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始皇兵馬俑坑中出土吳鉤,讓人一看才知道,這種兵器滅絕的原因

秦始皇兵馬俑坑中出土吳鉤,讓人一看才知道,這種兵器滅絕的原因

原標題:秦始皇兵馬俑坑中出土吳鉤,讓人一看才知道,這種兵器滅絕的原因


在唐人的詩詞中,「吳鉤」是個誰都可以拿來抒情的「寶貝」,如「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後出塞五首》杜甫),「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俠客行》李白),「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南園》李賀)等等,所以問題來了,吳鉤究竟是個「神馬」東西呢?它長什麼樣呢?現在為什麼都看不到了呢?如果您也有這些疑問,那就接著看小編給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北宋的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吳鉤,刀名也,刃彎。」所以可見,吳鉤是一種彎刀,因此吳鉤在詩歌的中,也就象徵著勵志報國和馳騁沙場。而關於它長的真實樣子,那就要從一座陵墓說起了——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兵馬俑,想必沒有讀者不知道,但人們往往只關注「兵馬俑」,而忽視了其他的出土文物,比如武器,對於研究先秦的戰爭和歷史,具有重大的意義。在1974年的時候,考古專家們開始陸續對兵馬俑進行發掘,除了出土大規模的陶俑,還有戰車,以及青銅兵器,不僅數量多,而且種類繁雜,如劍,戟,鈹,戈,矛,殳,弩等等。除了這些常見的之外,還有一種「鉤」,也就是小編今天說的「吳鉤」,它並非像鐮刀一樣的形狀。經過測量,它長約71厘米,柄窄刃寬,在2.2-3.3厘米左右,所以握持起來的手感,還是相當的不錯。而專家們通過深入的研究,還發現了它的秘密,也揭開了它的消失之謎。



吳鉤其實並非是秦國的武器,而是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吳地(今蘇州一帶)。當年吳王闔閭舉兵滅楚的時候,吳鉤可是立下過汗馬功勞,讓二十多萬楚軍都成了「刀下鬼」,所以吳鉤也被譽為是「屠夫之刀」。


後來,秦國也開始製造吳鉤,並投入戰爭。相對於劍來說,吳鉤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勾殺」,即用內刃勾住敵人的要害部位,如脖子,所以說只要被「勾住」,那就必死無疑。而且在秦滅六國的戰爭中,秦人又發明出了一些其他用法,比如,從側面可以砍殺隱蔽物後面的敵人,從上方也可以刺殺戰壕中的敵人,另外在攻城的時候,也可以立在雲梯上,勾殺躲在城堞後的敵人。


但吳鉤卻存在一個相當於「癌症」弊端,這也成了它絕跡的原因。那就是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吳鉤越來越不實用了,因為在後期大規模的車馬戰爭中,武器越長才越有優勢,而吳鉤只適合近距離作戰,或者是在偷襲的時候用。所以,隨著長兵器的出現和不斷的改進,吳鉤逐漸處於劣勢,最後也就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我們從秦始皇兵馬俑出土的兵器數量上,也能看出端倪,因為其中的長兵器占多數,短兵器佔少數,而吳鉤也就只有幾件。可見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吳鉤也許就已經被淘汰了,但「吳鉤精神」,卻一直都存在每一個「堂堂男兒」的心中,因為它是勇敢和頑強的象徵,所以帶吳鉤者事竟成。


其實,每一件兵器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都是一段跌宕起伏的歷史,細細品讀吳鉤,也常有讓人扼腕嘆息之處,因為社會在變,時代在變,形勢也在變,所以我們不僅要改良兵器,更要改良我們自己,不斷地去學習,以適應當下的社會,只有與時俱進,才能不會被「淘汰出局」,避免重蹈「吳鉤」的覆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解密坊 的精彩文章:

燕王陵墓中,出土了四條「神秘」銅馬腿,它們有個詭異的用處!

TAG:歷史解密坊 |