不過,總體來說,美國參加一戰較晚,為時較短,特別是相較於南北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而言。一戰影響雖然深刻,但尚不足以帶來美國社會結構的重大轉型。


一戰改變了美國的世界觀,也改變了世界的美國觀。《美國歷史讀友》一書認為,20世紀有兩件「具有頭等歷史重要性」的大事,改變了世界看待美國的方式,一是沙俄十月革命,二是美國加入一戰。


就此,英國二戰首相丘吉爾認為,美國參與一戰,阻遏了德國攻勢,取代了「東方提坦巨人」沙皇俄國。「美國巨人已經崛起在西方」。


史家公認,美國是兩次世界大戰的大贏家。一戰刺激擴張了美國經濟,擴大了聯邦政府規模和許可權,拓新了美國領導人的世界觀,把美國作為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的主導推向世界舞台。從一戰起,以美國流行音樂、通俗小說特別是好萊塢電影為代表,美國通俗文化在全世界也開始佔據主導地位,持續塑造「美國神話」或曰「美國迷思」。一戰結束百年之際,經美國國會授權成立的美國一戰百年委員會在介紹美國國家一戰紀念碑建設項目的紀錄片中說:一戰是「美國世紀」的開端。

飲水未必思源。一戰雖對「美國世紀」有開啟之功,但不止一次,也不止一位美國人在談及一戰時會說,這是一場在很大程度上被美國人遺忘的戰爭,事實也的確如此。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建有美國參與的歷次重大戰爭國家紀念碑,尤以二戰和越戰紀念碑世界知名。而各種戰爭紀念碑中,獨缺第一次世界大戰紀念碑。


如很多知識分子所指出,一戰是人類歷史的重要轉折點。亞歐四大帝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沙皇俄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瓦解;蘇維埃社會主義聯盟成立;美國進入全球政治中心舞台;歐洲工業文明及其「進步」信仰光芒驟然黯淡。一戰令人痛楚地表明,歷史的弧線並不總向理性和進步傾斜。


如今,一戰結束已屆百年,告別二戰也逾70年。曾幾何時,在西方,如報章評論所言,「對"民族主義者"一詞的集體厭惡已經開始消退。」世界總體和平,在很多人心裡,成為一種理所當然的正常狀態。歷史究竟有無可能提供指導,讓人類在為時已晚之前,看到將要發生的事情?


政治和戰爭,都是集體活動。這個問題,對所有國家、所有人同等重要。畢竟,如海明威在《喪鐘為誰而鳴》中所引英國17世紀玄學派詩人約翰·多恩之詩:「沒有誰能像一座孤島,在大海里獨自得全。每個人都像一塊泥土,連接成整塊陸地……無論誰死了, 都是自己的一部分在死去,因為我包含在人類這個概念里。」

在美國一戰百年委員會舉行的紀念活動上,記者遇到委員會委員Libby O"Connell博士。她說,她父親也是一名歷史學家。曾經,她詢問父親:歷史會重演嗎?她父親的回答是:「歷史不會重複,但人性總是相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每日電訊 的精彩文章:

橋橋橋橋橋橋橋橋橋
畝產向國際水平邁進,豆鄉海倫:讓中國大豆「挺起脊樑」

TAG:新華每日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