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原為董卓幫凶,卻神奇地被漢獻帝放過,還成了朝廷的忠臣

此人原為董卓幫凶,卻神奇地被漢獻帝放過,還成了朝廷的忠臣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三回,發生在董卓召集群臣商議罷黜漢少帝改立陳留王之際,相關人物分別為董卓、丁原、呂布和李儒。原文如下:

(董卓)私謂李儒曰:「吾欲廢帝立陳留王,何如?」李儒曰:「今朝廷無主,不就此時行事,遲則有變矣。來日於溫明園中,召集百官,諭以廢立;有不從者斬之,則威權之行,正在今日。」卓喜。次日大排筵會,遍請公卿。公卿皆懼董卓,誰敢不到。卓待百官到了,然後徐徐到園門下馬,帶劍入席。酒行數巡,卓教停酒止樂,乃厲聲曰:「吾有一言,眾官靜聽。」眾皆側耳。卓曰:「天子為萬民之主,無威儀不可以奉宗廟社稷。今上懦弱,不若陳留王聰明好學,可承大位。吾欲廢帝,立陳留王,諸大臣以為何如?」

諸官聽罷,不敢出聲。座上一人推案直出,立於筵前,大呼:「不可!不可!汝是何人,敢發大語?天子乃先帝嫡子,初無過失,何得妄議廢立!汝欲為篡逆耶?」卓視之,乃荊州刺史丁原也。卓怒叱曰:「順我者生,逆我者死!」遂掣佩劍欲斬丁原。時李儒見丁原背後一人,生得器宇軒昂,威風凜凜,手執方天畫戟,怒目而視。李儒急進曰:「今日飲宴之處,不可談國政;來日向都堂公論未遲。」眾人皆勸丁原上馬而去。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董卓進京後控制朝廷,並與李儒密謀打算罷黜漢少帝劉辯,改立陳留王劉協為帝。不過,董卓在與公卿商議此事時,遭到荊州刺史丁原的強烈反對。董卓企圖當場斬殺丁原,不料李儒卻發現在丁原身後站著一位怒目而視的將領。李儒唯恐有失,急忙出來圓場,丁原上馬而去,董卓的圖謀暫時受挫。此後,便由了李肅以赤兔馬引誘呂布殺死丁原之死,董卓的陰謀也終於得逞。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便是文中提到的「威風凜凜」,意為聲勢或氣派使人敬畏、恐懼。這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在這個情節中出現的董卓、丁原、呂布這幾位人物,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我也在之前的文章中做過介紹。而這位李儒究竟是何許人也,很多讀者或許並不清楚,這主要是因為這個人物在陳壽所著的《三國志》中並非出現,有關他的記載出自范曄《後漢書》、袁宏《後漢紀》及張璠的《漢紀》當中,而且語焉不詳。下面就根據相關史料對這個人物做 一個簡單的記載。

首先是李儒的表字,這一點並不見諸史料,而是出自一篇名為《郃陽令曹全碑?碑陰》的碑文,上面提到:「征博士李儒文優五百。」由此可以得知,李儒的表字為文優,但其籍貫是哪裡,到現在還是一個謎。

關於李儒在董卓專權時期的作用,《後漢書?皇后紀》中有一段這樣的記載:「明年,山東義兵大起,討董卓之亂。卓乃置弘農王於閣上,使郎中令李儒進鴆。」由此可見,李儒是鴆殺漢少帝劉辯的罪魁禍首。這一段史實後來也被《三國演義》作者納入小說當中。

在《三國演義》中,李儒是在董卓被誅殺後死於王允之手。而在真實的歷史當中,李儒的結局卻並非如此,且有些傳奇色彩。按照袁宏《後漢紀》的記載,董卓被殺後,漢獻帝曾下詔追究李儒的罪行。漢獻帝的詔書是這樣:「儒前為弘農王郎中令,迫殺我兄,誠宜加罪。」而李儒則回奏表示:「董卓所為,非儒本意,不可罰無辜也。」

那麼,李儒的結局究竟是怎樣的呢?張璠的《漢書》中有一段記載:「太常種拂與李儒戰而死。」結合種拂的事迹來看,他是死於獻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李傕、郭汜攻佔長安之際,這也就意味著李儒在逃過一劫之後又成了漢末朝廷的官員,與昔日的戰友李傕、郭汜為敵,並為漢末朝廷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參考書籍:《漢書》、《後漢紀》、《後漢書》、《三國演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燦爛海灘 的精彩文章:

年過半百之人歸順江東,張昭看不順眼,為何周瑜呂蒙如獲至寶
馬超發動叛亂,既不是因為父親被殺,也不是因為劉備的一封信

TAG:燦爛海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